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禹菡
重庆市长寿区第一实验小学校
[摘 要]传统的小学美术人物画教学局限在涂涂画画上,没有对方法和技巧作明确的规定,不能充分体现美术教学的教育功能。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让学生走进生活,指导学生学会观察,教给学生人物画的方法和技巧,尊重学生的差异,分层教学。
[关键词]美术教学;人物画;观察
《美术课程标准》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传统的小学美术人物画教学局限在涂涂画画上,没有对方法和技巧作明确的规定,谈不上欣赏,更无创意,不能充分体现美术教学的教育功能。那么,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进行人物画的教学呢?
一、学会比较,提升观察能力
一个人的审美意识、色彩敏锐度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得到提高。小学阶段学生的审美意识正处于萌芽阶段,对线条和画面的构造并不敏感。针对小学生的这一特点,美术教师在指导“画人物”时,要着重通过比较来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加强学生在理论和技能方面的实践,为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打下基础。
例如,在教学《画人物》这一课时,笔者让学生提前准备好小镜子,并在课堂上观察自己的样貌特点,让学生对自己的外貌特征进行简要的描述。在描述的过程中,要求他们要充分抓住自己的外貌特征,从而渗透“画人物”要抓住人物的特点进行绘画的理论基础。接下来,笔者又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等方法,针对自己的脸型、五官、体型等特征进行构图,运用线条、色彩进行创作。在这个对比描述的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同时,对学生的构图能力、色彩运用能力进行了锻炼,增强学生对人物绘画的正确认识,从而充分锻炼自己的人物绘画技能。
无论是意识的培养还是技能的提升都不能一蹴而就,教师在指导“画人物”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从对比、分析做起,从观察人物出发,逐渐培养自己绘画的审美和技能。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肖像特征进行正确的分析,抓住人物肖像的特点,从构图、颜色、线条等多方面综合锻炼学生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能力[1]。
二、个性构图,渗透审美意识
美术核心素养要求绘画坚持现实主义原则,主张人物绘画的过程是创造性地表现对象,而不是客观地临摹现实状态[2]。而前文中也提到,这一阶段的学生审美意识尚处于模糊阶段,每个学生之间的心理情况都不同,对人物的表现倾向也不同。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地尊重学生的绘画个性,给予学生想象的空间。
例如,在讲授《画人物》这一课程时,笔者发现有的学生倾向于用漫画的手法,放大人物的样貌特点,夸张地表现出人物的情感;有的学生则更喜欢中规中矩、一板一眼地画,努力画出人物本来的样子;有的则完全跳出人物现实样貌的拘束,画自己想象中人物的样子。因此,笔者在教学完这一课的基本理论和绘画技巧之后,给学生布置了开放性的作业。让学生用任意的形式画一位自己喜欢的老师,给予学生充分的创作空间,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同时,笔者也及时对学生的闪光点表示赞赏和肯定,对不擅长画人物的学生也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避免学生因为不擅长而焦虑、恐惧,充分激发学生的创作自主性。
在小学美术的教学过程中,画得“像不像”不是最重要的,帮助每一位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艺术表达形式,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爱好,提升学生的美术学科素养,才是每一位美术教师的最终目的。
三、选择材料,认识造型规律
小学阶段的学生大多都对卡通、漫画十分感兴趣,教师可以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卡通和漫画人物的造型构图作为课堂“画人物”的教学素材进行辅助教学。利用卡通、漫画人物夸张的表现手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认识“人物”的造型规律。
例如,在给学生讲解基本的绘画理论和绘画技法之后,笔者通过PPT 展示了一些卡通人物和漫画形象,引导学生一起分析漫画人物的五官和构图,并鼓励学生尝试用漫画的手法描绘出自己心目中的动画形象:“如果想表现人物开心的样子,可以放大人物上扬的嘴角,把人物的眼睛画成一条缝;如果想表现人物生气、发怒的样子,可以放大人物头部的比例,将眼睛画出棱角;如果想突出人物很可爱,可以给人物画一双圆圆的眼睛,尤其在画眼球时,可以将其当作一个圆形的玻璃球面,尽量画出透明闪亮的感觉。”这一阶段的学生,几乎没有一个人会拒绝卡通、漫画人物,将课堂的教学内容和卡通、漫画的表现手法结合起来,并将人物画像和小学阶段孩子的天性结合起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喜欢卡通人物和漫画人物是这一阶段学生的天性,教师借助小学阶段学生的性格特点,选取卡通、漫画作为教学材料,一方面突破了传统取材,激发了学生对美术的积极性和热情;另一方面,从学生的爱好出发,利用符合学生思维的美术造型,实现了对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培养。
四、调整颜色,凸显情感色彩
教师除了可以针对小学阶段学生热衷于动画、漫画的特点进行教学外,还可以抓住这一阶段的学生对色彩比较敏感的生理特点,指导学生感受在人物绘画的过程中色彩对于画面构图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指导学生通过调整颜色展现画中人物的情感。
例如,在《画人物》的课堂教学中,笔者通过课件展示出笔者提前绘制好的一幅画,在画面中只有一个二十岁左右女孩子的背影,微风吹拂,女孩子的长发和裙角随风飘荡,画面的背景是鲜亮的粉色。笔者问学生:“同学们,看到这幅画,你们觉得画中主人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呢?谁来大胆地猜一下这幅画画了什么?”学生小声地回答:“女孩是开心的、快乐的,表示女孩子恋爱了。”然后,笔者又将画面的背景变成了金色,再让学生们猜一下,有一位学生站起来回答:“我猜她很满足,金色像是秋天的颜色,果实的颜色。”接着,笔者将画面的背景变成了灰黑色,继续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感受不同色彩下人物情感的变化。
通过调整同一幅画的背景色彩,笔者引导学生感受了不同色彩下人物情感的变化,从而增强了学生对于人物绘画中色彩感受的认知,使学生深刻感受到了色彩对于情感的衬托和表达效果,最终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结 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小学美术的教学过程也要与时俱进。《画人物》作为小学美术课堂中十分重要的一课,值得教师深刻反思,不断总结,自我完善。因此,美术教师应制定出符合学生发展要求,拉近学生和老师、学生和美术课堂距离的教学策略,注重陶冶学生艺术情操,提高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王锴锴.浅谈小学中高段人物画“形状缺失”问题的提升策略[J].才智,2018(08):171.
[2]王根生.任伯年与徐悲鸿:置中国人物画于“别开生面”[J].艺术市场,2013(28):8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