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动手实践有效性探究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2期   作者:许建
[导读] 作为一门重思维的学科,数学知识紧靠理论层面上的概念学习或解题训练是远远不够的,
        【摘  要】作为一门重思维的学科,数学知识紧靠理论层面上的概念学习或解题训练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引导学生自主动手开展实践操作,使学生可以“动中玩,玩中学”。本文基于小学数学教学,对动手实践有效性的价值与提升对策进行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动手实践;有效性;教学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快乐数学、趣味数学课堂等一些主题词受到了越来越多关注,也充分反映出当前学者越发注重增强数学知识学习的趣味性,这是构建高效数学课堂的前提条件。特别是小学生年纪比较小,在面对抽象、繁杂的数学知识的时候更加容易失去学习兴趣,所以如何构建小学数学趣味课堂,使学生尽享数学知识学习的乐趣是当前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教育课题之一。
         一、小学数学学生动手实践的价值
         理论联系实践是一种基本的学习理论,也是实现提升学生学习效果中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如果小学数学教学中仅仅指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不进行实践动手训练,那么就无法夯实所学的理论知识,更无法运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而动手实践实际上就是“用”理论的一个过程,具体就是使学生可以通过亲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体会和认识数学知识。相较于传统说教式教学模式,如果可以在教学中应用动手实践,那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辅助学生理解所学数学知识,降低他们自主学习的难度,提高他们学习和运用所学数学知识的效果。此外,通过指导学生亲自开展动手操作,也有利于调动学生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在动手操作下,师生或生生之间可以开展更加深入的沟通与交流,这对拉近彼此距离,构建和谐、深厚关系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小学数学动手实践有效性的提升对策
(一)提升课堂效率,动手实践能增强学习数学的趣味性
        教师要引领学生参加动手实践,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在学生学习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提高动手能力,根据教师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保持学生预设的流程与课堂教学实际融合,实现教师教学主张的落实,并从教学实际出发,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学生用多种方法数出长方体有6个面。这时,老师追问:“为了要有序,不重复,不遗漏,可以怎样数呢?”“逼”着学生思考,最后得出数面的一般方法是“一对一对的数”即上面和下面、前面和后面、左面和右面共有6个面。学生认识什么是相对面后,再引导观察比较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你发现了什么?再一次“逼”着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有的用手摸一摸,有的用直尺测量,有的把相对的两个面用剪刀剪下后叠在一起等。通过动手实际操作初步感知相对面的大小、形状一样。接着,教师用取下长方体相对面的方法验证大小、形状一样。

通过一系列操作、观察、思考,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面的大小、形状一样。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可调动自己的多种感官,积极参与学习探究,从实践中认知,从而获得知识。
(二)活化教材,动手实践将枯燥的知识变得多彩
        教师可以把故事、游戏引入课堂,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还可以采用“转化”的方式,即将静态的教材内容转化为动态的信息资源,将教材内容从平面变成立体,枯燥变成多彩。例如:在三年级教学“千克和克的认识”时,带领学生离开教室,到虚拟农贸市场和超市,让学生边操作边观察,使学生在认识“克和千克”的同时还认识了各种秤,并掌握了每种秤的使用方法。
(三)发展智力,动手实践能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比如:我在讲授“圆的面积”时,把探索的自主权全部下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怎样把圆转化成学过的图形”的任务后,直接让小组讨论研究。在小组有了初步的思路后组织交流:第一小组的思路是把圆对折两次变成扇形,求出一个扇形就能求出整个圆形的面积。第二小组的思路是把圆对折两次,然后把它们剪开再拼成平行四边形,从而求出圆的面积。根据学生学习的差异引导学生在交流中梳理思路、比较方法,然后改进自己的探究思路,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学生按照自主探究出来的思路继续研究时,一方面,从直觉上认为这样继续折下去或继续剪拼下去,得到的图形一定会越来越像“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但最终能不能说就是“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呢?对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此时不免有几分困惑。在这里,先让学生利用学具继续操作,发现圆平均分的份数与拼成的图形之间的关系。再利用学生探究出来的宝贵资源,围绕着“怎样更像”进行一次又一次的追问,同时又引导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进行想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在交流中碰撞,在想象中得以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同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组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数学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除在课堂上创造实践的条件外,还应在课外鼓励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数学知识并学以致用,以达到将数学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的目的。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体积”内容时,我布置了一道这样的课后动手操作实践题:“请同学们利用教科书第12页的附页1.动手剪下圆柱侧面和底面,然后粘贴成一个圆柱体,并用尺子量一量相关长度,算出它的体积,明天数学课上同学们彼此展示一下自己动手做的圆柱体,比一比,赛一赛,看谁做的圆柱体比较美观,看哪个同学比较心灵手巧,又看哪些同学能够正确地计算出它的体积?”每节数学课教师都通过有意识地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后操作实践的作业,这样,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有效地培养了实践动手操作能力。
        有效教学是广大教师的共同追求,我们要紧跟新课改的步伐,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以有效教学为目标,对课堂教学方法与模式进行全面改革,以全面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适应新时代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
        总之,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养成动手实践的习惯,提高动手实践的效果,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全面发展。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