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盆底康复护理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防治效果及安全性的影响

发表时间:2020/9/9   来源:《护理前沿》2020年10期   作者:聂瑞雪
[导读] 研究产后盆底康复护理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防治效果及安全性。
摘要:目的 研究产后盆底康复护理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防治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择取本院2019年1月-12月期间收治的120例产后功能障碍产妇为研究对象,以不同的护理模式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盆底康复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盆底功能障碍防治效果、盆腔肌纤维(Ⅰ类、Ⅱ类)改善例数。结果 观察组的盆底功能障碍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盆腔的Ⅰ类、Ⅱ类肌纤维收缩疲劳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产后盆底康复护理能够降低盆底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有效改善产妇的盆底肌力异常情况。
关键词:产后盆底康复护理;盆底功能障碍;安全性
引言
女性分娩后容易发生多种常见并发症,盆底功能障碍就是其中的一种,女性盆底肌纤维在妊娠分娩的过程中不约而同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从而引发盆底功能障碍疾病。症状较轻的患者临床表现在阴道松弛、小腹坠胀等方面,严重的患者则会出现尿失禁、性功能障碍等,严重影响到女性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择取本院2019年1月-12月期间收治的120例产后功能障碍产妇为研究对象,以不同的护理模式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年龄25-40岁,均数(32.50±3.64)岁;剖腹产、自然分娩比例29:31;孕周37-41周,均数(39.01±0.87)周。观察组年龄26-41岁,均数(33.50±3.47)岁;剖腹产、自然分娩比例28:32;孕周36-41周,均数(38.91±0.82)周。两组一般资料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已取得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纳入标准:所有产妇均为初次分娩;产妇或其家属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患有泌尿系统疾病或生殖系统疾病的产妇。
1.2方法
两组产妇均进行盆底筛查,确定盆腔肌纤维等级分类的人数,确定治疗方案。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首先由护理人员为产妇介绍盆底肌训练流程,并告知其注意事项。随后产妇在家属的陪同下,自主进行盆底肌肉训练。观察组实施盆底康复护理干预:(1)对产妇进行盆底功能障碍知识宣教,之后使用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器(陕西巴赫曼健康产品有限公司,陕械注准20162260057)与生物反馈治疗,指导产妇将膀胱排空后取截石位,设置好仪器的参数后将探头置于产妇阴道内,期间引导其进行提肛、收缩的动作,每星期2次,20min/次,共8次。(2)指导产妇进行腹式呼吸训练,取平卧位,双腿微屈并自然分开,要求其在吸气时收缩肛门,呼气时放松,收缩与放松的时间控制在8-10s,15-30min/次,3-4次/d。同时,指导患者进行提肛训练,每次5min,10次/d。训练强度以患者的耐受程度为准,当产妇逐渐适应该训练方式后可延长训练时间。(3)训练期间限制产妇饮食,避免进食生冷刺激性食物,并指导其每天做阴道哑铃训练,训练其盆底肌力,训练时间持续3个月。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盆腔肌纤维(Ⅰ类、Ⅱ类)收缩疲劳率及生活质量评分。盆底功能障碍总发生率:尿失禁、盆底器官脱垂。盆腔Ⅰ类肌纤维:用口令的方式指导患者收缩阴道,以收缩持续时间与连续完成的次数分级,共5级,<2级表示收缩疲劳。盆腔Ⅱ类肌纤维:让病人用最大力气与速度收缩和放松阴道,以6s限定时间内能完成收缩次数与持续次数分级,共6级,<2级表示收缩力疲劳。盆腔Ⅰ类肌纤维收缩疲劳率=1级例数/总例数。盆腔Ⅱ类肌纤维收缩疲劳率=1级例数/总例数。


1.4统计学方法
用SPSS20.0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分别以(%)、(x±s)表示,并进行、t检验。如P<0.05,说明两组数据存在统计学差异。
2 结 果
2.1两组盆底功能障碍总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发生尿失禁、盆底器官脱垂各1例,总发生率为3.33%;对照组发生尿失禁、盆底器官脱垂例数分别为5例、3例,总发生率为13.33%;观察组的盆底功能障碍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x2=3.93,P<0.05)。
2.2两组干预前后盆腔肌纤维收缩疲劳率对比
两组干预前的盆腔肌纤维收缩疲劳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盆腔Ⅰ类、Ⅱ类肌纤维收缩疲劳率低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的盆底功能障碍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这表明,产后盆底康复护理能够降盆底功能障碍的发生率。究其原因,对产妇进行心理护理,能够提高其护理依从性,产妇依从性提高,且进行盆底功能功能训练的积极性会更高,而产妇的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能够随之减少。本次研究得出观察组的盆腔Ⅰ类、Ⅱ类肌纤维收缩疲劳率低于对照组P<0.05),这表明产后盆底康复护理能够改善产妇盆底肌力异常情况。指导产妇进行腹式呼吸、提肛训练,能够使松弛的阴道收缩,促进其康复,从而改善盆底肌力松弛的情况。
3.1盆底功能障碍是一种常见临床女性疾病之一,该疾病的发作范围包括盆底肌肉群及韧带等,在一般情况下盆底是与其他系统相互作用以维持体内正常运作的,但是受损后极易造成盆底功能障碍及并发症的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有部分研究表明可通过实行科学有效的产后盆底康复护理提高患者的盆底肌力,达到有效预防和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及并发症的目的,且该护理中可通过应用该仪器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盆底肌力,加快盆底功能的正常修复。如结果中,护理后两组相较于护理前均有改善且观察组的盆腔Ⅰ类肌纤维与Ⅱ类肌纤维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应用产后盆底康复护理后能有助于改善患者肌纤维情况。
3.2产后盆底康复护理是通过应用康复治疗仪的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对患者的盆底肌肉群从根本上进行加强盆底肌纤维的粗度加承受力,使得患者的盆底肌肉收缩及舒张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明显改善孕产妇在分娩后的盆底功能,有效预防其因盆底肌肉受损引起的各种并发症。而且,还可以辅以相应的盆底肌肉锻炼及阴道收缩训练,帮助提高阴道、肛门的敏感性,加快阴道肛门的肌肉收缩,对于改善患者产后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帮助作用,同时,在护理过程中要对患者行相关健康宣教,让其了解一定的相关知识,提升孕产妇的治疗自信心,加强护理配合度,有利于提高护理效果。如结果中,观察组发生子宫脱垂、压力性尿失禁的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应用产后盆底康复护理可减少并发症发生风险几率,提高治疗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护理治疗方法,在两类肌纤维改善方面和控尿方面,实验组患者都有显著提升且各项数据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因此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患者采取产后盆底康复护理方式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盆腔肌纤维,减少患者尿失禁和脏器脱垂的几率,大幅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赖海燕,管晶.产后盆底康复护理策略对阴道分娩产妇盆底功能障碍的影响[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9,34(1):145-147.
[2]钟桂林.产后盆底康复护理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的防治效果及安全性[J].医疗装备,2018,31(21):174-175.
[3]杨丽.产后盆底康复技术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防治效果[J].中国实用医药,2018.13(15):198-19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