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发表时间:2020/9/2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3期   作者:李建华
[导读] :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以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为主
        李建华
        湖南省永州市东安县石期市中心小学    425917
        摘要: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以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为主。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数学能力,为其后期的学习奠定稳固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引言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应遵从学生的发展规律,以新课标理念指导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也是最能体现教学质量的一点。人才强国是我国重要的发展战略,而小学教育又实施这一战略的重要基础和必要前提。如果小学教育质量不过关,人才培养也无从谈起。教育在不断的发展,对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实现教学质量提高的目标。
        一、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在传统教学当中,师生双方在课堂上的位置过于僵化,学生在课堂上是不能随意发言的,难以获得较高的教学参与感。考虑到小学生是年龄特点,很难将其注意力保持在教学内容上。学生难以被课堂教学的内容吸引,极大地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这一情况目前已经得到了改善。学生获得了更多的发言权,对于课堂教学的参与感也有所提高,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主体,而教师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由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师生双方的交流效率有所提升。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下,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是关键。教师应当探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应发挥其引导作用,让学生在这一过程当中进行主动的思考,通过思考将自己置身于学习的情境之中,充分调度学生的积极性。
        比如,在“年、月、日”这一章节的学习中,教师不必从一开始就进行讲解,可以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思考和提问。经过思考之后,学生提出了各种不同的问题。例如,“一年为什么有12个月?”、“每一年都是365天吗?”等等。通过学生的问题,教师能够了解到学生对哪一部分更感兴趣;而这以过程也具有较强的互动性,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当听到其他同学的问题时,学生会由此引发思考。同时,这种互动的形式,也能够促使学生融入教学。讲解基本知识点后,教师再次引导学生质疑,促进学生在这个过程当中巩固已经学到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新的问题。学生经过再次思考之后,往往会产生新的问题。此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始终在思考,保持着较高的积极性,使得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大提高。
        二、结合数学学科特点与学生成长规律
        教学过程的参与者是多元化的,学科知识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学生是学习的主题,而教师应当在二者之间发挥协调的作用。因此,想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然要考虑到教学的内容和学习的主体,兼顾二者的特点。数学是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定性把握和定量分析,通过抽象概括凝练为科学的方法和理论,有着科学客观和严谨的特点。而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成长规律来看,其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感性,他们对与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往往是从感性的角度出发,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但兴趣持续时间短。


        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数学问题进行解释,更贴近与小学生的思维方式,让他们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客观数学知识。因此,必须对二者进行有机结合,利用学生已经有所感知的事物,引导其学习新的知识,才能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
        循序渐进的规律要从两个角度进行理解。一方面,学生的成长过程有着循序渐进的规律,小学生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都有限,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应对每一堂课讲授的知识量进行适当的把握,有规律的逐步增加,给学生留下认知和理解的空间,才能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则是学习数学知识的规律,一般来说,数学教学包括"认知"、"理解"、"掌握与应用"三个不同的层次,三个层次的顺序不能随意打乱,才能够帮助学生稳扎稳打,学好基础数学知识。一旦造成层次错位,比如说,将"认知"上升到"理解"的层次,就容易让学生感到数学学习的困难,从而丧失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善于利用生活中的原型
        数学是一门客观性很强的学科,其中的理论和方法无一不是由事实演变而来的。因此,数学的学习内容往往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这在一定程度上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便利——在实际生活当中,总能找到数学的原型。结合生活当中学生熟悉的原型进行教学,能降低学生对数学的理解难度。将生活中的原型与数学知识结合起来,学生能够在二者之间建立联想的关系,从而更好地去理解和记忆。
        例如,在“长方体的表面积”这一章节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长方体在生活中的原型。教师可以让学生事先准备一个纸箱,让学生动手测量并计算纸箱的表面积。通过自己实践操作,学生能够更加容易的理解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实际场景当中的长方体原型,例如,教室、粉笔盒、课本等。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能够进一步巩固所学到的知识,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结语
        以上几个方面并不是独立的,而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课堂教学在整体数学教学当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也是教学过程中最为核心的一个环节。结合教学实践,综合使用多种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顾大勇.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J].课程教育研究,2019(51):136.
        [2]欧菊芳.以人为本,提高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20):78.
        [3]张少雷.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亚太教育,2019(10):76.
        [4]卢善有.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9(41):16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