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发表时间:2020/9/9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1期   作者:孟凡丽
[导读]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拜泉县拜泉镇政府
        一、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
        1.土地资源等级无法界定与保障
        土地流转信息闭塞,流转平台不完善是制约土地流转效率的重要因素,急需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的建立,这也是土地流转市场体系中欠缺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标示了土地流转市场体系的不完善。土地流转效率受到影响,同时土地流转过程中,对土地资源与土地质量的介定,完全依靠眼观、对比、经验,并未有科学的办法依法进行土地资源的检测与评定,从而使土地资源等级无法界定。土地流转期结束土地收回,由于对土地资源没有科學检测依据,没有相关的法律规范体系做保障,故土地资源在回收过程中无法对土地等级进行检验,无法对土地资源与等级提出有效的保障措施,也无法保障土地资源回收等级。
        2.土地流转行为不规范影响土地流转的健康有序发展。土地流转涉及土地所有者、土地经营者、中介组织等多方面的利益,流转必须按规范的操作程序进行。规范的土地流转行为是:首先流转主体要符合法律的规定。其次是流转双方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在流转合同中,明确流转的形式、数量、年限、条件及双方的权利、责任、义务等。然后,再将土地合同经过县乡土地流转部门鉴证。据调查,一些农村土地流转无约定或只有口头约定合同的占到了60%以上;签订合同但并未经合同管理机构审查鉴证的占25%。从这些数据来看,没有法律效率的无效合同几乎占到土地流转合同近90%;这些,都影响了土地流转的健康、有序发展。
        3.思想观念存在顾虑。通过大量的农村入户调查结果发现,很多农民对土地依然有很深的感情,对自家土地总有一种“恋地情节”,进而不愿意将土地经营权转让,只有迫不得已的情况才会转让土地。很多农民一辈子都在种地,认为农民主要工作就是种地,以地为生;还有部分农民认为土地仍然存在增值空间,只要土地在就不会有任何经济损害,甚至土地荒芜也不愿意转让。最后一点就是现阶段农村存在农业副业化、耕地非粮化、农民兼职化以及农民老龄化现象较为严重,所以对土地流转的相关意识迫切性不高,造成耕地荒芜、效益低下,农村土地利用率降低,对农业经济发展会造成一定的损失。
        4.农民社保体系不够完善
        当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土地换保障”还是较小范围的探索,保障农民基本生活、养老、医疗、社会救助的体系还不完备。很多农民一直担心将土地流转出去之后,便失去收入来源。特别是不再征收农业税、实施粮食直补等多种强农惠农政策以来,部分农民更加担心丢掉土地承包经营权和相关附加收益。还有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农民难以预计未来的收入来源,在没有找到他们认为长久放心的、可以替代土地承包经营的生存出路之前,农民对土地流转的态度是比较谨慎的。土地流转实践中,会遇到不少农户提出解决土地流转后的社会保障问题。


        二、农村土地流转的对策
        1.健全组织并强化服务强化管理并规范行为。建立畅通的土地流转渠道,培育和发展为土地流转服务的各类中介组织。开展土地流转的供求登记、信息发布、土地评估、政策咨询、信用担保等服务工作。并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监督管理机制。积极协调处理各方关系,积极引导和规范土地流转。对通过流转获得土地经营权的经营大户,在政策上予以优惠,扶持大户发展生产,解决各种困难。明确合同主体,明确经营权流转的土地状况、违约责任以及解决争议方式等,规范流转程序,制订土地流转示范合同,纠正土地流转中的错误做法,建立行之有效地土地流转管理体制,为农民提供信息政策和法律服务。
        第四,健全土地流转管理和服务网络。首先需要建立相关的土地流转管理机构,并以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为基础依托,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交易服务中心,并对相关的土地流轉手续进行科学指导,将各种问题以及各方面的关系进行合理协调。其次需要保障农民合法权益,规范运作土地流转过程。为适应现代土地经营的流转机制,需要将土地流转中的原则、方式以及合同签订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和制定,将土地流转合同统一制定并发放,并对合同内容有效组织实施,将政策不明以及流转无序的问题充分解决;最后需要将相关的土地流转价格机制制定完善,包括价格形成机制和价格补偿机制,在农村建立相关的土地流转价格指导价格、最低保护价格以及正常价格体系,建立农业经营能力审查制度以及相关风险保证金制度等,鼓励在土地流转之后适度发展经营,重点扶持种粮大户,保证粮食安全。
        2.加强农民就业机会
        2.1应当进一步提高农业的单位收益。合理引导农民对农村土地进行开发利用,借助于推动除农业生产外的旅游以及农家乐等产业,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同时地方政府还需要积极组织宣传教育活动,依靠现代生产技术来控制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收益提升。地方政府还应当积极主动的吸引投资,强化地方特色农产品的开发宣传力度,借助于这些途径来增加农业土地的单位收益,让更多闲置土地能够进人到流转市场中来。
        2.2必须要定期组织进行宣传活动,帮助农民树立主人翁意识,转变他们传统的思想观念。现阶段农村地区的人口素质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让而因为过去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还有部分农村群众并不愿意主动积极参与土地流转,因此要建立完善宣传教育制度,进入基层农村主动宣传相关政策,帮助农民树立维权意识,发挥出基层农村的监督职能,从而尽可能打消他们在失去土地后所产生的忧虑感。
        3.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加强农村地区管理
        政府要进一步做好农村社会养老和医疗保险工作,加大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金额和社会养老保险金额,统筹城乡社会保障。除此之外,政府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土地流转的规模和年限,充分考虑农民的接受程度,从而减少农民土地流转后的顾虑,进一步促进当地土地流转。土地流转之后,闲散农民增多,加强对农村地区的管理。与此同时,政府积极引导农民再就业,开设技能培训。土地仍然是农民生活的来源,大多数农民仍旧是依赖种植土地所取得的收入来解决就医、养老等生活问题,农民土地流转后,由于他们自身的文化水平低,也再无其他技能,再就业难的问题非常明显。许多农民流转土地之后,仍然从事体力劳动,有的农民甚至没有找到其它工作,生活得不到保障,这也是许多农民不愿意进行土地流转的最主要原因。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