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

发表时间:2020/9/3   来源:《健康世界》2020年13期   作者:万盈峰
[导读] 吞咽障碍是神经外科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吞咽障碍是神经外科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如听神经瘤或CPA区占位患者。吞咽障碍是指吞咽任何液体(包括唾液)和固体食物时困难称吞咽障碍。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会极大改善患者的预后,减少住院周期,降低住院费用。本文通过搜索万方、中国知网、维普等数据库,现将目前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综述如下。
         关键词:吞咽功能;障碍;康复护理
1.临床上常见的吞咽功能障碍的评估工具主要有以下几种:
         1.1标准吞咽功能测试(SSA) 廖喜琳等认为SSA筛查流程能显著降低检查过程中出现的误吸风险,提高了筛查试验的安全性 。
         1.2洼田饮水试验 让患者在坐位状态下饮30ml的温水,根据患者是否出现呛咳及分饮的次数评定。
         1.3吞糊测试 ①判断标准:(1)通过:指在试验中病人能够完成全部糊状物的喂食并在喂食结束后一分钟没有任何吞咽问题,患者SaO2没有变化。(2)不通过:指病人进食时有任何误吸或吞咽问题,患者SaO2下降4%。王亚萍等[3]认为吞糊测试配制方便,能预测误吸风险,与洼田饮水试验相比,是一种有效可行的床边吞咽测试方法。
         1.4进食评估问卷调查工具-10(eatingassessmenttool,EAT-10): EAT-10有助于识别误吸的征兆和隐性误吸以及异常吞咽的体征。与饮水试验合用,可提高筛查试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1.5电视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FSS)是临床上进行吞咽障碍筛查的金标准,其缺点是受患者病情、当地医疗水平的影响,要求患者接受仪器检查不现实,会延误误吸的诊断。
         1.6纤维鼻咽镜吞咽功能检查(FEES)患者取端坐位,分别进食水,酸奶或糊状食物、面包,观察吞咽启动速度、吞咽后咽腔残留以及是否出现会厌下呼吸道染色。由此评估对食团的清除能力以及误吸的程度。
2.吞咽功能障碍早期康复护理
2.1直接康复护
         2.1直接康复护理
         2.1.1心理护理 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由于进食困难,心理上一般有沮丧、失落感,担心其愈后。因此需要医护人员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向患者解释早期康复训练对吞咽功能恢复的意义,介绍成功案例,同时与家属沟通,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也是促进患者恢复的重要因素之一。
         2.1.2口腔护理 口腔致病菌与吸入性肺炎有着明显相关性,患者通过吸入致病菌,增加了吸入性肺炎的发病风险,因此口腔的清洁度会直接影响日常的唾液误吸后是否发生肺炎的风险。
         2.1.3进食体位 体位是防止误吸、反流最重要的因素,若患者病情允许,抬高床头30-45度或更高[5],有利于食物在重力作用下进入胃中,减少反流和误吸。保持患者头部前屈,偏瘫侧肩部以枕垫起,能坐起且口唇闭合能力较好的患者,应采取坐位进食的方式,头稍前屈,躯干向健侧倾斜30°,使食物经健侧咽部进入食道,以防止误咽。吞咽障碍患者进食体位的选择应以进食安全为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体位,减少误咽的发生。
         2.1.4食物选择选择密度均匀、黏性适当、不易松散、通过咽和食道时易变形且很少在黏膜上残留的食物,如浓流质食物:麦片饮料、加入加稠剂的水、汤、蛋羹;糊状食物:米糊、菜糊、肉糊、藕粉、蒸水蛋等;半固体:烂饭、软面包等。根据患者的吞咽能力、牙齿状况、身体状况及个人喜好来选择食物。
         2.1.5进食方法 开始进食时每次只放少量食物入口,逐渐增加,最适于吞咽的每次摄食入口量正常人约为20ml,过多或过少都不合适。养成直立坐位的进食习惯,此种体位可较好的发挥吞咽相关肌肉的功能,使食物反流最少。


2.2间接康复护理
         2.2.1面部肌肉训练可嘱患者每日用手掌大鱼际按摩面颊部,促进神经肌肉的恢复;吹哨子练习、吹气泡练习、微笑练习以及缩唇练习。
         2.2.2舌肌的运动训练包括主动训练和被动训练。对于病情较轻的患者可进行主动训练,可指导患者将舌伸出口外,进行向上、向下、向左、向右、卷曲等动作。若患者无法进行主动训练,可用纱布包裹住舌部来进行被动运动,直到患者能够进行主动运动为止。
         2.2.3软腭训练 患者坐位,双手支撑椅面做推压和屏气运动,同时发“a”音。此时胸廓固定,声门紧闭,然后突然松手,声门大开,呼气发声。此运动不仅可以训练声门的闭锁功能,强化软腭的肌力,并且有助于除去残留在咽部的食物。
         2.2.4吞咽反射刺激训练用棉棒蘸少许冰水,轻轻刺激患者软腭、舌根及咽壁,然后嘱患者做空吞咽动作,寒冷刺激能有效强化吞咽反射。
         2.2.5吞咽手法辅助此外还有声门上吞咽法、超声门上吞咽法、用力吞咽法以及门德尔森手法[7]等来提高患者的吞咽功能。
2.3中医护理
         2.3.1穴位贴敷 赵妍妍等通过选取天突、廉泉、人迎为主要处方穴进行穴位贴敷同时予以康复训练,最后得出治疗组的吞咽功能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改善。汪进丁等认为,穴位刺激能激活脑干网状结构系统,促进吞咽反射弧的恢复和重建。
         2.3.2针刺疗法针刺作为传统疗法之一,在治疗吞咽障碍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王晓丹等探讨了透针法结合吞咽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功能的疗效,四个疗程后治疗组的吞咽功能均得到了明显改善,提示透针针刺颈夹脊穴是治疗吞咽障碍的有效方法之一。
         2.3.3艾灸疗法 王秀琴[9]等运用艾灸,选取咽喉局部的廉泉、天突、治呛穴配合内关、足三里、三阴交等远端穴位配合系统性护理证实了对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2.3.4中药咽刺激 具有通络利咽之功。柯丽、张风平等使用冰冷的棉棒蘸上中药(成分为麝香、冰片、苏和香、薄荷),刺激软腭、舌根及后壁后嘱病人做空吞咽动作,发现中医护理可明显减少脑卒中病人的肺炎发生率。
2.4其它治疗
         2.4.1低频电刺激 陈晓峰等发现低频电刺激配合吞咽功能训练,显著提高了脑卒中患者所致吞咽功能障碍的临床治疗效果,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在临床治疗中有推广意义。
         2.4.2球囊扩张术 适用于食道上括约肌开大不全的患者。目的是使采用球囊对狭窄的食道上括约肌及食道进行扩张。方法:将带有气囊的软管插入狭窄部位,然后注入气体扩张。
小结
         对吞咽障碍功能患者进行早期护理干预能显著降低并发症,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但是吞咽功能的恢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包括医生、患者、家属、康复医师等,护士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功能锻炼,提高患者的能动性,促进患者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冯慧,潘化平.卒中后吞咽障碍治疗新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26(5):491-496.      
[2]标准吞咽功能评估及预见性护理对老年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康复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4(35):2036-2038.
[3]王亚萍,赵江丽,张斯杏.吞糊试验在老年吞咽障碍病人经口进食护理中的应用[J] .护理研究,2012.11(26):3013-30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