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府祠堂修缮的常见问题研究

发表时间:2020/9/1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第13期   作者:阮思勤
[导读] 着眼于广府明清祠堂这一岭南传统建筑类型,
        摘  要:本文着眼于广府明清祠堂这一岭南传统建筑类型,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梳理广府明清祠堂的修缮概况,整理祠堂损毁情况的共性,提出对非文物单位的广府祠堂的修缮原则。
        关键词:广府明清祠堂;修缮;常见问题

        前言
        明清时期的祠堂建筑是广府地区地方性建筑的重要类型。广府村落内,常见建有数座明清祠堂者,更甚者十数处,往往盘踞村落中心显要位置,背山面水,引领数路民宅,形成广府梳式村落格局。富庶之地,族人建造宗祠,更为彰显家族地位与财富而一掷千金、不遗余力。祠堂用材造工皆上乘之作,用材考究,装饰华丽,可以说是广府地区明清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史的缩影。
        时代更迭,广府地区的明清祠堂其作为宗族的象征作用逐渐式微,祭祀功能逐渐丧失。而今,传统的广府村落与民居再次直面时代发展带来的冲击,其中包括了时代变迁中的明清祠堂。
        本人所在的广州象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有幸参与了近年来广东省内大量保护规划、文化遗产评估、历史建筑改造与更新设计、传统建筑修缮设计等工作。基于文化遗产评估的调研工作及修缮设计工程项目的机会,我司考察了省内多处自然村落与民居建筑,工作成果良多。因此,本文希望能着眼于广府祠堂这一岭南传统建筑类型,从我司近十年所承担及收集到的广府祠堂建筑修缮案例与数据中,试图通过案例分析,梳理广府明清祠堂的修缮概况,整理广府明清祠堂损毁情况的共性,为祠堂修缮提供支持,以供相关技术人员参考。
        1.广府祠堂修缮概述
        现存广府祠堂多建于清代,久远者始建于明代晚期。彼时,祠堂是宗族荣耀的象征,承载族人在科举功名、仕宦官职、公益义举上的荣耀。同时,祠堂也是村落中最为重要的公共空间,日常使用频繁。正是由于其特殊属性,广府祠堂受到族人良好的维护,每有破损,由工艺代代相传的匠人精心修葺,大小修缮往往记录于族谱或祠堂内的碑记上。是以,即使经历了数百年来的历次社会变革,在战争和动乱中受到过不同程度的损毁,仍然能够得到了相对较好的保存。
        新中国建国初期,国内物资匮乏,百业待兴。经历战乱后尚保存良好的广府祠堂建筑被用作公共教育、生产加工、仓储等功能。在此阶段,广府明清祠堂丧失原祭祀功能,使用者按需对祠堂格局划分改动。该时期,广府明清祠堂的建筑主体往往只受到最为基础的维护。   
改革开放阶段,珠江三角洲的经济迅速崛起。此时,曾经宽阔的祠堂空间显得狭窄逼仄,日渐不能满足使用者发展规模对使用空间的诉求。在项目调研过程中,我们常能查阅到广府明清祠堂于20世纪90年代的重修记录。该时期,或许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广府明清祠堂所经历的第一轮修缮高潮。此阶段,广府明清祠堂的修缮过程中,常会采用不恰当的维修方式,并常见采用当代的施工技术与材料替代传统做法。错用形制、材料、构造和装饰的情况时有发生,有时甚至会对本来保存较好的部位进行不当改建从而损坏古建筑的原真性,虽然看起来修葺一新,反而有损于建筑的历史价值。
        近十年,广东省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更新与三旧改造建设活动频繁。在疾速的城市化进程中,许多传统的广府自然村落或被包围于市区中央,又或地处新城发展地块之中,成为横亘于城市化进程中的礁石。这些村落一度受到城市围困与蚕食,而今,更直面房地产商业开发带来的天翻地覆、大拆大建的冲击。与此同时,政府与民间保护岭南传统文化与传承的力量也在增强。我们能看到大量历史街区与村落的保护规划被落实,文化遗产线索的评估工作被开展,很多文化价值较高的村落被列入国家的历史文化名村系统,许多祠堂建筑被列为文物或历史建筑,宝贵的建筑遗产在商业开发中被抢救下来。
