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安徽省 230041;2广东博意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3合肥市园林规划设计研究院 安徽省 230041
摘要: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自然灾害及城市突发事件与日俱增,给城市公共安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应急避难场所是城市综合防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城市应急救援、过渡性安置的重要基础设施,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及社会的关注。本文通过学习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以综合防灾视角下分析重大危险源、建筑质量、火灾风险、防洪排涝、地震断裂等灾害风险评估,合理确定空间布局及相关建设指引。
关键词:应急避难场所;城市综合防灾;城市公共安全
1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面临开发强度较高,人口过于集聚,同时由于城市空间快速扩张,油库、储气站、危险化学品、化工企业等重大危险源由与城市分离变成融入城市之中,从而带来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风险增大。我国幅员辽阔,气象环境、地质环境复杂,自然灾害种类多、频率高、造成破坏严重。伴随人类改造自然的力度越来越大,导致自然灾害在空间上蔓延、在时间上加剧的态势明显;地震、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突发事件愈演愈烈。
应急避难场所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一项灾民安置措施,是现代化大城市用于民众躲避火灾、爆炸、洪水、地震、疫情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安全避难场所[1]。自从2001年全国第一个应急避难场所北京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完成,全国各地的大中城市陆续开展了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和建设,北京、天津、上海、重庆等城市先后编制了避难场所规划,各地已建或在建的避难场所已超过上千个[2]。应急避难场所作为城市应急援、过渡性安置的重要基础设施,在城市空间中合理规划布局,对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打造安全健康宜居环境、树立城市安全发展观念、切实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国内外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借鉴
2.1日本经验
日本是一个灾害频发的国家,地震、海啸、台风、火山喷发时有发生。长期以来,已形成了一套健全的灾害应对体系,各级政府、机构分工明确,国民普遍具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和应急知识,以应对突如其来的灾害。
在日本防灾体系中,对避难场所的要求是对应防灾机制在各阶段的运作需求对其进行等级的划分基本上分为紧急收容和长期收容两大类,大致可区分为三个等级(临时集合场所、广域避难场所、避难所),并在全市地图上标示,以此形成整个城市的支援系统。
2.2台湾经验
我国宝岛台湾位于亚热带地区一级太平洋地震带,常年湿热多雨,地震、台风频发,自然环境条件极为敏感。在台湾防灾体系中,由防灾资源限制分析、防灾空间系统划设、评估与检讨、都市防灾建设计划、都市防灾建设计划的落实等部分组成。
2.3杭州经验
杭州市应急疏散避难场所分类为:固定(长期)避难场所和紧急(临时)避难场所,以及室内避难场所和室外避难场所。应急疏散避难场所分为4个等级:市级应急避难场所、区级应急避难场所、街道(乡镇)级应急避难场所和社区(村)级应急避难场所。
3.综合防灾视角下的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布局
3.1风险评估
3.1.1建筑质量风险分析
结合建筑年代与结构分别按高风险、中等风险、低风险确定危险区域。建筑质量受结构、年代、筑层数以及风貌等因素的影响,各因素对建筑质量的影响成分所占比重给予赋值。
3.1.2地震风险分析
根据《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2001)及所在地区《近场地震构造图》分布情况,结合地震断裂带及地震风险影响范围进行划分较高风险区、中等风险区、较低风险区。
3.1.3防洪风险分析
GIS中导入数字高程模型(DEM),用HEC-GeoRAS、RAS软件研究水利分析,模拟20、50、100年一遇洪水淹没范围,分析防洪危险区域。
3.1.4火灾风险分析
火灾风险主要与建筑分布和人口密度、建筑防火等级、与危险建筑的距离、与水源的距离、与消防站的距离等因素有关。
3.1.5重大危险源突发事故风险分析
应用美国Golden公司研究开发的制作等高线和三维地形立体图的Surfer软件模拟该危险源作用下的个人风险等值线;借鉴英国HSE确定的个人风险的可接受水平,应用ALARP准则对风险水平进行评估。
应用美国EPA(环保署)推荐由美国CEPPO、NOAA共同开发的程序ALOHA模拟软件计算各风险因素可能的事故后果。ALOHA中采用的数学模型有:高斯模型、重气扩散模型、蒸汽云爆炸、BLEVE火球等成熟的事故后果计算模型。
根据地震及可能已发的次生灾害,按照单灾种风险叠加,分析确定瑶海区重大灾种综合风险分布情况,后期场所及设施布局时应规避风险大的区域进行选址。综合风险分析为:重大危险源周边、建筑质量较差区域、洪灾风险较大水域。
3.2规划布局
3.2.1有效面积界定
避难场所内有效避难面积应剔除陡峭的坡地、水面、高大建筑及其倒塌影响区域、茂密树林等区域。参照相关研究,有效避难面积采用估算法,系数为:公园绿地60%,城市广场80%,校园、停车场、教练场等开敞空间:30%。
3.2.2避难场所布局原则
就近避难:合理分布避难场所,方便群众就近选择避难场所;
环境安全:保证避难场所周边远离和杜绝次生灾害;
保障可靠:配套设施安全有效,疏散通道通畅、便捷。
融合发展:各级避难场所配套设施与城市建设融合式发展,综合利用。
3.2.3平面布局要求
避难场所总体设计应综合考虑场地及周边现状条件,对功能区划分、出入口位置、道路系统、建筑物(或临时建筑物)的位置与规模及各专业工程管线等科学合理设计。按使用功能划分为人员避难、综合保障、出入口交通集散三大区域。可进一步细分避难篷宿区和公共服务区,抗灾救灾指挥区、救援人员的宿营区、医疗和伤员转运区、抗灾救灾物资仓库区,出入口及场内集散区、车辆停放区。
篷宿区建设要求每个宿住单元占地规模不应超过1000㎡,边长不应大于60m;内部人行通道宽度应大于1.5m,宿住单元间利用应急通道设置不小于8m宽防护隔离带;每个组团配设集中供水点、公厕、垃圾收集点各1个。避难安置帐篷或临时房屋数量宜按每户(3-6人)一顶计算;规划安置建议采用国家标准MZ/T 011-2001的救灾帐篷统一规划。
标识应遵循GB5768《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中的规定,采用“平时示范、灾时应急”,即标识统一标准,统一设计生产,除示范性场所设置外,其余均集中储备,灾害响应后,迅速予以安装与调试。
3.2.4配套设施要求
场所内需具备基本的生活条件,包括应急通信与广播、应急给水及排水、应急供电与照明、应急医疗救护、临时环卫、生活必需品与药品储备库、消防设施等
临时通信与广播:(应急通讯)“多手段、多路径”保障应急通信安全。
临时供电与照明:区级避难场所应引接两路电力系统电源供电;自备发电装置,如汽车电站、拖车电站;场所疏散照明由指示标志和道路照明组成,道路、篷宿区的照度不应低于50Lx;供电量或装机容量按人均50-100w配置。
能源供应:当遭受相当于本地的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影响时,能源供应维持平时供应方式不变;当遭受罕遇地震时,以煤炭、灌装液化气、电、石油、太阳能等为主;
应急供水要求每个避难场所自备储水设施不少于1个,供水要求应急避难场所内储水量满足场所内避难人员1日需求;水质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结语
在我国快速城市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为更好地维持城市巨系统良性运转,城市公共安全日益得到社会各个阶层和各个领域的重视,也成为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通过分析评估城市各种风险,为避难场所布局提供技术支撑,研究了避难场所的体系与标准,布局及相关建设指引要求,并为类似应急避护场所的规划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胡芸.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的思考与探索.城市研究,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