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观察小儿脑瘫临床康复治疗当中康复辅具运用效果。方法:把在2019年9月-2020年7月来本院接受临床治疗脑瘫患儿96例纳入到本次试验研究对象范围,借助随机分组处理方法,将患儿平分两组,即基础组实行药物治疗、实验组除药物治疗外配合康复辅具实行家庭式康复训练,观察分析两组的应用情况。结果:两组在治疗前期GMFM康复指标情况差异并无显著的意义,P>0.05;对比基础组,治疗后实验组GMFM康复指标改善效果突出,差异显著,P<0.05;针对于两组的疗效情况,与基础组比较,实验组疗效突出,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对小儿脑瘫临床康复治疗当中,通过康复辅具的有效运用,可获取更为显著的疗效。
[关键词]小儿脑瘫;康复辅具;康复治疗
本文为深入研究关于小儿脑瘫临床康复治疗当中康复辅具运用效果,把在2019年9月-2020年7月来本院接受临床治疗脑瘫患儿96例纳入到本次试验研究对象范围,证实康复辅具临床应用效果,详细的结果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把在2019年9月-2020年7月来本院接受临床治疗脑瘫患儿96例纳入到本次试验研究对象范围。实验组:患儿的男女占比是27/21例,年龄区间是1-12岁,平均的年龄则是(6.49±1.38)岁;基础组:患儿的男女占比是29/20例,年龄范围是1-11岁,平均的年龄则是(6.36±1.27)岁;以上患儿家属自愿参与本次试验,同意书全部签订完成,所纳入患儿基本资料方面差异尚无意义,有一定的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基础组实行药物治疗:静脉输注神经类药物,以神经节苷酯、胞二磷胆碱、巴氯酚、脑复康、脑活素等药物,以15d为一疗程,持续治疗5疗程;实验组除药物治疗外配合康复辅具实行家庭式康复训练:指导患儿家属在家中帮助患儿康复辅具实行家庭式康复训练,早晚各训练一次,时间以1h为宜。借助康复辅具实行家庭式康复训练期间,应当结合患儿身体状况,合理选用儿童专用的助行器、爬行架、梯椅、花生球、站立架等,每日实施2次以上训练,时间以30min为宜,持续2个月的治疗。
1.3 临床观察指标
(1)治疗前后两组GMFM康复指标变化。
(2)两组的疗效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的统计分析,主要借助spss20.0软件实施;计数方面资料检验则借助x2实施;计量方面数据检验借助t值实施。倘若P<0.05,则数据间的差异显著。
2.结果
2.1 治疗前后两组GMFM康复指标变化
两组在治疗前期GMFM康复指标情况差异并无显著的意义,P>0.05;对比基础组,治疗后实验组GMFM康复指标改善效果突出,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两组GMFM康复指标变化(±s )

注:与基础组比较,#P>0.05;与基础组比较,*P<0.05.
2.2 两组的疗效情况
针对于两组的疗效情况,与基础组比较,实验组疗效突出,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组的疗效情况[n(%)]

注:与基础组比较,*P<0.05.
3.讨论
小儿脑瘫,通常指婴儿出生之后一个月内在大脑未能发育完全时期,因复进行性的脑部损伤所造成姿势运动性功能障碍一种综合征。脑部属于小儿脑瘫主要病变部位,且还会累及于患儿的四肢部位,患病后患儿会伴有着癫痫、智力缺陷、精神障碍、行为异常、语言及听觉功能障碍相关症状表现[1]。
现阶段,临床上针对于小儿脑瘫症尚未研制出一种特效药物,通常是实施对症的药物,如静脉输注神经节苷酯、胞二磷胆碱、巴氯酚、脑复康、脑活素等神经类药物,以对患儿手足徐动和肌张力起到一定改善作用。 但是,药物治疗所获取的治疗效果往往不佳,患儿也只能够有一些轻微的症状改善效果,对预后影响不大,尤其是对患儿运动功能性障碍,并不突出的改善作用。因而,临床上比较提倡除药物治疗外配合康复治疗,以便于更好地改善脑瘫患儿的预后,帮助患儿更好地恢复自身运动功能,对患儿运动功能性障碍及语言等障碍症状起到优良的改善作用。面向脑瘫患儿实施康复治疗,临床上大部分集中于脑瘫后围绕着患儿所产生运动功能性障碍入手,制定相应的康复运动实施方案及策略,确保康复治疗活动得以顺利实施[2]。
据相相关临床资料统计显示,全国范围内脑瘫患儿高达175万左右,新生儿患脑瘫症比例为4/1000,且近几年的发病几率更是水涨船高,引起了广大临床医学的广发关注与重视。但因脑瘫患儿治疗费用高昂,所花费治疗时间相对较长,是一个十分艰难的过程[3]。现阶段,国内基层医院与相关康复医疗机构,康复医师匹配量呈不足状态,无法满足于持续增加的脑瘫患儿康复治疗需求。对此,家庭式康复治疗变得更为必要且重要。但因患儿家属与专业康复医师相比较起来,能力差之千里,无法准确且高效地协助患儿做好康复训练,训练方式往往缺乏科学性,康复治疗整体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那么,在这一背景之下,临床医学康复专家及相关学者们经多年潜心的实践研究,提出可借助康复辅具,来帮助脑瘫患儿家属更好地为患儿在家中做康复训练,改善无法准确且高效地在家中协助患儿做好康复训练现状,确保家庭式康复训练实施效果能够逐渐提升,让脑瘫患儿整体康复质量提升[4]。
经本文实验研究后证实了,相比单一实行药物治疗,配合康复辅具实行家庭式康复训练,可对患儿GMFM康复指标起到优良的改善作用,且可获取更佳的疗效。可以说,针对脑瘫患儿,除药物治疗外配合康复辅具实行家庭式康复训练,能够者更好地对患儿姿势起到良好纠正作用,对痉挛实现有效控制,将形体运动提升;配合康复辅具实行家庭式康复训练,可为患儿提供行走、爬行、坐位、站立位、跪立位、翻、卧等各种康复治疗实施方案及策略,保证康复治疗的科学性、有效性。
综上所述,从此次临床研究当中可了解到,针对于小儿脑瘫临床治疗,虽治疗过程较为漫长,单纯实行药物治疗难以获取良好疗效,但若除药物治疗外配合康复辅具实行家庭式康复训练,则可更好地将康复疗效提升,是一项绝佳的康复疗法,对患儿自身运动功能及各方面功能障碍均能够有着积极改善作用,且对患儿预后必然也会产生积极影响。故而,建议临床上治疗小儿脑瘫病症期间,除药物治疗外配合康复辅具实行家庭式康复训练,将康复辅具所具备优势作用发挥出来,保证小儿脑瘫临床康复治疗整体效果得以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娴玲, 吴书雯, 姜明霞,等. 康复护理辅具对脑瘫儿童手功能及认知功能的影响[J].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9,26(05):222-223.
[2]谭琳. 康复辅具在小儿脑瘫患者的应用效果讨论[J]. 饮食科学, 2019,28(01):111-122.
[3]陈爱贞. 综合性康复治疗对小儿脑瘫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9, 02(008):154-155.
[4]王仙凤. 中医康复综合疗法对小儿脑瘫患者肢体功能及疗效的影响[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9, 26(04):700-701.
通讯作者:王景信
作者简介:吕卫华 女 1997/01 河南省周口市 本科 汉族 康复治疗师 研究方向:康复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