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文化内涵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 冉飞

发表时间:2020/9/3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1期   作者:冉飞
[导读]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园林工程建设有了很大进展,园林景观设计面临着新的形势与挑战。
        贵州桓源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贵州贵阳  550081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园林工程建设有了很大进展,园林景观设计面临着新的形势与挑战。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有效的地融入植物文化,可以提升园林文化内涵,达到更好的设计效果。探究了植物文化内涵,分析了一些植物文化内涵在园林景观中的具体应用,以期促进我国园林景观设计与传统文化的统一发展。
        关键词:园林景观;植物文化内涵;应用
        引言
        园林四要素分别为地形或山石、建筑、水系和植物,其中,植物是数量最多面积最大的要素,也是唯一具有生命的元素。合理巧妙地配置植物,能极大增强园林景观的灵动性,促使园林景观富有生气,古朴传统元素得以传承,并且充满青春的活力。植物在景观设计中,除了形式上的组合搭配外,更重要的是其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必须要加以发掘和利用,从而丰富园林植物文化意蕴,提升景观在自然生态科学发展观和美学意义上的崇高境界。
        1园林植物的文化
        (1)美学性。植物的美学性主要体现在色彩美、形式美和意境美3个方面。植物丰富的色彩是景观环境千变万化的重要原因:白色系花木给人纯洁的感受;红色系花木传递热烈的情感;黄色系花木让人们觉得尊贵、大方;蓝紫色系花木给人幽静的感觉。植物的形式美则体现在植物的姿态中,如松柏的高大笔直,龙爪槐、杨柳枝条的垂坠,紫薇枝干的虬曲,竹子的“节节高升”等。植物的意境之美则与观赏者的联想联系在一起,“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些都是植物的意境美在观赏者眼中所形成的独特的美学感受。(2)教育性。植物的教育性主要体现在,在景观中我们可以通过植物传递科普知识,让人们了解自然环境生物体之间的许多自然现象,从而更加爱护环境、保护环境。此外,人们通过植物对于人生观、价值观的感悟,如“穷年竹根底,和我读书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等,强调了植物对人精神的陶冶。因此,在景观设计植物配置过程中,要注意利用植物作为媒介传递知识,在不同地域、场景内,让人们欣赏景物的同时,尽可能多地体会各种植物的教育意义,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3)历史人文性。植物的历史人文性是指人类的历史活动和特殊的人文意义,使一些植物具有超越其自身的价值,赋予植物以特殊的历史人文性。例如,晋代诗人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其隐居田园喜爱清闲独爱菊,因此,后人称其谓“隐君子也”,并常常将菊花比作志向清高、隐居乡野的有识之士———“隐君子”。例如,与晋代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相对应的是宋代著名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他说:“我独爱莲,出淤泥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并称,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莲是花中的君子,于是后人常常用牡丹比喻富贵,用莲花比喻君子。又例如,柳州刺史苏轼曾经担任杭州刺史,所写的“苏堤春晓”竟然成为了著名景点。还有黄帝陵的“黄帝手植柏”,让游人赏景之时,不自然地联想到这些历史典故,并生出对先人的崇敬之情。我国地域辽阔,各个地域气候不同,各个民族地域栽培绿色植被历史悠久,例如,北京的国槐和侧柏;云南大理的山茶;深圳的叶子花等及各地的市花、市树,都包含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
        2植物文化内涵在园林景观中的具体应用
        2.1植物文化内涵在园林景观建筑中的应用
        设计师在设计园林景观建筑过程中,要明确建筑的主景地位,在这个基础上利用植物搭配建筑,发挥植物的衬托、美化作用,满足人们从美学角度欣赏建筑的客观需求。

不同的植物在不同季节会呈现出独特景色,这就要求设计师要加强了解各种植物季相变化,能够灵活运用植物实现建筑的动态变化和层次丰富,更好地协调建筑环境。同时,配置建筑附近的植物必须要具备诠释建筑的功能,可以进一步凸显建筑设计主题,是人们能够深刻理解建筑整体的设计理念,将建筑和植物视为一体,让建筑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例如,苏州留园中有一处建筑,有一个古生古色的名字———闻木樨香轩。其周围种植了桂花,而岩桂即为木樨,当秋季来临时,桂花盛开溢满香气,陶冶观赏者的情操,沁人心脾,名字与建筑主题相得益彰。
        2.2地域景观特色的体现
        我国地大物博,各地都有着自己的自然生态植物特色,独特的本土地方植物同样也能营造出不同的,自然特色的地方文化氛围,使本土民族和人们具有着特殊的,本土文化的,积极向上的精气神。这些本土植物时刻陶冶着人们的情操,例如,代表着城市特色的市花和市树,其象征意义十分深刻,成为本土地区的文明标志。还有一些本土植物代表了城市文化和地域风情,如南方的棕榈科植物,北方城市的白杨、柳树、榆树等。古树名木是历史的见证,例如,安徽黄山市的迎客松,具有极高的人文价值,还有泰山的“卧龙松”,北京中山公园的“槐柏合抱”等。这些古树名木在园林环境中往往是标志性的景观元素,传递着浓厚的地域人文气息和历史典故。
        2.3持续性的植物景观
        持续性的植物景观是指由使用者的行为塑造而成的景观,反映了所属地域的文化和社会特征,在这种景观中,功能扮演了重要角色。持续性植物景观的自身演变过程仍在进行之中,同时又展示了其历史上演变发展的物证,例如历史文化名村、名镇等。福建土楼群是客家居民在长期的生活生产中,通过适应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所创造的独具地方生态智慧的文化景观,其植物景观与基于传统风水理论的山水环境形成良好的契合关系。田螺坑依山就势,形成梯田式的生产性植物景观;河坑植物景观则充分体现了河流—谷地风貌。哈尼梯田的植物景观同样基于整体景观格局和文化背景,充分利用云南南部优越的自然条件,并通过自己特有的一整套文化体系对森林生态系统与坡地生态系统进行干预和控制而创造的。古村落的植物景观如诸葛八卦村,地处江南,竹林密布,且由于独特的医药文化,形成别具一格的、以药材为主的植物景观;中国水口园林第一村——皖南唐模村不但具有独特的水口植物景观,古城内外还遍布古树,植物与建筑掩映交融,融山水与古建筑为一体。
        2.4植物文化内涵在园林景观道路中的应用
        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园路设计起着营造优美景观、给人良好驻足空间、鉴赏景色的功能作用。设计师在园路两侧配以植物,能够提升园路设计层次性,根据主路、次路以及景观间游憩小路等不同的设计要求和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应用植物增强景观视觉效果。在装点园路同时,将园林景观内涵升华提高。比如,在设计以高雅、清廉为主体的园林景观园路过程中,可以将象征着高尚廉洁品质的雪松种植在园林主路两侧,配以意有脱俗淡雅的兰花点缀其间,突出主题内涵,丰富园路色彩,打造更具有观察价值和文化底蕴的园路设计。
        结语
        综上所述,在景观行业蓬勃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设计者认识到,利用文化底蕴支撑的景观设计,能迅速提升景观价值和文化品味。植物文化更能便捷地提供丰富的文化素材和主题立意。设计者在发掘和利用传统植物文化的同时,根据时代特征,把握运用现代的形式美规律和科技手段,定能创新并赋予新的植物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谭龙.分析植物文化的园林景观构建特点[J].花卉,2017(24)
        [2]闵筱筱.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中儒家文化理念分析[J].长江丛刊,2017(34)
        [3]廖荍.中国古典园林植物景观文化探讨[J].建材与装饰,2017(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