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创机械通气患者气管插管/切开的临床安全性影响因素探讨

发表时间:2020/9/3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15期   作者: 焦赫
[导读] 研究有创机械通气病人发生气管插管/切开人工气道并发症的原因,并探讨有创机械通气病人发生人工气道并发症的预防性措施
        摘要:目的:研究有创机械通气病人发生气管插管/切开人工气道并发症的原因,并探讨有创机械通气病人发生人工气道并发症的预防性措施。方法:将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有创机械通气病人25例,设为α组,分析人工气道并发症发生率及临床安全性影响因素。纳入同期采取预防性措施的有创机械通气病人25例,设为β组,探讨采取预防性措施后人工气道并发症发生率。结果:25例有创机械通气病人中,发生气管内插管1例、气管切开1例、套管滑落1例、气囊填塞1例,人工气道并发症发生16.00%;其中套管维护不及时、套管选择及固定不当因素、病人自身因素导致发生人工气道并发症分别各2例、1例、1例。β组人工气道并发症发生率0.00%,明显低于α组(p<0.05)。结论:有创机械通气病人发生气管插管/切开人工气道并发症的原因主要包括套管维护不及时,套管选择及固定不当因素,病人自身因素。采用预防性措施可有效提高气管插管/切开的临床安全性,降低气管插管/切开人工气道并发症。
关键词:有创机械通气;气管插管/切开人工气道并发症;影响因素;
前言
有创机械通气是临床上一种先进的治疗方法[1],但因为一些因素的影响,易导致气管插管/切开人工气道并发症的发生[2],影响治疗效果。良好的预防性措施,可降低气管插管/切开人工气道并发症的发生率。因此,我院选取采取预性措施前后的有创机械通气病人各50例为研究对象,,分析人工气道并发症发生率及临床安全性影响因素,并探讨探讨采取预防性措施后人工气道并发症发生率。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将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有创机械通气病人25例,设为α组,男病人和女病人各11、14例,年龄最小48岁,最大71岁,平均(59.14±10.17)岁。
纳入同期采取预防性措施的有创机械通气病人25例,设为β组。男病人和女病人各10、15例,年龄最小49岁,最大73岁,平均(59.23±10.49)岁。
1.2方法
α组(49例)病人不采取预防性措施。β组(49例)病人接受人工气道并发症预防性措施:(1)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前。提高风险意识,协助病人完成各种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前的检查,评估人工气道并发症的风险。(2)有创机械通气治疗中。协助病人取正确体位,根据病情,选取对病人最合适的套管型号,确定性人工气道建立情况。给予病人镇静治疗,减轻或消除病人的焦虑、躁动甚至谵妄,防止病人无意识行为(挣扎等)干扰治疗。(3)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后。严密观察病人的各项生命体征,加强巡视,及时对套管进行维护,确保套管妥善、松紧适宜固定,若发现内气囊填塞导管内口,应重新更换。
1.3 评价指标
(1)分析人工气道并发症发生率及临床安全性影响因素。人工气道并发症包括气管内插管、气管切开、套管滑落、气囊填塞。
(2)探讨采取预防性措施前后人工气道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学分析方法
采用SPSS22.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示,采用t值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若P<0.05则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性。
2.结果
2.1分析人工气道并发症发生率及临床安全性影响因素
采取预防性措施前,50例有创机械通气病人中,发生气管内插管1例、气管切开1例、套管滑落1例、气囊填塞1例,人工气道并发症发生16.00%;其中套管维护不及时、套管选择及固定不当因素、病人自身因素导致发生人工气道并发症分别各2例、1例、1例。见表1。
表1分析人工气道并发症发生率及临床安全性影响因素



2.2探讨采取预防性措施前后人工气道并发症发生率
β组病人人工气道并发症发生率0.00%,明显低于α组(p<0.05)。见表2。
表2探讨采取预防性措施前后人工气道并发症发生率



3.讨论
临床研究表明,有创机械通气在呼吸衰竭、重症哮喘等病人中的应用较为广泛[3]。但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该治疗方法易导致气管内插管、气管切开、套管滑落、气囊填塞等人工气道并发症的发生,威胁病人的生命安全。明确人工气道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对于预防人工气道并发症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研究结果发现气管插管/切开人工气道并发症发生的原因主要有套管维护不及时、套管选择及固定不当因素、病人自身因素相关。实施预防性措施的病人人工气道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方式(P<0.05),证明预防性措施可有效预防气管插管/切开人工气道并发症的发生。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提高风险意识,明确人工气道并发症的高危因素;另一方面,避开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期间存在的风险因素,确保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成功;其三,有效应对有创机械通气出现的情况,降低不良事件如套管滑脱等的发生,减轻各器官的代谢负担。
综上所述,有创机械通气病人发生气管插管/切开人工气道并发症的原因主要包括套管维护不及时,套管选择及固定不当因素,病人自身因素。采用预防性措施可有效提高气管插管/切开的临床安全性,降低气管插管/切开人工气道并发症。
参考文献:
[1]关欣,杨慧,李栩亭,董亮,李真,王斗,营晓,孙红.成人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分泌物吸引的现状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20,55(06):922-927.
[2]张云南.舒适护理在ICU呼吸衰竭有创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0):344+347.
[3]王洪武,黄琳惠,蔡兴俊,荣健.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J].山东医药,2020,60(13):79-8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