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的危险因素以及相应的护理措施

发表时间:2020/9/9   来源:《护理前沿》2020年10期   作者:蒋莉莉 黄艳平
[导读] 探究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的危险因素,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
         摘要 目的:探究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的危险因素,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本次试验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2020年2月期间于我院重症监护室行呼吸机辅助治疗的患者70例,根据患者是否在治疗期间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分为未发生的对照组35人和发生感染的观察组35人,分析患者在重症监护室治疗期间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血清白蛋白、雾化治疗及基础疾病方面因素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血糖水平、镇痛药物使用、血糖水平等方面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与很多因素有关,在重症监护室的临床护理中,通过加强护理干预,加强对于呼吸机使用的管控,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可以显著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情况,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护理措施
重症监护室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具有很高的发生率,也是最常见的院内感染。吸机相关性肺炎不仅会对患者影响患者的恢复,病情严重时甚至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常发生在进行机械通气辅助治疗的患者中,常发生在机械通气2天后。如何提高该类患者的护理干预,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至关重要。本次试验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2020年2月期间于我院重症监护室行呼吸机辅助治疗的患者70例,根据患者是否在治疗期间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分为未发生的对照组35人和发生感染的观察组35人,分析患者在重症监护室治疗期间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试验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2020年2月期间于我院重症监护室行呼吸机辅助治疗的患者70例,根据患者是否在治疗期间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分为未发生的对照组35人和发生感染的观察组35人。
1.2 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这70名入组患者在重症监护室治疗期间的病历资料,根据之前的研究报告,重点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肺部基础疾病、心血管病史、机械通气时长、血常规相关生化指标、精神状况等,采用单因素回顾分析这些因素与感染发生的关系。
1.3统计方法
本次研究通过SPSS 21.0 专业统计学计算软件对所有得到的临床数据进行分析。采用t检验和x2检验分析各独立因素有无组间差异,再进行Logistic回顾,确定该疾病的危险因素。上述实验结果,P<0.05为有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危险因素对比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血糖水平,镇痛药物使用,血糖水平等方面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的35名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为3.08±1.288.45±8.7(8.43±8.4)天,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24±1.29)天;观察组血清白蛋白(27.83±5.41)g/L,显著低于常规组的(34.38±5.24)g/L;观察组进行雾化治疗的有19人,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人;观察组有基础疾病的有21人,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人,以上因素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
3 讨论
3.1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作为医院感染最常见的因素,需要医护人员在临床护理中采用更科学的护理方式,减少其发生率。本次试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观察组的35名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为3.08±1.288.45±8.7(8.43±8.4)天,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24±1.29)天;观察组血清白蛋白(27.83±5.41)g/L,显著低于常规组的(34.38±5.24)g/L;观察组进行雾化治疗的有19人,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人;观察组有基础疾病的有21人,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人,以上因素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血糖水平,镇痛药物使用,血糖水平等方面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
3.2如何更好地提高护理干预效果,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情况。
3.2.1医院要提高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预防与控制的意识
医院要加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相关知识培训,定期开展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预防及控制的宣讲活动,向医院员工说明它的危害及预防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意识。医院也要定期开展相关的培训,是医护人员能够时时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放在心上[2]。
3.2.2严格掌握呼吸机辅助通气的适应症
科室医护人员应严格掌握机械通气的适应症,对于非必须进行机械通气的患者尽量避免使用机械通气,对于符合机械通气的患者,则要尽量减少其呼吸机的使用时间。在机械通气过程中,要定期评估患者呼吸道及肺部状况,根据患者病情进行吸痰,拍背等护理措施,减少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可能性。
3.2.3尽早撤除呼吸机
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根据血气指标,血氧饱和度等调整呼吸机的氧流量等。对于意识清醒的患者,医护人员应该协助他们尽早进行肺部功能的锻炼,尽早撤除呼吸机,减少机械通气的时间,避免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3]。
综上所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与很多因素有关,在重症监护室的临床护理中,通过加强护理干预,加强对于呼吸机使用的管控,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可以显著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情况,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颜喜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研究进展[J].中华医院感 染,2018,20(15):2356-2357.
[2]李小珍.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分析[J].实用 全 科 医 学,2017,5(6):503-504.
[3]曲叶芳,丁金艳.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高危因素及护理体会[J].吉林医 学,2017,32(15):3159-316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