        新时期广府明清祠堂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备受重视。祠堂的修复与修缮提倡保护其历史环境原真性,强调采用传统工艺与传统材料。2016年5月20日,广州市政府发布了针对传统民居、骑楼、小洋楼等的《广州市历史建筑维护修缮利用规划指引(试行)》。2018年6月,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与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完成了《广州市历史建筑修缮图则(第一版)》的编制,旨在难觅传统工艺与匠人的现实情况下,为历史建筑的维护修缮提供工作指引与做法参考。
        2.广府明清祠堂损毁情况的共性与个案分析
        近十年来,梳理从我司近十年所承担及收集到的广府祠堂建筑修缮案例与数据发现,广府祠堂损坏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1)长期丢空,缺少基础维护,是造成祠堂这类传统砖木结构建筑损毁的主因。
        常见的明清广府祠堂格局多为一组一路两进,建筑序列为头门-祭堂,或一路三进的单层建筑群,建筑序列为头门-正堂-祭堂。规模大者有三路建筑。建筑主体与侧廊或院墙围蔽,中间为天井。正堂与祭堂面向天井敞开。建筑结构形式多为实木梁架、柱子或砖墙承重。祠堂带内天井祠堂墙体用优质青砖与石墙脚砌筑;大木梁架与木柱多为优质硬木,柱下有石柱础承托,抗震防潮;木材面刷大漆,耐久防虫。只要维护得当,即使是日常使用频繁的开放性砖木结构建筑,也能历久常新。当祠堂处于丢空闲置的状态,缺乏适当的甚至基础的维护时,南方多雨潮湿的气候特点下,祠堂内外杂草丛生,导致排水系统不畅,建筑单体暴露于户外,常年经历风吹雨打、动植物侵蚀与虫害,砖木构件才逐渐腐朽破损,且无人替换构件,最后危及结构主体,直至坍塌。
        高州伯西祠于2012年被公布为高州市不可移动文物,始建于清代,是高州江氏为祭祀先祖江伯西而建,位于广东省高州市石鼓镇天津塘村。伯西江公祠坐北朝南,现存建筑一路三进三开间,头门前有照壁及前院,祭堂后有后院。

现存建筑面积约715平方米,通面阔16.2米,头门到祭堂进深46.2米。其中,正堂内的山墙与间墙均开有四个带精美龙凤灰塑图案的拱门,最大者宽3米,高4.3米,中西合璧,令人印象深刻。2018年大修前,伯西祠已荒废数十年之久。祠堂内天井内排水口阻塞,杂物堆积,排水不畅,致使墙体长期受潮,不同程度风化、酥碱,部分空鼓严重;现状正堂屋面损坏,植物侵蚀是最大破坏因素;建筑内砖柱残损,正堂、后堂的局部金柱、檐柱部分损坏;木构架、檩条、桷板受潮腐朽、破损缺失;后堂左右山墙上部损毁,灰塑装饰损坏,屋顶坍塌。
        (2)祠堂内曾经营不同产业,由经营行为引起的改造是对祠堂造成损坏的另一因素。
        上文提到的伯西祠,建国后曾用作校舍。1991年,学校迁出。2009年,负责看管伯西祠的村民在前院养殖猪只,搭建猪舍时直接在照壁下部开有30多个直径为150mm的小洞,直接威胁照壁结构安全。
        顺德碧江尊明祠,俗称“五间祠”,是广府地区位数不多的明代五开间祠堂之一,面宽31.9米,建造于明代嘉靖年间。祠堂内斗栱驼峰宏大、文饰精巧,被视为顺德祠堂的代表。建国后,尊明祠曾先后被用作轻木厂、纸箱厂的工场及环卫工人宿舍,随后空置多年。第三进祭堂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倒塌,侧廊及辅助用房的主体部分荡然无存。加工厂的使用功能导致祠堂原风貌遭受破坏,院落与建筑地面被铺水泥、加高以便于运输,院落被改建,2008年修缮前,建筑的台明、院落甬路、石铺装和方砖铺地几乎完全损毁。全部木槅扇和木装饰构件失却,不见彩画、牌匾。
        另一案例广州市荔湾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梁家祠,始建于清代,位于龙津西路梁家祠街34号。建国后,梁家祠曾用作幼儿园,后来改作教育部门的教师之家与居委会办公室,头门室内与立面被改动,头门地面、柱身与外墙满贴瓷砖,墙面开窗及加装防盗网,外观已难觅其历史风貌。梁家祠于2010年被纳入荔湾区政府的荔枝湾改造一期工程,进行全面落架重新修缮,不适当的当代材料被识数移除。随着已铺装为路面的荔枝湾涌成功复涌,梁家祠恢复了梁家祠的面水而立的历史格局,并基本恢复了其历史建筑风貌。
