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警官学院 四川省成都市 610213
摘要:在现今改素质教育下的大学历史教学要与德育教育有效渗透结合,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又要满足历史学科教学特征的需求,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德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远大理想教育、道德意志教育等,培养学生正确积极的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责任心,使学生发展全面,掌握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大学教育;历史教学;德育思想培养
前言
在高校中进行德育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形成爱国、爱社会主义、爱和平的良好的思想品质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道德教育要与教学工作紧密相连,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有助于德育教育的充分进行。高校历史课程在培养大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历史中的许多人物和新发明、新理论的诞生背后都包含着谦虚、坚强、勇敢和不懈奋斗的优秀品质,这些鲜活的案例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都具有启发教育作用。因此,在高校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很有必要。
一、高校历史教学中德育遵循的原则
1.实事求是
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必须要求真忌假。历史是客观的,所以在渗透教育时要尊重事实,做到重史实,讲真史,有根据,有出处,不能为了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而去擅自篡改历史,这就需要教师要拥有丰富的历史知识。
2.求实忌空
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必须要求实忌空。千万不能为了追求德育教育的效果把历史课当做政治课来上。此外,进行案例分析时要从历史实际出发,与学生们关心的问题紧密相连,实实在在的分析问题,切勿太空洞。
3.求正忌偏
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必须要求正忌偏,这就要求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全面、客观的地看待问题,不能带有个人感情色彩,公平的详述历史才是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途径。
二、学生德育认知大学历史课程中的现状
1.职业化教育忽视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
大学历史课程对学生德育认知产生影响因素主要划分成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职业化教育忽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第二个部分是历史课程目标规划不科学,缺失课程德育教学。当前,历史教师在对大学生进行课程讲解时,存在明显的职业化教育现象。在课程教育中,历史教师忽视对学生进行职业观念和道德的讲解。教师最为关注的是学生期末成绩,希望班级学生不出现挂科的现象,这样可以提升自身的教学考核成绩。所以,在对大学生进行历史知识讲解时,教师主要关注对学生讲解考试重点的知识,忽视对学生进行职业精神和道德意识的教育。
2.历史课程目标规划不科学,缺失课程德育教学
当前,大学校园在进行课程规划时,没有对历史学科进行科学的目标设置。这主要表现为学校主要将教育资金和精力投放到科学研究中,文科教育的资金投入远远少于理工教育的资金投入。这让师生产生一种错误的思想认知,认为历史课程的开设不具有很大的教育功能,只需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发展知识。这样就导致整体的课程目标存在规划不科学的问题,教师未能在课程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样的教学规划就导致历史教师不能在课程讲解中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思想的科学培养。
三、高校历史教学如何加强德育培养的途径
1.善于挖掘发现历史教材中的德育素材
历史课由于其学科特点,其内所包含的德育素材并不像政治课那么明了,所以这就要求历史课授课教师善于挖掘发现有效的德育素材并加以运用。有些德育素材容易被学生遗漏,教师要充分挖掘并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就能将历史课程中的德育素材充分利用,从而更好地发挥历史课的德育教育功能。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人物,历史是由众多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组成的一幅优美画卷。在历史教学中利用历史人物来渗透德育是非常有效的一种途径,教师要充分挖掘历史人物背后的价值,尤其是其所具备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精神,如为国家建设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如今我们处于和平年代,不需要为了国家的发展奉献自己的生命,但拥有一颗爱国心,为国家的建设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是非常有必要的。从初中起,历史教材就有着丰富的历史人物资料,如岳飞、关天培、邓世昌、孙中山、李大钊、刘胡兰、雷锋、焦裕禄等人物,每个人所处的时代不同,所做出的爱国行为也有所不同,但他们都是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断进行探索,从而促进了国家的发展。我国有今天的历史成就,离不开这些优秀的人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利用历史人物来渗透爱国情怀,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爱国思想。
2.充分利用教材的图片、练习题渗透德育教育
历史教材中有大量的图片,授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图片来取代枯燥的文字内容,借此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除了图片外,教师还可以使用视频、电视录像、多媒体课件等实施教学,借此充分发挥历史课程中的德育功能。此外,一些历史名言警句的使用也必不可少,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授课完毕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课后练习题做为作业,给学生渗透爱学习的优良品格,使同学们坚信,只有学好知识毕业后才能为祖国做贡献。
3.校内外教学场所结合渗透德育教育
历史课的教学大部分是在课堂内完成的,所以说历史课程实施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是在校内,但是教师们需要注意,校外的教学资源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授课过程中,我们要多出去走走,比如可以到学校所在城市的博物馆、革命烈士陵园、红色旅游景区等,在实践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在参观完这些校外德育资源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篇小论文,通过撰写论文加深德育知识。此外,可以组织历史学科第二课堂或者兴趣小组,使其成为历史教学的拓展,使教学内容得到充分延伸。第二课堂或者兴趣小组是强化德育教育的很好的形式,许多学到的历史知识可以通过在兴趣小组讨论得到更深刻的记忆。除了第二课堂和兴趣小组外,还可以开展其他多样的课外活动,比如历史问题辩论会、历史知识猜谜会、历史故事比赛、历史知识竞赛等活动,使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收获更多的知识,并将自身的道德行为进行进一步的提升。
4.组织课外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单纯依靠课堂讲解学生对历史难以有更加深入的体会,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到社会生活中去感知历史痕迹,进而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怀。当前,在很多城市中都设有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纪念馆,教师可以多组织学生到纪念馆中去感悟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如每年的9月18日,教师可组织学生到抗日纪念馆参观,从中感受国家过去所遭受的苦难,面对这种环境,中华儿女仍坚持不懈地进行抗战,通过切身的感受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感。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名胜古迹进行参观,从中感受古人的智慧,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结束语
在高校历史课程教学工作中,要充分进行德育教育,这项工作是一项长久而艰巨的工作。在进行德育培养时要注意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要求教师既要具有高尚的品德、较强的教学能力和对学生负责的责任心,同时也要不断学习和创新,深入钻研历史教材,认真撰写教学大纲,在平时注意收集和阅读、积累有关资料,再从学生的学情实际出发,找准进行德育的切入点,从而有效地在历史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为大学校园真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高丽金.浅谈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
[2]赵明.儒家素质教育观的历史反思——兼论大学素质教育中儒家素质教育观的继承、转化和发展,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