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工程施工技术与路面养护工作分析

发表时间:2020/9/3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0期   作者:黄莹
[导读] 摘要:公路工程的施工和路面养护工作同等重要,前者会提高公路工程的运行稳定度下限,后者会在公路的运行过程提高公路工程的稳定度上限。
        上海新河市政建设有限公司
        摘要:公路工程的施工和路面养护工作同等重要,前者会提高公路工程的运行稳定度下限,后者会在公路的运行过程提高公路工程的稳定度上限。基于对公路工程施工和日常养护中,常用技术类型的分析,本文探讨了这两项工作落实过程的常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就各类问题分别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法,从而让公路工程的施工质量提高,同时让养护工作也可发挥作用。
        关键词:公路工程;施工技术;养护工作
        引言:路面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要根据该项工程项目的工作方案、工作模式、工作体系进行分析,之后确定施工过程中需要使用的技术类型,如基础施工工作、路面建设工作、材料的配置工作等。在路面的养护工作中,通常要根据路面的当前状态,全面分析各类技术的具体使用方法,方可让路面结构的质量、工作方法和运行状态稳定。
        一、公路工程施工与路面养护工作的常用技术类型
        (一)公路工程施工技术
        1.基础处理技术
        公路工程只有在基础结构具有高施工质量的情况下,才可防止后续施工和运行过程发生沉降量过大、地下空间含水量过高乃至混凝土无法凝固等问题。在当前的工作中,使用的技术包括集水井技术、地面夯实技术、混凝土结构块加强技术等,这类技术的使用过程,都可以对地面结构做出适当处理,以防止在后续的施工中出现问题。此外在工程项目的基础施工过程,也涉及地质的勘探和相关参数的测量工作,从而为具体的施工过程作出各类限制。
        2.材料配置技术
        目前无论是对于原有道路工程的“白改黑”系统,还是对于新建的道路工程,都需要采用材料配置技术。在施工过程中配置的材料有多种,首先是针对各类垫层材料的配置,其次是针对混凝土材料的配置,最后是沥青材料的配置,所有材料的配置工作,都必须严格按照相关指标的要求完成,该过程中必然需要使用大量的技术,比如测温技术、材料的保温技术、材料的搅拌技术等。
        3.路面碾压技术
        路面碾压技术是工程项目能否维持高质量的一个重要表现,在当前的工作中,已经针对路面碾压技术提出了不同的技术类型和技术特点,让最终获得的结果具有高效性和稳定性。路面的碾压技术中,首先是这对碾压设备的合理调配,其次是针对碾压参数的控制,最后是各类其他辅助性技术的使用,包括路面温度的测量、施工人员的配置、现场施工人员的素质管理等,只有所有的管理信息都纳入日常监管范畴时,才可认为取得的施工结果具有更高的可靠度。
        (二)路面养护工作技术
        1.裂纹修补技术
        公路工程长期运行过程,路面上必然会出现裂纹,而这类缺陷要根据实质的破坏等级和破坏作用形成,采用专业性的技术类型[1]。在路面的修补过程中,要根据各类裂纹的表现形式和产生原因对其进行科学的处理,从而让路面工程能够更好防止自然降水的渗入。另外在裂纹的修补过程中,也需要根据该路面的混凝土材料类型和沥青材料类型,将已经产生的裂纹能够全面的修补,从而让最终取得的施工结果具有更高可靠度。
        2.高差控制技术
        在道路的长期运行过程,公路路面上必然会产生一沉降,而在沉降参数产生之后都会导致路面的高差过大,显然不利于道路系统的后续安全稳定程度。在高差控制技术的使用过程,该结构会对原有的排水系统、地下排水管道等系统造成不利干扰,则在路面的养护工作中,要通过实地测量技术,分析当前实际产生的沉降量是否会对原有的系统造成不利干扰。
        二、公路工程施工技术与路面养护工作技术的常见使用缺陷
        (一)施工材料配置问题
        施工材料的配置中,一种是在施工现场中自行配置的材料,另一种是直接采购的商品材料,在具体的技术使用过程中,首先是施工材料参数的控制不精确,其次是各类材料的配比参数设置不合理,最后是各类材料的使用方法较差等。在这类问题出现之后,都会导致最终取得的施工结果和相关要求不符,则显然不利于针对各类参数的后续控制。另外是施工材料的现场配置工作精度较低,比如未能将各类材料配置到专业性的施工区域、针对各类材料的使用质量较差等,导致施工材料无法正常使用,此外是施工材料的辅助设施配置问题,该问题出现之后会导致路面的运行质量下降。


        (二)地下空间处理问题
        在地下空间的处理过程,问题一方面是处理技术的选择质量较差,比如针对具有较高粘土层的路面区域,不可直接通过路面夯实技术,而是要通过对地下区域的固定,让建成的路基系统可以维持较高的稳定程度,问题原因为针对各类施工材料和施工质量的管理水平较低。另一方面是地下空间的处理定位精度较低,比如对于集水井的配置区域、抽出地下水的排放区域等,当这类技术的设置不合理时,会导致取得的地基处理结果较差。
