郭红义
山西省长治市上党区第四中学校 047100
摘要:本文从篆刻艺术在初中美术教学应用中存在的不足着手,并就篆刻艺术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作用展开了分析工作,包括四点内容:有利于教学资源挖掘、有利于篆刻教学材料创新、有利于促进教学反思工作推进、有利于传统文化传承,旨在通过本次研究工作的展开,助推初中美术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也进一步促进篆刻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篆刻艺术;初中美术;美术教学
前言:作为一门传统艺术,篆刻艺术在表现形式上,是将篆体文字雕刻于金属、玉石、犀角等材料之上的雕刻艺术,目前该项艺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呈现上,主要以印章的制作为主,也被艺术人士称之为印章艺术。进行篆刻艺术的深入分析能够发现,其是一项综合性相对较高的一门学科,对于美术思维的培养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鉴于此,针对篆刻艺术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作用这一内容展开分析具有重要美术教学意义。
一、篆刻艺术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应用中存在的不足
目前,初中美术教学中应用篆刻艺术展开课堂授课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其一,初中阶段美术教学中篆刻艺术授课资料严重不足,此种状况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城市、乡镇十分严重,此类地区中大部分初中生没有系统的授课教材,导致篆刻学习课堂展开艰难。其二,教学材料匮乏,传统的篆刻艺术材料主要以印石为主,而此种材料质地通常比较坚硬,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刻刀使用不佳很容易受伤,同时此类材料对于学生而言,可操作的面积也比较小,下刀困难,并且经常出现滑刀的问题[1]。其三,学生对于篆刻艺术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导致此现象出现主要是美术课堂中接触篆刻的机会少,再加上篆刻的难度较高,进一步造成学生的课堂学习氛围不佳。
二、篆刻艺术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作用分析
(一)有利于教学资源挖掘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将篆刻艺术应用于教学过程中,能够进一步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篆刻文化知识。从篆刻这一文化本身出发,其包含了历史、文学以及书法等多学科的知识内容,学生通过篆刻艺术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去了解我国古代文字的演变过程,拓宽初中生视野的同时,增加其文化底蕴[2]。例如进行《印学话西泠》美术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组建小组针对篆刻艺术的表现形式讨论,并就白文与朱文两种艺术形式进行分析,总结印章的艺术价值,借此进一步凸显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效果。
(二)有利于篆刻教学材料创新
在初中美术新课标的教学标准下,教师将篆刻艺术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针对教学材料加以创新。对于教学而言,玉石、犀角等类型的篆刻材料不仅难以收集且对于初中生而言,使用此类材料进行篆刻也易受伤,据此教师可以选用课堂中常见的橡皮或是生活中常用的肥皂作为篆刻材料,学习成本较低的同时,学生篆刻实践操作期间也不易受伤[3]。例如,在进行《美术的遗存和保护与传承》题目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设计“中国印--牡丹”篆刻教学内容,具体的教学设计如下:
①准备一块边长为6cm的方形橡皮;
②使用铅笔将牡丹的图案描摹于白色纸张之上;
③将描摹于纸张之上的图案拓印至橡皮上,拓印方法:将描摹于纸张之上的图案翻转按在橡皮上,用手指适度摩挲,重复操作,完整拓印前,中途不要将图纸撤离于橡皮表面;
④拓印完成后,在橡皮上使用刻刀按照图案的纹路进行雕刻,操作时将刀刃向外倾斜一定角度,顺着图案线条从内向外顺时针雕刻;
⑤线条雕刻完毕后,从逆时针方向雕刻出一个“V”字型,将线条外的多余部分剔除掉;
⑥为了展现篆刻艺术的色彩美,调制喜欢的水粉颜色并将其涂刷至篆刻完成的橡皮印章上,然后在白色纸张上进行试印,根据试印效果进行细节的修改。教学效果见图1所示。
.png)
图1 牡丹花篆刻成果展示
(三)有利于促进教学反思工作推进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可以将篆刻艺术应用于教学反思工作中,进一步利用篆刻艺术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篆刻艺术中对于审美能力以及创作思维的要求很高,教师可以充分将这一教学需求融入到美术课堂中,帮助学生通过对篆刻艺术的学习,培养和锻炼个人的创造能力[4]。此间,想要确保教学效果,作为教师应该首先就个人的篆刻知识加以丰富,如此才能更好的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调整教学进度,帮助其进一步吸收篆刻知识。此外,进行课堂内容设计时,应该确保紧扣主题,凸显教学设计方案的独特性,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有利于传统文化传承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将篆刻艺术应用于教学内容中,十分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目前阶段,部分初中教学中进行美术选材时主要以作品赏析为主,实践也以单纯的简笔画勾勒为主,这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学习十分不利。此时,将篆刻艺术应用于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借助篆刻这一艺术形式,加深对于美术这一学科在表达形式上更具多样性特征的了解,使得学生从初中阶段培养个人的美术素养[5]。另一方面,将篆刻艺术应用于教学中,还能够帮助学生深刻掌握其中所涉及的传统文化内涵,其不仅对汉字的演变进行了更详细的记录,更折射出了我国古代经济、政治、军事等文化的古朴浑厚审美特质,对于中华民族千年以来含蓄而质朴的审美也给予了正面的表达,十分有利于传统文化内涵面向祖国下一代的传承。
结束语:
通过对全文内容进行分析能够得出,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将篆刻艺术充分融入到教学内容中,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美术创新思维,同时对于篆刻艺术本身也是一种良好的传承和宣传。另外,篆刻艺术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应用,对于传统艺术形式在教学中应用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思路,进一步为美术教学与更多种传统文化相融合起到促进作用,使得传统文化在教育事业中得以传播和发展,从基础上加深国民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最终提升国民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周春梅.篆刻艺术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实践[J].信息周刊,2019,16(4):0181-0181.
[2]柯建勋.软陶制作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作用和实践分析[J].读与写(教师),2019,21(8):0179-0179.
[3]樊骁栋.篆方寸,刻人生——初中美术课堂中篆刻教学探索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10(16):214.
[4]邹明慧.篆刻艺术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创新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8,000(004):P.37-37.
[5]柯涵骞.初中引入篆刻作为校本课程引发的思考——以苏州市第一初级中学为例[J].今传媒,2017,25(06):15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