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护理在预防老年妇科恶性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效果

发表时间:2020/9/3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15期   作者: 徐阳
[导读] 目的文章主要针对循证护理在预防老年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研究。
        摘要:目的文章主要针对循证护理在预防老年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取某市第一人民医院妇科2019年收治的老年恶性肿瘤患者8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循证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循证组患者给予循证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抗凝药物使用率及DVT发生率。结果循证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使用抗凝药物使用率、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循证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老年妇科恶性肿瘤术后下肢DVT发生率,减少术后抗凝药物应用,缩短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
        关键词:妇科恶性肿瘤;老年人;循证护理;深静脉血栓
        引言
        循证护理是指护理人员对护理过程中的现象实证(最佳证据)进行有意识地、明确地、审慎地确认和应用。将个人的临床护理知识、技能与通过系统的文献回顾,所获得实证相结合,评估与分析证据作为护理活动决策的依据的过程。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妇科肿瘤术后患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国内报道妇科肿瘤术后DVT的发生率为7%~45%,DVT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康复,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患者的负担,并使得患盆腔恶性肿瘤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升高。为使病人尽快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运用循证护理对收治的76例妇科肿瘤手术病人进行了预防护理,无1例发生DVT,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某市第一人民医院妇科2019年收治的老年恶性肿瘤患者86例,纳入标准:(1)年龄≥55岁;(2)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妇科恶性肿瘤;(3)可耐受手术治疗者;(4)术后生命体征稳定者;(5)可配合护理工作者。排除标准:(1)合并阿尔茨海默病或认知功能减退者;(2)存在严重情感障碍者;(3)肢体运动障碍者;(4)术前已发生血栓或长期服用抗凝药物者;(5)术后因感染、心力衰竭或肾衰竭等其他原因致病情恶化者;(6)伴严重外周动脉血管疾病者。其中宫颈癌44例,卵巢癌25例,子宫内膜癌17例;年龄55~76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循证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65.4±3.6)岁;宫颈癌22例,卵巢癌12例,子宫内膜癌9例。循证组患者平均年龄(66.5±3.4)岁;宫颈癌22例,卵巢癌13例,子宫内膜癌8例。两组患者年龄、疾病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的护理方法是常规护理,其包括入院指导、健康教育、心理疏导、术前准备、术中体位护理、术后用药指导、功能锻炼以及出院指导。而观察组的护理方式则是循证护理。循证护理的具体措施为:1)术前护理:健康教育,给予患者施行治疗时,首先应该让患者了解下肢DVT症状、发生率,并强调其危害性。其次是鼓励患者能够在接受治疗时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让患者能够在治疗期间主动配合患者,并施行各种干预措施。饮食和活动:在手术之前,应根据患者的病情许可,给患者补充高碳水化合物、高维生素、易消化及低脂肪的全营养饮食等。并饮用适量的汤水,适当散步,让患者每日在床上翻身及四肢活动,好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情。2)术中预防:由于妇科恶性肿瘤手术扩大之后,会使血管周围的组织受损。所以在操作手术期间应该尽量动作轻柔,尽量减少组织损伤和对血管的的挤压、挫伤。手术期间:还应该进行间歇性的按摩和只靠肌肉泵的作用才能向心流,仰卧时的情况尤其突出。并尽量使用硬膜外麻醉,尽力缩短麻醉剂和手术时间。3)术后处理:在手术之后的护理方式,主要是进行各种各样的运动方式,并促进静脉的回流。如术后当日便给予抬高双下肢,术后第1天即采取半卧位活动,手术后第2天则可以用翻身等方式增加活动量,为下床做准备。

在术后第3天试着在床边坐,并由两个人搀扶着下床活动,如果出现任何头晕等不适症状,则立马停止活动。4)对症处理:在手术之后,要特别注意对血管的保暖来预防因寒冷而导致的血管痉挛和收缩,并每日进食保持汤水的充足。5)出院指导:指导患者在手术之后继续做适量的运动,多喝水、高蛋白、高维生素、进低脂、易消化饮食,并且继续观察有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的症状。6)定时进行下肢主动或被动运动。在麻醉清醒前,护士或家属被动按摩患者下肢比目鱼肌和腓肠肌,并做足踝被动运动,方法:左手固定踝部,右手握住前足做踝关节屈伸运动、足内外翻运动和由屈、内翻、伸、外翻组合而成的“环转”运动,10~15次/天。患者清醒后早期指导患者行足踝主动运动,方法:指导病人在床上行足踝关节的屈伸运动、足内外翻组合的“环转”运动。足屈伸、内外翻运动30~35次/min,“环转”运动15~20次/min。(4)鼓励患者深呼吸,及早下床活动。根据病情术后练习下床活动时间,活动顺序为床上坐起※床边站立※扶起行走,每天2~3次,每次10~15min,在这基础上逐渐提高步行的速度和距离。(5)严格执行床头交接班制度,每班护士要严密观察双下肢的温度,肢端皮肤颜色,检查下肢是否有水肿、发绀、足背动脉搏动减弱、皮温升高等循环障碍现象。
        2结果
        循证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使用抗凝药物、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病人对医疗需求的不断提高,仅凭经验进行护理已不适应护理学科发展的需求,现代护理实践需要有可靠科学依据的实证作指导,循证护理应运而生。将循证护理应用于临床实践,强调了以护理问题为出发点,将科研结果与临床专业知识、经验、病人的需求相结合,使护士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在实践中得到综合应用,避免了护理工作的盲目性与主观性,使护理活动有证可循,有据可依。妇科肿瘤术后DVT的发生机制是血管璧的损伤、血流缓慢、血液凝固性增高,下肢DVT可影响下肢活动,甚至使患者丧失劳动能力,栓子脱落还可造成肺栓塞导致患者猝死。由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致命性以及诊断的困难,因此全面的评估和康复护理干预措施的实施,便成为预防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和病人康复的关键。对于DVT高危人群高血压、糖尿病者,应针对性宣教,取得病人的理解与配合,调动病人的积极性,参与力所能及的自理活动,防止卧床病人因长时间被动体位致下肢血流滞缓发生深静脉血栓,同时有计划的康复训练也有助于肢体静脉血液淋巴液回流,使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诱因减小至最低。循证护理最终的目的是让病人充分知情,积极参与对病人的愿望和需求应答。正确迅速加强护患双方的交流,向病人和亲属反映信息并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增加护理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促进了护理质量的提高。循证护理的思维方法要遵循证据,这些证据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它是随科学研究的进展以及人们对疾病的认识不断提高进一步完善的科学证据,任何护理决策的制定应遵循和应用科学的证据才能使护理工作做到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
        参考文献
        [1]赵鹏,侯玲玲,周兰英.妇科肿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病因特点及预防[J].社区医学杂志,2013,11(2):58-59.
        [2]袁浩斌.糖尿病足患者的循证护理实践[J].护理学杂志(综合版),2012,27(10):14-16.
        [3]冯慧霞.综合康复护理对截瘫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7,21(4):986.
        [4]温大翠,何述萍,雷花.健康信念模式教育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急性期患者绝对卧床依从性的影响[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1,8(2):132-13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