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脑血管病多具有发病急、病情变化快等特征,需及时有效治疗,而脑血管介入作为新型治疗技术,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等特征,疗效好且易于被患者接受。但在治疗中,颅内血管、神经等很容易受到手术刺激出现并发症,并且介入术会导致患者出现紧张、烦躁等心理状态,术后由因为术侧肢体长时间制动,不利于预后,因此需重视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提高护理效果。而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从生理、心理及社会支持等多方面实施护理服务,确保从多角度改善预后。
关键词:围手术期;护理干预;脑血管;影响
临床神经内科多发性脑部血管病变领域,脑血管病占较高病发比例,由颅内血液循环发生障碍,诱导脑组织受损所致,具高致残、致死率。脑血管介入术为现阶段重要对此类疾病治疗的技术,为通过导管,在数字减影下,完成对神经系统血管内病变的诊疗,具安全、微创等多项优势,在改善患者预后方面作用十分突出。但因其属相对新型治疗方案,且也属侵袭性操作,患者身心均会有程度不等的应激性反应产生,明显增加了并发症等不良事件发生风险,重视在围术期行专业的护理干预,是保障护理质量及患者临床安全的关键。本次研究针对所选病例,采用由介入护士在围手术期参与并行精准护理的干预方案,取得了理想效果。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选择我医院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间收治脑血管介入患者90例作为研究资料,依据随机数字抽取表法分组各45例,均表现出视力模糊、语言障碍、肢体偏瘫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两组患者基本资料经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护理方法。
2.1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服务,包含术前健康教育、生命体征密切监测、对症治疗及护理,术中无介入护理人员陪护。
2.2观察组:在上述常规护理服务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并配备1名介入护理人员开展护理工作,具体如下:(1)环境护理,患者入院后需为其提供舒适整洁的病房环境和介入室环境,向其介绍介入室及仪器;做好术前准备,包含皮肤消毒准备,铺手术台,准备无菌器材及药物,连接心电监护仪,确保治疗顺利开展。(2)术前指导,术前指导患者则进行床上训练,适应术后长时间床上活动,一般术前1~2d指导其在床上使用尿壶和便盆,避免其不适应床上大小便,并诱导其排尿反射,促使在术后能够顺利排尿。(3)术中护理,术中实施全程陪护,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指导其转移注意力方法,评估其情绪状态,做好安抚工作,确保稳定情绪及生命体征,避免出现血压升高;准备抢救仪器及相关药物,加强不良状态预防和及时处理,尤其在术中患者很容易出现血压下降、心动过缓和心跳骤停等情况。(4)术后护理,术后评估患者恢复情况,观察心率、血压、肢体制动等,尤其注意穿刺点是否出现异常,盐袋是否移位;为促使患者术后尽早恢复,应给予其饮食指导,以易消化食物为主,禁止甜品、牛奶、豆浆等易产气食物,避免出现腹胀,嘱托患者多饮水,保持在800~1200mL,利于预防尿潴留,促进造影剂排泄。
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包含局部淤血、局部血肿、腰背部不适、血管痉挛、脑缺血等;评价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采用本院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由患者及家属自主评价,分为非常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率+基本满意率。测定两组术中血压升高情况,排尿困难,失眠。
二、结果
1、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5.71%(包括:局部血肿1例,血管痉挛1例)与对照组25.71%(包括:局部淤血1例,局部血肿3例,腰背部不适2例,血管痉挛1例,脑缺血2例)比较明显更低,χ2=5.2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两组症状改善情况分析。
观察组症状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讨论
当前脑血管介入术应用较为普遍,且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受到临床关注,但若患者对治疗方法了解不足,则很容易出现焦虑、烦躁等情绪状态,尤其手术对机体创伤刺激较大,很容易引发相关并发症,继而影响治疗效果。针对此种情况应注重介入术围手术期高效高质量的护理服务,确保满足患者需求,改善不良症状,加快恢复速度。患者入院后需及时进行病情评估,并做好对患者的健康教育,确保患者能够详细了解脑血管介入术的方法、过程、治疗的目的及意义,促使其了解相关注意事项,如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和术后处理;此外应注重评估患者心理状态,开展针对性心理疏导,缓解不良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为促使患者尽早康复,术后定时帮助患者按摩背部和肢体,并协助进行体位变化,必要时指导其掌握冥想,确保减少焦虑。在这一过程中,采取的具体干预措施有:
1、术前干预 。(1)心理护理:首先,介入护士需主动与患者交流,通过营造和谐的氛围,做自我和导 管室环境介绍,以消除患者不安感;其次,讲解手术 方案、手术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不适感、相应应对方案,以帮助患者克服恐惧心理,增强自我效能感;再次,对责任护士健康宣教提供协助,通过同伴教育、 发放宣传手册等多种方式,缓解患者负性情绪。(2)预见性干预:针对采用股动脉穿刺支架植入术治疗者,介入护士可依据自身经验,在术前指导患者对肢体强制制动予以模拟,时间为2h,了解患者配合程度,适当对活动的技巧加以指导,以增加患者舒 适感,保障各项措施顺利实施。
2、术中干预 。由介入护士将患者护送入室,对适合体位协助选取,全程予以陪护。对患者内心感受加以了解和抚慰,教会其掌握注意力转移和放松技巧等,以降低紧张感,对尿潴留、血压升高等风险防范。完善体征及意识的密切监测,做好抢救药物、 仪器准备,因植入颅内血管支架时,对压力感受器形成刺激,可诱导心动过缓、血压水平下降、心跳骤 停等不良事件发生。
3、术后干预。(1)基础干预:对血压、心率密切监测,完善术侧肢体制动护理,若穿刺口未放置缝合器,可用盐袋适度按压;(2)饮食干预:术后若患者自觉无腹胀感,可摄入易消化食物,强调饮水重要性,每日宜800-1200mL,以加快造影剂排出,防范尿潴留;(3)舒适干预:每1-2h对术侧肢体及背部按摩,4h 后取平卧和术侧侧卧交换体位;(4)心理干预:通过 播放音乐、电视节目等形式,稳定患者情绪,使患者 保持充足睡眠;(5)并发症防范:对肢体活动度、生命 体征等监测,如有抽搐、头痛、意识障碍等症状时, 需防范栓子脱落造成的支架内栓塞等不良事件。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5.71%与对照组25.71%比较明显更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血压升高、排尿困难评分、失眠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改善效果更好,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脑血管介入围手术期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且可改善血压、排尿困难、失眠等症状,利于促使患者尽早康复,提高患者对医疗服务的认可,护理价值较高。所以,患者入院后需及时进行病情评估,并做好对患者的健康教育,促使其了解相关注意事项,如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和术后处理;此外应加强术中和术后的积极护理配合,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综上所述,围手术期综合护理干预对脑血管介入患者并发症预防和症状改善有积极的影响,属于高效、科学的护理模式。
参考文献
[1]林乔.心理护理干预对脑血管患者介入治疗效果的影响[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8(23):75-77.
[2]陈妙雯.护理干预对脑血管狭窄患者支架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9(17):144-145.
[3]赵云丹.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伴脑血管病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8(25):32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