        (3)采用不适宜的建筑材料、修缮措施与施工修缮做法对祠堂传统建筑风貌造成的影响。
        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这一轮祠堂修缮热潮中,常见使用当代建筑材料替代传统材料,现代施工做法进行构件、节点的维修。常见有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替代缺损的砖木结构,直接水泥砂浆抹面或釉面砖铺贴取代传统的夯土地面或砖石铺地,在清水砖墙刷上了封闭性的有机油漆,脊饰采用龙纹琉璃脊饰,碌灰筒瓦被替换成琉璃瓦等。
        广州天河区吉山村村中现存数座的明清祠堂,如琼圃梁公祠、泰垣梁公祠、友竹书塾等。吉山村祠堂群的形制古朴,多采用红砂岩石材,砖塑脊饰精美,建筑保存良好。
        其中,琼圃梁公祠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天河区珠吉街道吉山村吉山上街48号。琼圃梁公祠坐落于广州市天河区吉山村村中央,背山面水,坐北朝南,是吉山村现存规模最大的祠堂。琼圃梁公祠广三路格局,建筑主体三进座落三开间,总面阔约14米,总进深约50米,建筑占地面积约700平方米。三进屋顶均为硬山顶,龙船脊,碌灰筒瓦,木梁架雕工精美,封檐板有雕花青砖石脚。头门及两边青云巷红砂岩砌至半墙。由门口至祖堂地势逐渐升高。头门三间,两侧间有麻石砌塾台。明代始建,清代重修,20世纪90年代再度重修。
        泰垣梁公祠为天河区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吉山村上街13巷。建筑主体三开间两进,通面阔8.3米,通进深15米,建筑占地面积124.5平方米。其中,头门檐口砖雕墀头装饰,八边形红砂岩前檐柱,鸭屎石柱础,头门实木檐枋,规模虽小,做法独特,形制古朴。泰垣梁公祠始建于清咸丰年(1854),2004年重修。
        吉山村祠堂群整体维护均良好,实属优秀的岭南传统建筑遗产毋庸置疑。但是,上述两座祠堂的头门,清水砖墙表面均面涂绿色油漆、白色油漆划线。清水墙以砖、石、砂浆等无机孔隙材料为主构成,墙体劣化体现在墙体面层,主要由盐的因素、水的因素、气候因素,相互影响作用,共同导致。清水墙体表面使用了不当的有机材料,不仅改变墙体原有风貌,不透气的有机涂料完全封闭墙体表面,导致清水墙体劣化加剧。
        类似此案例采用不适当的当代建筑材料和施工措施直接用于祠堂修复的案例较为常见。
        3.广府祠堂修缮的原则
        对非文物的广府祠堂修缮项目中,修缮原则可参考2015版的《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的修缮原则。修缮设计争取不改变原状,尊重与保护其历史、文化环境。修缮过程中,采用祠堂本身的材料、工艺、设计,保护祠堂历代修缮过程中有价值的时代特征。使用有利于祠堂这种传统砖木结构的建筑类型长期保存的成熟技术。重视防灾,考虑防火与防雷设计,并注重防虫。
4.结束语
        尽管,仍有许多的广府明清祠堂亟待修复与修缮,但是作为广府地区珍贵的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考虑到一经修复与维修,结果是不可逆的,因此,方案制定前期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调查非常重要。修复与修缮方案的提出须经过反复的现场勘察、广泛调研与多方取证,以保证其严谨与准确。最后,受篇幅所限,本文未对广府祠堂的具体修缮做法展开论述。
       
参考文献
[1] 阮思勤,《顺德碧江尊明祠修复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学位论文,2007.6;
[2] 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编制. 《广州市历史建筑修缮图则(第一版)》,2018.6;
[3] 冯江,《祖先之翼——明清广州府的开垦、聚族而居与宗族祠堂的衍变(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