        (三)施工设备使用问题
        施工设备的使用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针对施工现场中使用的施工设备空间规划问题,另一个是设备的参数选择问题。在空间规划问题上,需要保障各类设备可以正常稳定运行,并且根据其当前的作用形式与作用状态,研究各类设备的具体运行环境[2]。比如在路面碾压过程中,通常要设置两至三台碾压设备共同行驶,而每台设备之间需要留有一定的横向距离和纵向距离,且在路面的碾压过程不可转向,这对于行驶精度提出要求较高,但是在一些工程项目中并未完全恪守这一行业规范,导致道路工程的施工质量下降。
        (四)施工资源调配问题
        在施工资源的调配过程,常见的问题在于,由于未能完全根据该工程项目的施工要求、施工进度和施工表现,将所有的材料经过精准合理的调配。一方面会导致出现工期的延误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各类材料的使用质量和具体要求不符,最终会让工程施工的质量下降。施工资源调配问题的原因中,其一是参与该工程项目建设人员的从业素养不足,其二是该工程项目的自主建设水平较低,其三是该工程项目的作用表现和设计标准不符,这类因素的存在都会导致资源的使用水平较差。
        三、公路工程施工技术与路面养护工作技术的高质量使用方法
        (一)施工材料配置方法
        在施工材料的配置过程,一方面要根据个类材料的本身性质和性能,确定对其的具体调整方案,另一方面是针对各种材料配比参数的核实情况,确定针对材料的具体使用法则,要求在这两项工作同期推行并完善的情况下,才可让施工材料的配置水平提升。
        在实际的工作中,要根据各类材料的用途和行业规范对其进行调整,比如对于混凝土材料,一方面是施工现场中自行配制的混凝土,另一种是直接采购的商品混凝土,配制的混凝土要根据设计方案合理控制,比如水灰比、外加剂投入数量以及骨料的参数,同时在制作完成之后,要经过专业性的试验工作,可采用相关调整方法,只有在通过了验收之后才可使用。而针对直接采购的商品混凝土,需要充分控制混凝土的运输时间、运输质量和混凝土的本身参数,只有所有材料经过了验收工作之后才可使用。
        (二)地下空间处理方法
        地下空间的处理方法要根据该工程的本身状态和作用表现,对其进行合理的控制,比如在某区域的道路过程中,发现地下空间的软土层厚度较大,这就导致地面夯实技术难以实现对该道路系统的加强[3]。工作过程采用两项技术,其一是抽水技术,在该道路坡度的底部设置集水井,并且在其中设置抽水设备,从而让最终取得的处理结果具有更高的可靠度。其二需要在该道路工程的下方配置专业混凝土结构块,该材料的作用是实现对各类参数的配置,并让取得的结果具有更高的可靠度。
        (三)施工设备使用方法
        施工设备的使用过程,要根据各类设备的作用表现和使用规范,确定各类施工设备的加入时机、使用准则和操作方案,之后对其合理调配。比如对于路面的制作过程,要通过针对专业性施工设备的使用合理控制台数,如采用两辆或者三量同时碾压模式,并且单次碾压之后,也要测量路面的沥青温度,当温度符合二次和三次碾压指标时,要投入相关设备进行碾压,从而让该公路工程的实际强度得到保障。
        (四)施工资源调配方法
        在施工资源的调配过程,一方面根据该工程项目的施工方法和作用表现,实现对各类公路工程系统参数的控制,从而让最终取得的资源调配体系具有更高的可靠度。另一方面要根据该工程项目的实际投建信息和途径内容,让整个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提升,就实际取得的工作效果上来看,施工资源的调配过程要求所有参与该项工作的人员,全面了解当前所有工程项目的作用表现和工作方案,并且参与到针对所有材料和设施的管理过程,之后才可让投入的施工资源可以正常使用。
        结论:综上所述,公路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包括资源的调配问题、设备的管理问题、地下空间的处理问题等,这类问题的存在都会导致该公路工程的施工质量下降。在这类问题的解决过程,可采用的方法为,在所有工作人员的从业素养和工作水平得到保障的情况下,让其参与到针对所有材料、设备和人员的调配过程,最终让施工水平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国标.公路施工技术管理及公路养护研究[J].建材与装饰,2020(01):260-261.
        [2]张海宁.提高公路工程施工及养护质量的方法探讨[J].交通世界,2019(20):76-77.
        [3]赵丁叶.沥青路面公路工程施工现场技术应用研究[J].交通世界,2019(07):134-13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