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将结构化沟通模式应用到在急诊抢救室护理人员交接班中,观察其在护理交接班各方面的作用。方法:制定急诊抢救室交接班SBAR报告模板,成立培训小组,对抢救室护理人员实施理论知识和操作培训演练,并指出问题所在及应对方案,对比护理人员在实施结构化沟通模式前后的交班质量。结果:应用结构化沟通模式后,护理人员的交班质量和接班质量均明显提升,当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结构化沟通模式的应用规范了急诊抢救室护理人员床边交接的内容及流程,提升了交接班的质量;提高了抢救室医护之间病情汇报水平,使医护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协调合作关系,护理不良事件比例明显降低;培养了抢救室护理人员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还提高了其对于患者临床症状的判断力,确保患者得到及时、安全的医疗服务;提升了抢救室护理人员的自信心和职业价值感及社会认可度,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SBAR沟通模式;急诊抢救室;护理交接班;护理质量
我国医院协会将增强医务之间的有效沟通作为《患者十大安全目标》的条款之一[1]。有文献[2]指出,60%以上的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来自于沟通不良,抢救室患者病情危重、病情变化迅速等特点要求护士在交接班时必须交接仔细全面,对护理交接班有一个高质量的要求,这就进一步导致了护理交接班时间延长、护士疲惫、交接班漏项等一系列问题。有研究[3]表明在在一年所发生的180起护理不良事件中,有至少44件与护理交接班不全面有关,因此,将交接班列为重要的监测指标。因此在日益复杂的临床环境下,为保证患者信息交接的准确性和护理的延续性,医务人员在交接班时使用同一种结构化的沟通模式显得尤为重要[4]。
对此,本次研究以我院急诊科20名抢救室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采取结构化沟通模式,旨在探究其应用效果,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急诊科工作的20名急诊抢救室护理人员,时间起于2019年2月,终于2020年2月。其中男4名,女16名,年龄22-36岁,平均年龄(27.5±3.5)岁。护士15名,主管护师2名;本科13名,专科7名。工作年限超过5年的有8 名,短于三年的有9名。
1.2方法
1.建立结构化沟通模式。查阅核心文献资料确定结构化沟通模式,以结构化沟通模式内涵为基础与急诊抢救室患者的疾病特征及护理人员交接班的关注重点相结合,护理部、护士长、科室护理工作者共同参与讨论,同时为此内容模板实施审核修改,建立急诊抢救室交接班SBAR报告模板:
①现状(Situation):患者目前发生了什么,即对目前临床现状的描述,护理人员交接班过程中需自我介绍后交接患者的床号、姓名、年龄、住院号、睡眠、饮食等基本数据,目前存在的护理问题;
②背景(Background):与目前病情有关的病史护理人员,包括简要病史、手术名称、重点药物及治疗、阳性体征等;
③评估(Assessment):认为患者目前的护理问题是什么;根据患者的目前病情、相关辅助检查、管路、出入量、皮肤情况、安全风险和家庭支持状况等,对患者的整体状况加以评估;④建议(Recommendation):我们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即病情变化的处理、监测以及预防可能发生的危险病情等,并提出个体化护理方案, 并给出护理建议和指导。
2.培训和临床实践。对科室建立的专案小组护理者进行培训,内容包含专业理论知识、工作实战演练、多形式临床推广模式。因护理工作的轮班性,培训使用单课多讲的方式,依照相关安排在一定时间中重复开课,保证每位急救抢救室护理者可到场参与。采取宣传画册、微信群、海报等形式实施训练和推广,使每位护士掌握结构化沟通模式涵义,认识到提高沟通力对于交接班质量的重要性。培训内容具体为:
①理论知识:结构化沟通模式产生背景、优势、在临床中的应用意义、使用技巧和安全文化等;病人安全质量控制解读。
②实战:指导护理者实战训练,包含沟通的基本原则和技巧,结构化沟通模式紧急呼救的技能,结构化沟通模式用在专科交接、转班次交接的流程模拟训练等。
最后将此模式用于临床实践,通过对病人的工作交接,验证该模式的效果,观察完整性。
1.3观察指标
参考Horwitz[5]编制的交接班质量评价表(CEX)对结构化沟通模式实施前后护理者的交接班质量进行评估,项目包含7个条目,每条目积分1-9分,1-3分为不满意,7-9分为满意,积分越高表明交接班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20.0统计软件统计处理所有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表示,行卡方检验;p<0.05代表比较具有显著差异。
2结果
