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物联网带来膳食新体验

发表时间:2020/9/3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15期   作者:贺宗珍
[导读] 营养不良直接影响患者的治愈率、病死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1]。
        摘要:营养不良直接影响患者的治愈率、病死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1]。在我国,有30%~50%住院患者存在营养不良,需要临床营养支持。欧洲肠外肠内营养学会(ESPEN)和美国肠外肠内营养学会(ASPEN)在临床营养指南中,推荐对于营养需求不能经口满足的患者使用肠内营养(enteralnutrition,EN)[2-3]。EN可以更好地维持胃肠粘膜的结构和功能,维持肠道完整性,促进肠道蠕动,满足了患者的生理需求,阻断了营养不良与免疫功能低下的恶性循环,更有利于患者的恢复。然而,EN使用不当可能引起腹泻、胃潴留、误吸等并发症,肠内营养泵(enteralfeedingpump,EFP)在一定程度可降低EN患者并发症的病发率。
关键词:营养物联网;膳食新体验
引言
        物联网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是将计算机相连的互联网,发展到工作中所需物品相连的联网新模式。医学营养物联网就是将物联网的技术用于临床营养工作,借助传感器、射频识别、定位系统等设备采集物体信息,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传输和交换,实现对营养相关物品的识别、定位、监控和管理,在供膳、诊疗、物资管理、信息反馈等方面提供更优质、高效和精准的医学营养服务。
1膳食结构分析
        国民身体素质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兴衰的关键所在,世界各国均将国民健康问题摆在国家战略的首要位置。我国在地势上横跨第一、第二、第三阶梯,生物多样性异常丰富,各地理区域和生态单元之间生物资源的种类与分布存在较大差异。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不同地理区域和生态单元利用不同的生物资源,导致了我国不同区域膳食结构的多元化。近年来,随着区域性慢性病与膳食结构之间的关联性得到证实,合理的膳食结构和科学的生活方式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解决国民营养问题,实现营养均衡,成为我国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健康中国”上升为一项国家战略。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提出针对区域食物特点,制定营养改善方案,实行科学和可持续的营养干预。要进行有效的营养干预,摸清我国不同区域膳食结构及膳食中蛋白质的摄入现状最为关键。本文在资源考察、营养调查、文献查阅的基础上综述了我国西北地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和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区域的膳食结构特点,剖析了膳食结构中植物蛋白和动物蛋白的组成情况,分析了不同地理区域居民的膳食结构、营养状况与相关疾病的关联性,并结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各类食物建议摄入量和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版)初步提出了膳食营养建议,旨为我国各区域制定有针对性的科学合理的居民膳食营养指南提供理论基础,为中国“双蛋白工程”及“国民营养计划”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2健康促进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2.1健康促进
        2016年联合国启动《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10]。同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11]中提出:“到2030年实现人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主要健康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以及健康服务能力大幅提升”的目标。为达到该目标需立足国情,遵循健康优先、科学发展的原则,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的思想,将促进健康的理念融入公共政策制定实施的全过程。促进健康被定义为“促使人们提高、控制或改善自身健康的过程,集健康教育、支持性环境和健康政策为一体”[12]。达到全民营养健康的根本在于实现人民对营养健康日益增长的需求与保持营养服务的供给之间的平衡。


        2.2来自需求侧的挑战
         过去40年中全球预期寿命持续大幅增长,但不同收入国家之间差异巨大,降低死亡率仍是中低收入国家努力的目标[13]。与1990年相比,2016年0~24岁各年龄段死亡人数均有所下降,但>25岁各年龄段则相反,>80岁年龄段死亡人数的增长>60%,且糖尿病等非传染性疾病所致死亡在>70岁老人中增加了90%以上[14]。2016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s)排名前30位的疾病中营养相关性疾病占8种(26.7%),其中6种(75.0%)营养相关性疾病的排名在1990年和2006年连续两次跨越式上升。身体活动(physicalactivity,PA)不足和膳食危险因素所致疾病负担占2010年全球总DALYs的10.0%,且膳食危险因素中以低水果和高盐最突出。
        2.3来自供给侧的挑战
         营养是人类维持生命、生长发育和健康的重要物质基础,国民营养事关国民素质提高和经济社会发展[21]。因此,营养必需服务于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并贯穿于三级预防的全过程,且必须适应复杂的地域文化内涵和多变的时代发展特征。2006年,我国一个对4549例住院患者研究[22]的结果显示患者在入院时、住院中和出院时的低体重率分别为11.1%、12.2%和14.62%,即患者入院时已有营养不良风险,而住院期间营养状况未获得改善,导致出院时营养不良风险高于入院时。另有报道[23]显示我国每年住院约1.6亿人次中0.8~1.2亿患者需要营养治疗(50~75%)。而2016年深圳某三甲医院605例脑出血和脑梗死的患者中,有/无营养风险的患者分别为272和333例。有营养风险的患者中仅有29人(10.7%)接受了营养治疗和教育;无营养风险的患者中有27人(8.1%)接受营养支持。以上研究结果均提示营养资源的配置和应用还存在诸多待改进空间。
3循证营养引导下的创新发展
        北方地区居民植物蛋白、微量元素和蔬菜水果摄入量低于中国居民膳食宝塔的要求,同时对于食盐的摄取量超标较为严重。这一普遍存在的不合理的膳食结构与冠心病、高血压等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存在着较大关联。因此,提倡北方地区居民针对膳食中高盐、高脂肪的不良习惯,改善饮食。冠心病患者应当平衡膳食,多食水果、鱼虾类、奶类、豆类,不过量食用盐、蛋类。众多老年患者由于长期的饮食习惯及对奶类适应性差或乳糖不耐受等原因,奶类的摄入量较少,可通过饮用酸奶等乳品进行改善。我国居民膳食营养与体格发育状况在持续改进,但慢性病患病率却呈整体上升趋势,并成为中国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对个人、社会都造成了沉重的负担。综合我国不同地区居民膳食结构的研究结果,我国居民膳食结构不均衡的现象普遍存在,我国居民膳食结构长期以来受特定居住环境的影响,各地区因地制宜而形成。为促进营养均衡,可结合当地的膳食结构,对具有当地特色的驯化品种和野生种质资源进行挖掘和利用。针对高能量、高脂肪的膳食结构,导致高血压、肥胖病和糖尿病等食源性疾病高发的现象,我国居民膳食结构应坚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为辅,食物来源多样化,在日常膳食中加入奶类、豆类、蔬菜、水果以及谷物杂粮,控制油脂和肉类的摄入。
结束语
        医院临床营养科将重点开发营养物资管理平台和治疗膳食信息反馈平台等,并开展治疗膳食和肠内营养的跟踪反馈,评价患者对营养服务的体验和营养治疗的有效性,使营养治疗以患者获益为中心,也使物联信息系统水平再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李俊.基于用户体验的家用智能冰箱信息交互设计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2018.
[2]邹杰.农村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营养健康教育的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8.
[3]林艳艳.高校素食青年营养干预服务设计策略研究[D].江南大学,2018.
[4]王稳.基于社群的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18.
[5]苏甜.胃癌患者术后膳食营养知信行调查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