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针灸治疗神经性耳鸣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神经性耳鸣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针灸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方面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性耳鸣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应用针灸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耳鸣症状,提升临床疗效,应用价值显著。
【关键词】:神经性耳鸣 针灸 临床疗效 中医药
神经性耳鸣是一种十分常见的耳道疾病,在中老年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目前该疾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虽然治疗方法较多,但治疗效果一般,此外西药治疗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反应。中医在该疾病治疗上有独特的效果,针灸是我国传统医院的一种,在神经性耳鸣治疗中具有明显的优势【1】。为了进一步探讨针灸在神经性耳鸣治疗中的价值,本文展开了组间比较,详情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抽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神经性耳鸣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其中有男性38例,女性30例,年龄在36-72岁之间,平均(58.16±5.16)岁。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均有34例,经分析,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无较大差异(p>0.05),可展开比较研究。
1.2方法
对照组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口服银杏叶片,1片/次,3次/d,甲钴胺片,0.5mg/次,3次/天。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进行针灸治疗,使用1.5毫针,取内关穴、侠溪、听会、夹脊、耳门、听宫、中渚等穴位,手法为平补平泻,得气后留针30min,1次/d,连续治疗30d。
1.3 观察指标
疗效判定:治疗后患者耳鸣症状完全消失,疗效为痊愈;接受治疗后,患者耳鸣症状明显改善,疗效为显效;接受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疗效为无效。
1.4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20.0软件处理所得数据,%表示计数资料,展开x2检验,P<0.05说明组间差异较大,具备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1个月的治疗后,在临床疗效方面,观察组痊愈12例,显效20例,无效2例,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4.12%;对照组痊愈8例,显效17例,无效9例,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3.53%。应用统计软件对该组数据进行处理,结果在临床疗效方面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明显提升,肥甘厚味,痰浊内生,且随着经脉上阻,进而引发耳鸣,若耳鸣治疗不当,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与健康。现阶段,临床治疗神经性耳鸣的方法较多,主要有穴位注射、西药治疗、针药结合、埋线等【2】,但长期服用西药,不仅临床疗效一般,还会损伤患者肝肾功能,治疗并发症风险较大,故在提升临床疗效的同时确保治疗的安全性非常必要。
针灸是我国传统医学常用的治疗方法,通过针刺不同的穴位,刺激耳部神经系统,有效促进耳部血液循环,改善耳部的血氧供应,避免血栓形成,有助于改善患者神经系统传导功能,促进患者神经系统恢复。本次针灸取内关穴、侠溪、听会、夹脊、耳门、听宫、中渚等穴位,其中听宫、风池、耳门等穴位是中耳附近的主穴位,针刺风池穴可息风通窍;针刺听宫穴能疏风散热。中渚等穴位是辅助穴位,通过刺激辅助穴位能促进神经元放电【3】,将电信号传递到中枢神经,进而能有效改善患者耳聋、耳鸣等症状。与传统西药治疗相比,针灸治疗时间较短,且该方法能有效促进耳部组织的血液循环,促进耳窍功能恢复【4】。本次研究,对照组的患者接受常规西药治疗,研究组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进行针灸治疗,结果,研究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4.12%,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3.53%,在临床疗效方面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该研究结果充分说明针灸在神经性耳鸣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神经性耳鸣是临床常见疾病,常规西药治疗疗效一般且长期用药患者易引发并发症,中医在神经性耳鸣治疗中有独特的优势,我院对神经性耳鸣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针灸治疗,结果研究组在临床疗效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该研究结果充分说明神经性耳鸣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应用针灸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耳鸣症状,提升临床疗效,应用价值显著。
参考文献
[1]魏秋霞,白慧梅.循经局远端取穴结合辨证取穴针刺治疗神经性耳鸣[J].亚太传统医药,2019,15(01):97-98.
[2]王凯,赵丹,陈佳佳,侯佳慧,邓永志.扶正调神法针刺治疗神经性耳鸣(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35(01):91-93.
[3]黄河银,张勤修,蒋路云,傅黎,何恒胜,吴小娟,兰建滨.两种三联药行耳周穴注射治疗神经性耳鸣的疗效比较[J].辽宁中医杂志,2018,45(12):2628-2630.
[4]李莉,丁丽玲,王祖红,易荣,方永江,郭翠萍.管氏耳病六聪穴配合天竺灸治疗神经性耳鸣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8,37(12):1395-1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