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声门下低负压吸引技术在人工气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20/9/9   来源:《护理前沿》2020年10期   作者:王琎琳
[导读] 探究持续声门下低负压吸引技术技术在人工气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摘要:目的:探究持续声门下低负压吸引技术技术在人工气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2019年5月-12月收治的建立人工气道患者78例,均分两组,每组39例。参照组进行常规机械通气,研究组基于常规机械通气的基础上配合持续声门下低负压吸引技术技术,比较两组VAP发生率、VAP发生时间、气道粘膜出血率及机械通气时间。结果:研究组的VAP发生率与机械通气时间均低于参照组(P<0.05),并且两组VAP发生时间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气道粘膜出血率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研究表明,持续声门下低负压吸引技术技术在人工气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具体表现在可保证降低人工气道患者的VAP发生时间以及机械通气时间,提高了人工气道护理效率,同时也切实提高了人工气道护理的安全质量,因此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持续声门下负压吸引;人工气道护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内的医疗技术以及研发水平逐渐提高,在良好经济的支持下,临床上应用的部分医疗器械在性能、安全、效率等方面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提升。持续声门下负压吸引应用成效较显著,且帮助临床有效提高了患者整体的治疗效率,同时降低了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概率。持续声门下负压吸引在临床应用较多,但是由于气道粘膜出血发生率的提高,因此该治疗方法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危险性。结合国内人工气道护理在呼吸科临床的应用现状分析,其应用效果显著,存在风险性,但是选择使用人工气道治疗的患者数量只增不减,因此临床针对其安全质量展开研究,利用持续声门下低负压吸引技术降低人工气道治疗的风险性[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2019年5月-12月收治的建立人工气道患者78例,均分两组,每组39例。研究组20例男性,19例女性,平均年龄(36.45±3.55)岁;参照组21例男性,18例女性,平均年龄(37.12±2.88)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较小,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本次研究中,参照组进行常规机械通气,研究组基于常规机械通气的基础上配合持续声门下低负压吸引技术,除此之外,两组均采用相同材质气管导管,比较两组VAP发生率、VAP发生时间、气道粘膜出血率及机械通气时间。
参照组:参照组患者均采用无声门下吸引管的气管导管,常规机械通气,将气管导管气囊的空气压力保持在25-30cmH2O之间,气囊压力检测频率为4h/次,行密闭式吸引装置常规吸痰。
研究组:研究组患者同参照组患者一样,常规机械通气,气管导管气囊的空气压力保持在25-30cmH2O之间,行密闭式吸引装置常规吸痰。研究组患者均保持30°-45°的半坐卧位,定期进行空气消毒,以此保证治疗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无菌环境。除了常规机械通气之外,研究组还需要将吸引管腔连接至一次性痰液收集器,而收集器的另一端则连接着负压吸引装置,选择恒定的负压值进行持续且稳定的吸引,负压恒定数值在0.03-0.04Kpa之间,详细记录患者每日的分泌物量、颜色及性状。若无分泌物,医务人员需用注射器抽吸声门下吸引管,以此保证其痰液吸引的流畅性。另一方面,为了保证药敏实验的精准程度,因此医务人员必须将患者建立人工气道当天以及建立后每2d的气道分泌物送往检验科[2]。
1.3 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中,将以两组患者的VAP发生率、VAP发生时间、气道粘膜出血率及机械通气时间作为主要的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x±s)为两组之间的计量资料,t为检验单位;(%)为两组之间的计数资料,x2为检验单位。
2 结果
2.1 两组VAP发生率、VAP发生时间、气道粘膜出血率比较
结合表1所示,研究组的VAP发生率明显低于参照组(P<0.05),机械通气时间明显短于参照组(P<0.05),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此外,参照组的VAP发生时间短于研究组(P<0.05),出血率低于研究组(P<0.05),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 1 两组VAP发生率、VAP发生时间、气道粘膜出血率比较(n/%)


3 讨论
截止目前,声门下吸引技术已经成为呼吸科临床较为常见的治疗方式之一,且该项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非常显著。声门下吸引技术又称“声门下滞留引流”,简称SSD。该技术是利用附带于气管导管壁内的引流管路,针对气囊上滞留物进行持续且稳定的负压引流操作[3]。众所周知,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对患者机体各项功能损害极大,但是自声门下吸引技术应用于临床后,VAP的治疗效果以及护理质量均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同时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也得到一定的保障。近年来,临床一直在研究人工气道与VAP的关联性,经过深入研究后发现两点相关信息,首先是人工气道能够直接损伤人体咽喉部,且严重损坏气道的直接防御功能,从而大大削弱了气道纤毛清除功能以及咳嗽机制;其次是人工气道自身抑制吞咽活动,较易迫使胃液返流,因此外界真菌、细菌以及病毒等可绕过上呼吸道防御,直接进入下呼吸道,从而造成下呼吸道感染等相关并发症[4]。
综上所述,持续声门下低负压吸引技术在人工气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具体表现在可保证降低人工气道患者的VAP发生时间以及机械通气时间,提高了人工气道护理效率,同时也切实提高了人工气道护理的安全质量,因此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黄翠芬,刘少平.循证支持下针对性护理在急性脑卒中危重患者人工气道护理中的作用[J].中国医药科学,2019,9(18):164-166.
[2]芮妍.持续声门下吸引负压对气管切开患者气囊压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6(79):76-77.
[3]王金林,周纬,陆海林.ICU人工气道护理中介入品管圈工作模式的应用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9(29):229-230.
[4]戴月.封闭式吸痰管联用人工鼻在重症监护室(ICU)人工气道护理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18):24-2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