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阿帕替尼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发表时间:2020/9/18   来源:《健康世界》2020年15期   作者:常小宁
[导读] 目的 探究药物阿帕替尼对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疗效成果并观察其安全性。方法此次研究于2018年10月-2020年01月期间肿瘤科收治76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进行试验和观察,
        常小宁
        西安市长安区医院肿瘤科    710000

        摘要:目的 探究药物阿帕替尼对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疗效成果并观察其安全性。方法此次研究于2018年10月-2020年01月期间肿瘤科收治76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进行试验和观察,随机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为38例患者。观察组使用阿帕替尼药物治疗的肿瘤患者,而对照组顾名思义就是不使用药物,仅进行安慰和支持的一组。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以及生存时间和不良反应等各种情况。结果:观察组客观缓解率为44.74%、病情控制率为92.11%,高于对照组缓解率23.68%、控制率65.79%;观察组的生存时间长于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发现观察组高血压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阿帕替尼药物对于晚期恶性肿瘤的治疗有着显著的成效,并且安全性较高,因此适合临床治疗进行推广。
关键词:阿帕替尼;晚期恶行肿瘤;临床疗效;观察.
        近年来,各种原因的出现以及影响,都加速了肿瘤的发病率,很多患者由于在发现时没能进行很好的用药医治,导致病情日益严重,最终出现不可挽回的局面。就是在这样紧张就医和治疗的环境下,阿帕替尼药物被研发出来,调查表明,这种药物可以对肿瘤的生长速度有一个较为有效的控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01月期间肿瘤科收治76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经过细胞学系确认处于三线甚至以上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肝肾功能、血常规以及心电图的测试均表现为正常。其中男性占35例,女性占41例,年龄处于45~74(64.2±1.5)岁,其中的胃癌患者有30例,肝癌患者15例,食管癌患者13例,肺癌患者8例,结直肠癌10例。观察组以及对照组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一定的可比较性。此外,本研究中的服用药物者均为自愿患者,并且已进行了风险书、同意书的签署。
1.2方法
         对照组的患者进行安慰剂以及支持治疗。观察组的患者进行药物的治疗,这类药物名为阿帕替尼,又名甲磺酸阿帕替尼片。其次,注意治疗方式,不同的组别有着不同的治疗方式和方法,需要特别提到的是观察组的药物治疗,是针对患者的肿瘤种类以及病情进行用药的。具体到不同种类的肿瘤,肝癌和肺癌患者每天需要服用750mg,而胃癌患者需要850mg,其余肿瘤癌症患者需要日服500mg,服用方式均为口服,日服一次。用药期间若发现患者身体出现不良反应,相关的研究人员以及医护人员可以根据不同患者的实际情况,予以一定剂量的调整。最后,对于正在化疗、放疗的患者,还要定期的进行治疗成效的了解和跟踪,对于没有治疗的患者,定期进行肝脏功能的检查,确保肿瘤患者不受其他影响的干扰。
1.3观察指标
   指标评判的标准主要有四个等级,毫无疑问的是完全治愈(CR)以及部分治愈(PR)两个标准,至于其他的两个部分,即为病情稳定(SD)和进展(PD)。客观意义上的缓解率为完全治愈+部分治愈/病例数;控制率为完全治愈+部分治愈以及病情稳定/总病例数。除了缓解率、控制率外,还存在无进展生存期,即患者治疗后病情所有好转或者治疗过程中死亡的时间。这类是占少数的,最后是总生存期,很好理解,极为患者开始治疗到最终结束治疗,又或者死亡的时间,为总生存期。除了评判的标准外,还需要进行观察和记录的是两组在药物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这些反应看似只是无关轻重的副作用,实则很有可能影响到患者的病情治疗与好转,严重的话还会产生一些毒性,危害人体健康。
1.4统计方法
        使用医院专用统计学软件SPSS14.0进行具体的数据分析,组内数据使用t检查核验。计数资料的数据以百分率来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疗效对比
        观察组客观缓解率为44.74%、病情控制率为92.11%,均高于对照组缓解率23.68%、控制率65.79%,p<0.05。见表1。

表1   近期疗效以及远期生存时间比较[例(%)]

2.2生存时间对比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无进展生存期是不同的,观察组通常为6.1±1.2个月,而对照组为5.7±1.1个月;在总生存期上也有所不同,观察组的生存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2.3不良反映情况对比
        在用药治疗期间,出现不良反应是很正常的,其中最为常见的几种情况为高血压、手足综合征、血小板以及白细胞减少、蛋白尿和出血。高血压为最频繁的不良反应,单是高血压一项的发病率,观察组高血压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情况比较[例(%)]

  3.讨论
   我国医疗专家共同研发的阿帕替尼用药,是一种新型的多靶点小分子的络氨酸酶抑制剂,可以和问世很久并且治疗效果显著的VEGFR-2相结合,从而实现阻止血管内皮的生长因子的发育。为什么要阻止血管内皮的生长因子的发育呢,是因为内皮内的生长因子发育受影响后,肿瘤血管的生长也可以得到很好的抑制,并且血小板的衍生生长因子作为手提,可以对癌症有很好的控制。尤其是对胃癌的二、三期治疗时,阿帕替尼药物在临床治疗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甚至可以说病情得到控制的最大的功臣非阿帕替尼药物莫属了。
   本文主要围绕阿帕替尼药物对治疗恶性肿瘤这一疾病的临床疗效进行探究,并对后期的不良反应进行了观察和记录。不难发现,无论是从治疗效果还是后期的不良反应发病率上来看,服用了阿帕替尼药物的观察组都是略胜一筹。很多患者对药物存在一定的偏见,片面的认为药物会带来较高的风险,尤其是一些副作用。表2很好的反驳了这一点,无论任何事物都不应该完全否定,药物的使用更是如此。
参考文献:
[1]张玥, 俞静. 阿帕替尼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观察[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8, v.17;No.265(09):5-8.
[2]田素萍, 孙文杰, 刘焦焦. 阿帕替尼在晚期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中国实用医刊, 2020, 47(10):87-90.
[3]杨善兰, 李一辉, 金美四,等. 阿帕替尼治疗46例晚期肿瘤临床疗效观察[J]. 医药前沿, 2018, 008(012):8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