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 —优化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策略探寻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8期   作者:赵书婷
[导读] 开展情境教学是小学语文课堂轻负高效的重要保障,也是激发情感或是开发思维的催化剂。
        【摘要】开展情境教学是小学语文课堂轻负高效的重要保障,也是激发情感或是开发思维的催化剂。本文认为,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抓准时机创设,适时配合坡度训练,本色演绎等策略来优化语文课堂的情境教学,以此更好的促进学生快乐高效的学习。
        【关键词】小学语文;优化情境;策略探寻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我们知道,情境教学可以拉近语文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可以有效地促使学生自主探索与情感提升,可以很好地使课堂在情境认知中鲜活起来,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生动起来。因此,我们很多教师在教学实践都十分重视情境教学。但笔者发现,大家在创设情境时还是存在着一些盲目、随意的形式化现象,为了情境而情境,缺乏一定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一、趁热打铁,催化共鸣——把准情境创设的“好”时机
        《左传》中《曹刿论战》里的一句名言: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说的是做事下功夫必须要抓住时机,也就是趁热打铁。可见,我们在动态课堂中,根据学生的认知需要,把握住创设情境的最佳时机,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认为,当学生价值观出现冲突、情感无法共鸣的时候,是情境创设的一个好时机,这时最需要通过情境创设把儿童的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起到既重视人文素养的养成,又促进学生语感的培养。
        例如,《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堂课,倘若只是干巴巴的说教、朗读,学生是体会不到这是一场如何使人窒息的大灾难,更无法真正体会到在这场大灾难面前,课文中的父亲有多么无助,多么坚强,多么坚定,也难以理解其中的儿子多么信任父亲,多么善良,多么相信“爱”。因此,这时我们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置身其中,在原来感知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文中的思想,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产生共鸣,显得十分有必要。笔者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在学生通过朗读和交流初步的体会之后,进行了情境教学。
二、设置坡度,拓展思维——开发情境创设的“妙”作用
        在一般的教学情境创设中,我们倾向于流畅型。所谓的“流畅性”就是帮助学生进入到课文情境中,其中可以说几乎没有障碍。学生可以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有所依靠的感受,这种情境是和课文同步的。可以说是“唯一情境”。倘若,教师在其中创设了坡度情境,让学生爬爬坡,增加些障碍,对学生而言是福是祸?
        学生可以从一条大路上走上分开的两条小路。他们会带着问题思考这样两种情况的后果,从而理解父母亲双重评价存在的必要性、合理性。这就将走在两条小路上的孩子们又领回到了大路上。他们收获的不只是大路上的风景,更收获了小路上的意外惊喜。使他们更接近作者的主题思想。因此,不要把情境创设处理的太过简单。要适当的创设坡度情境,让学生多思考多表达,层层深入,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思考,当然,在拓展之后又能顺理成章的回到课文的主旨上来。


三、本色演绎,深入体会——挖掘情境创设的“真”情感
(一)按图索骥,质疑效果
        例如在学习《学会看病》这篇略读课文时,重点要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发挥学习主动性的催化剂便是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知道,从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参与度上可以看出学生的兴趣和学习能力。既然要求学生参与到课文的学习当中,我就想到了场景演绎。当然,每个人生来都有演员的能力。因演入戏,因演入文,可以让学生走进课文中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使他们身临其境的感受其中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自然而然,我们想到的就是课文对话或者心理描写场景的现场再现。但是,这样的对话再现会不会只产生了朗读背诵课文的作用,而对于学生是否能够深刻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笔者表示质疑。
(二)换位演绎,区别效果
        《学会看病》这篇课文中讲述的是一位母亲逼生病的孩子独自去医院看病,其中是母亲犹豫不决的心理斗争。第一到二十二段主要是母亲与孩子的对话,教师并没有指名让学生现场对话再现。而是两个学生各自一个身份,一个是妈妈,一个是生病的孩子。我们不要给他们任何思想和语言上的束缚,我们想看到这位“妈妈”是如何对待自己的病中的孩子的。当然,每个孩子演绎的妈妈和孩子会有不同的想法和对话,教师允许他们按照自己心里所想去发挥。课堂自由演绎环节使学生兴趣盎然,参与度极高。为了让每个学生都代入情境。
(三)想象续演,升华情境
        小学语文课堂的情境创设可以灵活运用学生参与演绎的方法,在跟随课本情境的演绎后,自然会有所产生的情境延续。借此升华情境,更靠近文本思想。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掌声》这一课,腿部落下残疾的英子颤颤巍巍的走向讲台,讲完了自己的故事,在同学们给她的掌声中,她心里逐渐建立了信心,性格也变得开朗活泼起来,不再自卑。在英子给作者的来信中写道感谢同学们的掌声带给她的变化,让她自己学会微笑面对生活。
        想象续演之后,教师安排学生用小练笔的形式记录英子的蜕变。由演到写,回归到语文用文字表情达意上来。我们知道,舍人文而求语文是缘木求鱼,语文教学必须要有人文情感,熏陶学生追求“真善美”的人文精神。如此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自由开放的环境中,深刻的体会到爱的力量,尊重的力量,感恩的力量。自然升华了思想。让我们明白,情境教学应从培养学生的“真”情感出发。
        如果盲目的为了情境而情境,只会使得课堂教学生搬硬套,缺乏生动性、灵活性。我们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优化情境教学,让学生思维得以自由开放。学生的参与热情高了,收获大了,感悟体会便更加深刻。而所谓的创新优化,必定是未来小学语文课堂设计的瓶颈之处,但更是需要开发的另一番天堂,我们唯有不断积累,思考才能助力优化创新。
【参考文献】
[1]于永正. 教海漫记[M].江苏: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
[2]王崧舟. 王崧舟与诗意语文[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0
[3]吉春亚. 淳正雅丽[M].江苏: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0
[4]李吉林.在反思与顿悟中升华“情境”[J].小学语文教与学,2016,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