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姣姣 胡瑞花
延安大学咸阳医院 陕西省 712000
摘要:目的:研究营养护理干预模式对晚期胃肠道肿瘤化疗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于我院化疗的100例晚期胃肠道肿瘤患者作为主要对象,采用数字随机表法将其平均分为两组,50例/组。对照组行常规饮食指导,观察组增加营养护理干预,比较两种干预模式对患者产生的不同影响。结论:将营养护理干预模式应用在晚期胃肠道肿瘤化疗患者的临床干预指导上有积极意义,可改善机体的营养状态,同时可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营养护理;晚期胃肠道肿瘤;化疗;效果
引言
营养不良是指营养物质摄入不足、过量或比例异常,与机体的营养需求不协调,从而对细胞、组织、器官的形态、组成、功能及临床结局造成不良影响的综合征。营养不良的存在表明身体的组成和脏器功能等发生了变化,意味着营养素及特殊营养素的不足。若胃肠道肿瘤患者伴营养不良且不予以处理会引发较为严重的后果。此时人体的免疫功能受损,增加感染发生风险,不仅增加了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也都会增加,甚至降低对后期放化疗的耐受性,导致患者不能承受放化疗,不利于患者预后的改善。因此,针对胃肠肿瘤患者进行科学合理的营养支持至关重要。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100例胃肠道晚期肿瘤患者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抽签法等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男25例,女25例,年龄22~78岁,平均(52.32±3.28)岁;疾病类型:胃部肿瘤22例,结肠肿瘤13例,空回肠肿瘤7例,其他8例。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23~76岁,平均(52.29±3.31)岁;疾病类型:胃部肿瘤26例,结肠肿瘤12例,空回肠肿瘤9例,其他8例。上述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①所有受试者均经病理组织活检确诊为胃肠道晚期肿瘤;②均接受化疗治疗;③欧洲肠外肠内营养协会营养风险筛查量表评分在3分及3分以上。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恶性肿瘤者;②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受损者;③意识障碍或伴有精神疾病者。所有患者均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并获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实施传统饮食干预,即由护理人员告知患者尽量补充蛋白质,禁止摄入刺激性食物,保证饮食规律等。观察组则予以营养干预模式干预,具体内容如下:①建立饮食干预小组:小组成员包括营养专科护理人员、管床医生、家属以及患者。其中营养专科护理人员主要职责是完成患者营养状况的评估,继而制定个性化营养食谱,并实时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情况,予以适当调整。管床医生、家属以及患者则是按照相关食谱安排餐饮。②营养知识宣教:由营养师进行患者及其家属的营养知识宣教,针对文化程度不同的患者及家属,实施差异性宣教方式。即针对文化程度较低的患者及家属,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使其理解并掌握营养干预相关知识。针对文化程度较高的患者及其家属则可考虑通过文字宣传手册等方式进行。③营养干预实施:护理人员按照化疗的不同阶段以及患者的具体病情适当调节饮食,务必保证饮食的清淡,针对出现恶心呕吐情况的患者,可于化疗前进行一定时间的禁食处理,化疗后予以富含高蛋白、维生素以及少油脂的食物。避免禁食过冷、辛辣以及过热等刺激性食物。如患者在化疗后发生恶心呕吐、食欲下降等情况,可予以闻柠檬片以及含陈皮等方式缓解,病情严重患者可考虑用药干预。
1.3观察指标
(1)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后,测定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白蛋白水平、血清前白蛋白水平。(2)于干预前、干预结束后计算比较两组患者的BMI指数。(3)汇总计算两组患者化疗期间的恶心呕吐、腹泻、食欲减退发生率。
1.4统计学处理
分析和处理数据使用的统计学软件是SPSS21.0,t和均数±标准差分别用于检验、表示计量指标,卡方和例数/百分率分别用于检验、表示计数指标,P<0.05,说明差异显著。
2 结果
2.1比较干预前与干预后两组患者的血清白蛋白和血清前白蛋白水平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血清白蛋白和血清前白蛋白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干预后两组的血清白蛋白和血清前白蛋白水平较干预前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且观察组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显著,见表1。
表1 干预前后两组的血清白蛋白和血清前白蛋白水平比较(x±s)
.png)
3讨论
化疗作为目前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抗肿瘤手段,其对肿瘤细胞产生杀伤作用,同时亦会杀伤胃肠道的正常细胞,从而使得患者出现恶心呕吐以及食欲下降等不良反应,进一步导致营养不良情况的发生。当前,胃肠肿瘤患者营养不良问题越来越被重视,且不断优化营养治疗方案以纠正营养不良症状。首先要对患者进行营养评估,可邀请营养科医生进行会诊,综合患者病情制定个性化营养干预,进行营养膳食加营养教育干预;然后在日常饮食的基础上增加肠内营养补充剂及肠内医用食品,依照患者具体情况选择营养支持方案,依据患者胃肠道的耐受情况进行调整,逐渐增加至理想的需求量;在实施全肠内营养后可根据患者不同的身体及营养不良状况、病情严重程度、患者应激状态逐渐实施肠外营养支持与肠内营养支持联合方案,然后逐渐过渡为正常饮食,以期在营养支持期间达到更佳的支持效果。但当前,国内外营养支持研究在临床佐证、配方制定、营养支持效果评价标准等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要在后期采取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寻求营养支持方案制备证据,提供数据支持,为广大患者营养支持治疗造福。
综上,晚期胃肠道肿瘤化疗患接受营养护理干预更有利于改善机体的营养状态,降低化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可推广。
参考文献
[1]马永平.100例胃肠道肿瘤患者营养风险和营养不足及营养支持情况调查[J].中国医刊,2019,53(5):568-570.
[2]张星霞,胡艳杰,李卡.胃肠道肿瘤择期手术患者术前营养支持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9,34(20):98-102.
[3]宣琪,张育先,刘殿刚,等.术前个体化营养治疗改善胃肠道肿瘤患者营养状态观察[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9,45(3):73-76.
[4]HuangSC,DurnoCA,ErdmanSH,etal.Lynchsyndrome:Apedi-atricperspective[J].JPediatrGastroenterolNutr,2014,58(2):144-152.
[5]张莉红.胃肠肿瘤患者营养风险和营养支持与并发症关系[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9,14(5):725-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