结构化沟通模式实施后护理人员的交接班质量明显优于实施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模式实施后交接班质量评分对比(±s)
3讨论
目前基层急诊科抢救室普遍工作强度大、风险高、人员流动性强[6],因而急诊抢救室的护理人员相对其他科室人员更为年轻,所以经验相对缺乏。在护理交接班的过程中,由于有较多的外界因素的干扰 ,进而导致交接班工作无法有效高质量执行[7]。本文通过对急诊室护理人员采用SBAR沟通模式发现,护理人员的交班质量和接班质量均明显提升。此结果表明,该模式规范了急诊抢救室护理人员床边交接的内容及流程,提升了交接班的质量[8];有利于提升资历较浅的护理人员对病情的掌握,改善不同层级护理人员间的沟通效果,使得遗漏现象得以减免;提高了抢救室医护之间病情汇报水平,使医护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协调合作关系[9],降低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此外,还能够培养护理人员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其对于病患临床症状的判断力[10],从而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确保患者得到及时、安全的医疗服务[11],进而提升了抢救室护理人员的自信心和职业价值感及社会认可度,值得推广应用。
综上所述,SBAR 沟通模式在抢救室护士交接班工作中的开展,为我院持续护理质量改进和加深人文护理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在现下医疗关系如此紧张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地使用SBAR沟通模式,是基层抢救室护理人员所要认真思考和探索实践的,现下可以将SBAR沟通模式与我院抢救室的电子护理病例相结合,在传统沟通的基础上加强电子病例记录,更好的查对和明确责任,通过提升急诊门诊专科护理质量敏感指标来提升患者满意度,同时建立健全的培训体制,通过各种方式来多途径扩大SBAR沟通模式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朱媛媛, 杨小红. SBAR沟通模式在NICU护理床旁交接班中的应用[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17, 000(046):P.162-162.
[2] 杨珍,张宝珍,张敏,上官美琴,陈舞英,敖文凤,范雅蓓.ISBAR结构化沟通模式在急诊科护理人员交接班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8,35(08):579-581+619.
[3] 邹湘君,张银萍,郑艳,等.临床应用标准化护士接班表对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6,29(3):497-500.[4]魏亚男. 基于肺癌化疗患者期望的标准化护患沟通模式构建[D].第三军医大学,2016.
[4]魏亚男. 基于肺癌化疗患者期望的标准化护患沟通模式构建[D].第三军医大学,2016.
[5]Leora I. Horwitz MD, MHS,David Rand DO, MPH,Paul Staisiunas BA,Peter H. Ness PhD, MPH,Katy L. B. Araujo MPH,Stacy S. Banerjee MD,Jeanne M. Farnan MD, MHPE,Vineet M. Arora MD, MAPP. Development of a handoff evaluation tool for shift‐to‐shift physician handoffs: The handoff CEX[J]. Journal of Hospital Medicine,2013,8(4).
[6]韩圆. 广东省综合医院急诊护士健康工作环境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守恒模式理论[D].南方医科大学,2019.
[7] 杨珍, 张宝珍, 上官美琴,等. 结构化沟通模式在急诊抢救室护理人员交接班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 护理研究, 2018, 032(011):1770-1773.
[8]蒋彩和. SBAR沟通模式在神经外科护士床边交接班中的应用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7.
[9]孙聪聪.急诊病区护理交接班中sbar沟通模式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12):112.
[10]刘敏. SBAR模式在培养急诊护士评判性思维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6.
[11]陈祖香.ISBAR沟通模式用于急诊抢救室床旁交接班中的临床效果[J].全科护理,2017,15(27):3402-3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