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性与动脉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发表时间:2020/9/3   来源:《健康世界》2020年13期   作者:刘传杰
[导读] 目的本文主要针对心率变异性与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

         摘要:目的本文主要针对心率变异性与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07例,采用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检测作为动脉硬化的评价,根据baPWV结果,将患者分为3组,即正常组S1(baPWV<1400cm/s)、轻度动脉硬化组S2(1400m/s≤baPWV≤2100cm/s)和重度动脉硬化组S3(baPWV>2100cm/s)。检测患者相关生化及血压指标,动态心电监测分析心率变异性(HRV)指标,对脉搏波传导速度和心率变异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S1、S2、S3三组间年龄、24h平均收缩压(24hSBP)、中心动脉压(CAP)、脉压(PP)及24h正常的R-R间期总体标准差(SDNN)、5min心搏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正常RR间期标准差的平均值(SDNNI)、两个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24h内相邻两正常R-R间期差值大于50ms的个数所占的百分数(PNN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动脉硬化程度的加重,年龄、24hSBP、CAP、PP逐渐升高,而心率变异指标呈逐渐降低趋势。相关分析显示:老年高血压患者baPWV与心率变异指标SDNN、SDANN、RMSSD呈显著负相关(r=-0.365、-0.216、-0.164,P均<0.05)。结论随年龄增长,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心动脉压升高,动脉硬化程度加重。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心率变异性与动脉硬化有显著相关性,心率变异性可作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动脉硬化病情及预后判断的一项重要指标。
         关键词:高血压;心率;动脉硬化;脉搏波分析;老年人
         引言
         心率变异性是对机体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状态以及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进行反应的重要指标也是对现代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死亡预测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就目前来说,可以通过对患者的心率变异性进行检查,以判断高血压对患者靶器官造成的损害状况,从而了解患者的预后恢复。在目前临床上,高血压患者往往合并动脉硬化状况,而心率变异性与动脉硬化的相关性在目前临床研究中还尚未完全明确。所以就目前来说,做好心率变异性与患者动脉硬化之间的关联性分析是保证原发性高血压预后恢复以及治疗方案制定的关键因素。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2017年8月至2019年12月我院老年心血管科收治且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的老年患者207例,其中男性147例,女性60例;年龄范围60~94岁,年龄(76.86±14.35)岁。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继发性高血压;②合并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心力哀竭、心律失常、多发性大动脉炎、主动脉夹层或相关动脉瘤、心包疾病、心脏瓣膜病等心脑血管疾病;③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甲状腺功能亢进、风湿性疾病、血液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系统性重大疾病;④精神障碍。分组设计:根据动脉硬化测量仪测量结果,将baPWV<1400cm/s患者53例作为正常组(S1);1400m/s≤baPWV≤2100cm/s即高出正常值但增加小于正常值的50%,为轻度动脉硬化组(S2),共77例;baPWV>2100cm/s即超过正常值的50%,为重度动脉硬化组(S3),共77例。
         1.2方法
         ABPM采用无创性携带式血压监测仪(SpaceLabs90217型,美国)进行监测,其中设置白天时间为6am至10pm,每15分钟测量1次,设置夜间时间为10pm至次晨6am,每30分钟测量1次,计算机自动记录每次血压数值,同时自动统计记录白昼、夜间、24h下列参数:(1)平均收缩压(SBP)和相应标准差(SBPSD)。

(2)平均舒张压(DBP和及相应标准差(DBPSD)。(3)平均动脉压。据所得到的数值进行计算收缩压变异性(SBPV)及舒张压变异性(DBPV)指标。其中BPV计算公式为:用血压标准差除以平均血压所得的血压变化百分率来表示,例如24h收缩压变异性(24hSBPV)=24hSBPSD/24hSBP。(4)baPWV测定:采用日本欧姆龙科林—全自动动脉硬化检测诊断仪(VP-2000)进行肱—踝脉搏传导速度检测。要求检查室温度在22~25℃,测试前患者休息5分钟以上,必须不吸烟,录入患者一般资料,如年龄、身高、性别、体质量后,要求患者去枕平卧,将四肢血压袖带缚于下肢踝部及上臂,上臂袖带气囊标志准确对肱动脉,距离横纹2~3cm,而下肢袖带气囊标志则位于下肢内侧,同时袖带下缘距内踝1~2cm,将心音采集装置放于受检者心前区,将左右腕部夹好心电采集装置,且对每位患者重复测量2次,取第2次数据为最后结果。其中本研究取左右两侧的baPWV中的较大值进行分析。并根据baPWV实际值超出标准值的百分比[即baPWV增加的百分数:baPWV%=(baPWV实际值-baPWV标准值)/baPWV标准值×100]行相关分析。(5)实验室检查:取受试者次日晨空腹静脉血,测定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血尿酸(SUA)数值。
         2结果
         2.1三组老年高血压患者临床资料的比较共计207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经组间分析知:三组间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动脉硬化程度的加重,年龄呈逐渐增加趋势;而三组间性别、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三酰甘油(TG)、尿素氮(Urea)、肌酐(Cr)、尿酸(UA)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三组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相关指标的比较共计207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经过组间分析统计可得出:三组间24h平均收缩压(24hSBP)、脉压(PP)、中心动脉压(CA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动脉硬化程度的加重,24hSBP、CAP、PP均有升高趋势。而三组间24h平均舒张压(24hDB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颈动脉作为浅表大动脉,其动脉硬化程度作为临床常用的方式评估血管损害。对高血压患者随访3年,发现收缩压变异性和颈动脉硬化存在正相关,随着BPV增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加。本研究发现,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硬化组患者有更高的血压和收缩压血压变异性,主要集中表现在24h收缩压,这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BPV升高,血流对血管壁冲击加强,导致内皮细胞损伤,通过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导致动脉硬化。在HRV时域分析指标中,SDNN主要反映交感和副交感神经总的活性变化,SDANN反映交感神经张力的变化。rMSSD及pNN50是主要反映副交感神经张力的敏感指标,测量HRV能够评价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受损和恢复程度,反映交感和副交感神经总张力大小,进而反映自主神经活性。EH作为动脉硬化独立危险因素,能够导致动脉内皮功能障碍、引起内膜损伤,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颈动脉硬化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检测指标,同样也是一种常见的靶器官损害。有研究发现,随着颈动脉硬化程度增加,发生心、脑血管病的风险相应增加。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9(7):579-616.
         [2]沈卫,张正银,黄韵,等.不同血压参数与原发性高血压伴微量清蛋白尿的相关性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6,16(36):7102-71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