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卫亮
浙江今隆建设有限公司 浙江省杭州市 310000
摘要:现阶段,在住宅建筑工程施工中,为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增加建筑抗震性能,应加强对抗震施工技术的应用程度,有效发挥技术作用,切实加强施工质量控制力度,对建筑抗震施工予以高度关注。为实现这一目的,本文对住宅建筑抗震施工质量影响因素、抗震技术应用现状进行详细论述,重点阐述抗震施工技术应用建议。
关键词:住宅建筑;抗震施工技术;应用建议
一、住宅建筑抗震性能的影响因素
1.建筑结构合理性
从建筑结构角度来看,唯有在住宅建筑结构呈现均匀对称特性、并遵循相关设计规范、施工标准时,才能保证建筑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但目前来看,在部分住宅建筑工程中,为提高建筑造型结构的美观性、追求结构设计的创新性,普遍选择建设不规则造型结构的住宅建筑,这类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较差。与之相比,传统的规则性、平层住宅建筑具有优异的抗震性能。
2.建筑使用年限
部分住宅建筑的施工质量符合交付使用标准、且具有良好抗震性能。但是,在建筑长期使用过程中,持续受到环境腐蚀、人为破坏、材料老化等因素影响,局部结构出现裂缝、变形等质量通病,削弱了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且随着时间的延长,建筑抗震性能将持续降低。同时,在我国建筑业早期发展阶段,受到工艺限制,住宅建筑的抗震标准较低、质量要求较为宽泛。而随着施工技术体系的日益完善,以及工程施工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筑抗震标准也有所提高,部分早期住宅建筑并不符合现行抗震标准。
3.材料质量及施工因素
现阶段,由于住宅建筑抗震标准较为严格,对施工质量有着较高要求。但是,在部分住宅建筑工程中,受到材料与人为因素影响,偶尔出现各类质量问题,如使用劣质施工材料、人员违章操作、错误施工、抗震技术选择不当等等,这都对建筑抗震性能造成了干扰影响。
4.建筑后期改造
部分住宅建筑在使用期间受到人为破坏、环境腐蚀等因素影响,建筑结构老化速度加快、或是严重磨损,为保证建筑使用安全、建筑功能作用得到有效发挥,需要开展建筑加固改造施工活动,对结构破损部位进行修补、加固处理。但是,在加固改造工程中,有可能对住宅建筑抗震结构造成破坏、改变,使得抗震性能降低。同时,在住宅建筑使用用途变更时,也有可能影响到抗震性能。例如,将住宅建筑底层改建为商铺、拆除承重墙、或是在承重墙上开凿过量孔洞。
二、抗震施工技术在住宅建筑中的具体应用
1.耐震技术
(1)多层剪力设计。设计人员需要在已知住宅建筑工程信息基础上,套入特定公式来准确计算建筑结构的抗震系数,评估施工现场及周边区域产生地震等不可抗力因素的出现率,构建多层剪力设计公式模型,计算地震影响范围。随后,根据住宅建筑结构的震动特性,计算结构抗震性参数与耐震程度。如此,即可准确掌握建筑耐震特性、为后续抗震施工技术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例如,将建筑结构选择为多层砌体房屋结构、多层内框架房屋结构。
(2)结构耐震试验。在试验开展前,工作人员根据所评估结构耐震程度、特性来合理设定试验高度、开展抗震性试验。提前在建筑结构底部区域中挖设震动通道,在通道内埋入适量药量的药包,起爆炸药,炸药所释放冲击作用力将对周边建筑结构造成震动影响,以结构破损情况为主要依据,评估结构耐震性能。
2.减震技术
在建筑结构体系中建设稳固支撑结构,配置相应检测装置。
