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四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发表时间:2020/9/2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3期   作者:唐永林 姚锡珊 姚锡川
[导读] 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唐永林  姚锡珊  姚锡川
        四川省越西县大花乡武警春蕾希望学校
        四川省越西县邮电贝尔小学,
        四川省越西县大花乡武警春蕾希望学校
        摘 要: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在小学生的学习阶段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新课改下的教育标准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创新教学的方法,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目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虽然课程改革有了一定的进展,但是由于各种因素使教学的整个过程还是不够完善。本文主要对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的有效策略进行了探讨,希望教师能够在新课改教育要求的背景下结合一些实践的教学经验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四年级;策略
        四年级数学是小学教育中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原因,应用单一的教学方式,在教学的方式上做不到创新,导致课堂效率无法得到提高,学生对于学习数学没有很高的学习兴趣,思维得不到拓展,限制了学习能力的发展。新课改要求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创新教学的方法,探索新型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教学活动,诣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下拓展自己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以及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1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认为,使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和预防不良习惯,是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
        小学生因为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多动好动,注意力维持的时间短,这成为小学教师颇为头痛的问题。怎样才能很快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所以对小学生而言,教师应注重学生习惯的培养。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和行为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家长和老师要抓住这个时机,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那么,要培养孩子一些好的习惯,家长和老师应该怎样做呢?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一共列出了12个指标及一系列基本好习惯。这12个指标包括:(1)做人:真诚待人、诚实守信、认真负责、自信自强;(2)做事:遵守规则、讲究效率、友善合作、合理消费;(3)学习: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学用结合、总结反思。所以,我们家长和老师可以从此指标入手,按照这一标准,督促孩子养成相关的行为规范,由浅入深,由小到大,由虚到实,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纠正孩子们的不良行为习惯,并形成一个序列、循序渐进。古人云:“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如能在培养学生习惯上下功夫,这样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也可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从而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达到双赢的效果。


2 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就是以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显然,教学情境解决的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关系与矛盾。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应尽量地放在感官的跟前,一切看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在视官的跟前,一切听得见的东西应尽量放到听官的跟前……假如有一个东西能够同时在几个感官上面留下印象,它便应当用几个感官去接触。”
        这段话,夸美纽斯认为是教学中的“金科玉律”,这话虽说有点绝对,可大家想一想:我们的数学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标准化的数学模型,教师如果能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和生活情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学生就会感到许多数学问题其实就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还使他们切实地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让学生真正理解了数学,感受到现实生活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例如:教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方向与位置》一课,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生活中的现象,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让学生体会学校的方向与位置。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欲,而且使他们体会到只要用数学眼光留心观察广阔的生活情境,就能发现在平常事件中蕴含着的数学规律。教学时,让学生为自己的校园画个平面图。这样,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体会,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事情都是与方向与位置相关联的,从而感悟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基本上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教师要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要教会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使他们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 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就是要让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为只有通过自己的再创造活动而获得的知识,才能真正被掌握和灵活运用。所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精神。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手指尖上的。”这一句话说明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小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弱,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图形或物体,调动各种感观参与实践,同时教给学生操作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实验等操作实践,激发思维去思考,从中自我发现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让学生动手实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简单而有效。
4 教学设计应少而精
        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应少而精,教学环节不宜过多,导入应快而有趣,探究应慢而透,练习应精而活。要想做到这几点,老师备课时,应注意:这节课学什么?学生要掌握什么方法?学生们会遇到什么问题?有没有能力去解决?老师只有对这些问题心中有数 ,教学目的明确,针对性强,学生学习的效率才会真正得以提高,教学才会有效。
        总之,只要大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教学设计少而精。长此以往,采用以上的策略,就会使数学课堂教学简单而有效。长期的实践,必定会使四年级的学生们迈过这个人生中的关键期,使学生们自主快乐的学习。当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还有许多方法,这值得我们长久的去探索。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年5月.
[2]教育部:《小学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
[3]戴曙光:《简单教数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年10月.
[4]刘加霞刘琳娜:《小学数学有效学习评价》[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年6月.
[5]张伟、徐宏江:《四年级决定孩子的一生》[M]京华版社2008年6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