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观察脑卒中后伴有下肢运动性功能障碍治疗中经改良后强制性的运动疗法运用价值。方法:把在2019年2月-2020年3月来本院接受临床治疗脑卒中后伴有下肢运动性功能障碍100例病人纳入到本次试验研究对象范围,借助随机分组处理方法,将病人平分两组,即基础组实行常规运动疗法,研究组实行经改良后强制性的运动疗法,观察分析两组的应用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各项指标变化差异并无显著的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下肢部位Berg的平衡功能、Fugl—M eyer1的运动功能层面,对比基础组,研究组获取显著的改善效果,P<0.05;针对于两组的疗效情况,与基础组比较,实验组可获取突出疗效,差异显著,P<0.05。结论:脑卒中后伴有下肢运动性功能障碍治疗中,经改良后强制性的运动疗法实际运用价值显著。
[关键词]脑卒中;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下肢;运动功能;障碍
鉴于此,本文为深入研究关于脑卒中后伴有下肢运动性功能障碍治疗中经改良后强制性的运动疗法运用价值,把在2019年2月-2020年3月来本院接受临床治疗脑卒中后伴有下肢运动性功能障碍100例病人纳入到本次试验研究对象范围,证实经改良后强制性的运动疗法实际运用效果,详细的结果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把在2019年2月-2020年3月来本院接受临床治疗脑卒中后伴有下肢运动性功能障碍100例病人纳入到本次试验研究对象范围。实验组:病人的男女占比是36/14例,年龄区间是58-73岁,平均的年龄则是(63.44±2.77)岁;基础组:病人的男女占比是37/13例,年龄范围是57-71岁,平均的年龄则是(62.66±2.56)岁;以上病人家属自愿参与本次试验,同意书全部签订完成,所纳入病人基本资料方面差异尚无意义,有一定的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基础组实行常规运动疗法:主要包含着关节被动运动,髋关节、膝关节、躯干肌肉等控制训练,踝被屈的诱发训练,还有坐位与站位平衡训练、步态训练、日常生活各项活动训练等,每次进行2h运动治疗,每日确保运动治疗两次,且每周应当坚持5次,维持8周运动治疗。
研究组实行经改良后强制性的运动疗法:①实施协调功能方面强化训练。以经改良后强制性的运动疗法为基础,尽可能将健肢的固定时间缩短,侧重于健患的协调运动,将健肢固定减少,通过健患的协调训练,对病人下肢功能起到良好改善作用;②实施患侧下肢部位强化训练。以经改良后强制性的运动疗法当中塑性技术为基础,针对患侧下肢部位开展集中化、重复性的强化训练。塑性动作以单腿负重、股四头肌的闭链训练、患侧实施负重垫脚训练、患侧肢体各个方位的登台阶训练、患侧负重各个膝关节的屈伸保持、障碍物跨越行走、排球行走等为主;每日300m步行训练,60次/组起坐训练(8组/d),坐位高度应当自高而低,结合病人下肢部分运动功能实际恢复情况着重增减;每日进行50次股四头肌的闭链训练;选定最适宜病人塑性动作2-3个,每次训练30min,每次维持2h即可,2次/d,每周共练习5次,维持8周治疗。
1.3 临床观察指标
(1)治疗前后两组各项指标变化。
(2)两组的疗效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的统计分析,主要借助spss20.0软件实施;计数方面资料检验则借助x2实施;计量方面数据检验借助t值实施。倘若P<0.05,则数据间的差异显著。
2.结果
2.1 治疗前后两组各项指标变化
治疗前两组各项指标变化差异并无显著的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下肢部位Berg的平衡功能、Fugl—M eyer1的运动功能层面,对比基础组,研究组获取显著的改善效果,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两组各项指标变化(±s )

注:与基础组比较,#P>0.05;与基础组比较,*P<0.05.
2.2 两组的疗效情况
针对于两组的疗效情况,与基础组比较,实验组可获取突出疗效,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组的疗效情况[n(%)]

注:与基础组比较,*P<0.05.
3.讨论
人们常说的中风,也就是脑卒中,有着极高的发病率,且致死及致残率均十分高,对病人生命安全会造成严重的威胁[1]。脑卒中病发后,大多数病人均会有各种并发症产生,偏瘫较为常见,病人通常会伴有着下肢部位运动功能性障碍,下肢活动严重受限,直接导致病人生活自理能力降低,对病人生活质量有着极大的负面影响,若未提早得到康复治疗,则病情会持续发展,严重程度将会逐渐增加,对脑卒中的预后影响也相对较大[2]。
强制性的运动疗法,属于临床医学领域中有效性较为突出的一种康复治疗手段,多者应用在脑卒中病发后下肢部位产生了运动功能性障碍病人康复治疗当中,帮助病人今早恢复下肢部位运动功能[3]。而经改良后强制性的运动疗法,应用效果更为理想化,更加能够强化对脑卒中病发后下肢部位产生了运动功能性障碍病人肢体协调及平衡性训练。一般情况下,人们在运动方面存在着差异性,但各项运动并非是收缩单个肌肉,它的训练姿势有着一定适应变化,可实现各个肌肉组织自动协调运动。通过实施协调功能方面强化训练,训练病人健患协调性,对病人下肢功能起到良好改善作用;通过实施患侧下肢部位强化训练,开展单腿负重、股四头肌的闭链训练、患侧实施负重垫脚训练、患侧肢体各个方位的登台阶训练、患侧负重各个膝关节的屈伸保持、障碍物跨越行走、排球行走等塑性动作,更好地改善病人下肢部位运动功能,确保病人下肢部位的运动功能得以逐渐恢复[4]。
经本文研究更加证实了,针对于脑卒中后伴有下肢运动性功能障碍病人,相比实行常规运动疗法,实行经改良后强制性的运动疗法后,病人下肢部位Berg的平衡功能、Fugl—M eyer1的运动功能可获取优质的改善作用,所获取疗效也十分显著。综上所述,身患脑卒中病人,下肢部位若有运动性功能障碍产生,则建议实行经改良后强制性的运动疗法,以便于获取最佳运动功能的改善效果,让病人能够更好地改善自身生活及运动状态。
[参考文献]
[1]贾亮, 刘俊英, 王贵玲. 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2018, 20(01): 501-503.
[2]沈惠, 王光旭, 王兴. 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影响的meta分析[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9,25(04):219-220.
[3]何爱群, 黎景波, 聂天翠,等. 团体改良限制-诱导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研究[J]. 中国康复, 2018, 33(06):518-519.
[4]胡喆. 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的效果研究[J]. 当代医药论丛, 2019, 17(009):699-700.
通讯作者:王景信
作者简介:王振亚,男,1994.12.04,河南省濮阳市,大专,汉,康复治疗师,研究方向:运动疗法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