当住宅建筑施工、使用期间出现结构变形、过量位移、地震等自然灾害时,将持续对建筑结构所承受地震作用力、变形量加以吸收,避免建筑结构产生变形、滑塌等工程事故。
(1)被动减震。在建筑结构中,对连接框架以及所分布各处构架节点加以连接处理,在震动节点中安装建筑钢板、斜撑板、粘性板等材料。如此,可以起到结构减震作用,具体包括摩擦式以及复式减震作用。同时,在安装阻尼器设备时,还可以在出现地震灾害后持续吸收适量的震动能量,客观层面强化建筑结构耐震性能。但是,技术人员需要重点对构架及框架连接质量、板材安装位置进行检查控制。
(2)主动减震。在建筑顶层中安装适当规格型号的减震装置,平衡锤作为装置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具有较大自重量,普遍为建筑结构质量的1%左右。在装置使用期间,负责持续对建筑结构施加压力,确保结构压力状态保持稳定平衡。现阶段,在住宅建筑工程中,往往配置减震系统,常见系统类型包括AMD、AVD、HMD与AVS系统。
3.免震技术
(1)浮力技术。这项技术的原理在于,通过水浮力对建筑重量进行分散、支撑,避免建筑结构承受过大的重力压力。同时,在出现地震等自然灾害时,水浮力也可以起到吸收、分散震动能量的作用,客观层面上减小了地震作用力对住宅建筑结构造成的影响。
(2)隔层技术。技术人员结合工程实际情况,构建基层隔震模型,营造可震动空间,安装晃动底座、橡胶底座等隔震装置。如此,在出现地震灾害时,可以避免地震作用力直接对建筑结构造成影响。
三、住宅建筑抗震施工技术的应用建议
1.加强墙体砌筑抗震性能
为有效强化建筑墙体砌筑的抗震性能,需要加强材料质量控制力度,保证所使用施工材料性能质量符合施工标准,如采购高标号水泥、优化砂浆配比;根据建筑用途、现场情况与设计要求,合理选择承重结构连接方式;必须使用砂浆等材料,对墙面进行粘结处理,保证建筑墙面形成整体性结构、满足建筑抗震要求;施工人员提前在墙体结构中埋设适当规格尺寸的短钢筋,完成钢筋焊接作业,重点控制拉结筋摆放位置与间隔距离。同时,提前对钢筋材料的外观质量进行检查,清除表面锈迹、禁止使用过度弯折的钢筋;在墙体砌筑完毕后,对砌筑质量进行检测。
2.控制构造柱施工质量
构造柱作为住宅建筑结构中的重要构件,其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到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具有重要施工地位。因此,企业必须重点对构造柱施工质量进行控制,预防构造柱烂根、轴线错位、钢筋绑扎不到位、混凝土裂缝等施工问题的出现。同时,将构造柱施工方案与相应施工标准进行对照分析,重点检查相邻拉结筋间隔距离、墙体伸入距离等参数是否符合标准。
3.强化框架节点抗震性能
框架节点是连接梁体与框架柱的关键所在。如框架节点设置不当、出现破坏现象,将对建筑结构抗震性能造成影响,可能出现建筑结构位移等工程事故。因此,需要预防“形式箍筋”问题的出现,采取焊接封闭箍筋的施工方式,对梁箍筋、柱箍筋进行连接处理。同时,采取拉筋方式来取代传统的配筋方式,保证拉筋位置与纵筋紧密贴合,与箍筋保持钩紧状态。
结语:
抗震性能作为住宅建筑施工质量的一项重要评价指标,是保证建筑使用安全的关键节点。在这一施工背景下,工作人员必须将抗震施工技术合理应用于住宅建筑工程当中,提出有效的技术应用建议,持续优化建筑抗震施工技术水平,解决工程所存在安全隐患。
参考文献:
[1]丁士哲.住宅建筑的抗震施工技术及应用研究[J].建筑技术开发,2017,44(01).
[2]牛桂森.住宅建筑的抗震施工技术及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2(02).
[3]席宇.论住宅建筑的抗震施工技术及应用[J].科技创业家,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