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间的一场对话——卡洛•斯卡帕维罗纳古堡博物馆之空间体验解读

发表时间:2020/8/24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0期   作者:谭业千
[导读] 摘要:位于意大利维罗纳河畔的古堡博物馆是具有设计和保护双重身份的建筑杰作,经过建筑师斯卡帕精雕细琢地改造之后,古堡博物馆展现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空间品质,新与旧在此和谐地并置,极致的精致与过往的粗糙之间展示出了时间的对话与张力。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北京市西城区  100044
        摘要:位于意大利维罗纳河畔的古堡博物馆是具有设计和保护双重身份的建筑杰作,经过建筑师斯卡帕精雕细琢地改造之后,古堡博物馆展现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空间品质,新与旧在此和谐地并置,极致的精致与过往的粗糙之间展示出了时间的对话与张力。作为保护项目,被清晰感知的时间感来自于清晰的建构逻辑;作为一件设计作品,丰富的细部交代了各种材料之间的关系,提醒我们习以为常的力和运动;作为一个艺术博物馆,每一件展品的安置方式与人对于空间的体验息息相关,建筑、展品、观众三者不同的时间轨迹在此交汇且完美融合。
        关键词:卡洛•斯卡帕;古堡博物馆;空间体验
        1、引言
        维罗纳古堡博物馆(Museo di Catelvecchio),位于意大利历史名城维罗纳的阿迪吉河南畔。作为北部特伦蒂诺区的门户,维罗纳城具有重要的军事功能,14世纪的统治者斯卡里基瑞大公(Scaligeri)建造了坚固的城堡。19世纪初,拿破仑军队占领维罗纳,对城堡造成较大破坏,并在北侧和东侧城墙建造了“L”形平面的两层营房,即现在古堡东北作为展览和办公的主要部分。古堡的第一次修复始于一战之后,安东尼奥•阿文纳(Antonio Avena)说服政府将其功能转变为中世纪艺术博物馆,营房部分则由建筑师弗拉迪(Forlati)于1923年改造成对称布局的哥特式立面。
        我们今天看到的古堡博物馆,便是由意大利建筑大师卡洛•斯卡帕(Carlo Alberto Scarpa,1906-1978)于1956年至1975年1完成的第二次修复。斯卡帕出生于威尼斯,早年曾就读于威尼斯美术学院,毕业后进入威尼斯建筑大学从事教学及建筑设计活动,代表作有Brion墓园、Castelvecchio博物馆、Querini Stampalia博物馆、Possagno雕塑美术馆、Olivetti商店等。在修复之前,斯卡帕通过各种文献资料仔细研究了古堡的历史演变,在了解其错综复杂的历史信息后不禁得出了之前的保护和修复“一切都是赝品”的结论。在当时以求新求变为主导的建筑思想之下,建筑的保护及改建并无太多前人的经验可供依循,斯卡帕不主张再来一次“恢复原貌”,他更感兴趣于保持修复改造对象的“历史透明度”(histotical transperancy),通过对各组成要素的离析与并置,梳理建筑的片段,使各个历史层面能真实地展现出来。2
        经过斯卡帕精雕细琢地改造之后,古堡博物馆展现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空间品质,新与旧在此和谐地并置,极致的精致与过往的粗糙之间展示出了时间的对话与张力。与此同时,斯卡帕的历史建筑修复实践也引发诸多讨论,比如对于保护的态度是否可取,对于细部的执着是否削弱整体感等。也许在今天看来,对于保护和改造都有着较多经验可以作为衡量标准。但在斯卡帕的建筑中,教条已经不再可以作为评判的依据。
        2、清晰的建构与模糊的时间
        在斯卡帕的作品中新材料以及新工艺的应用并不保守,不论哪一个角度都能看到斯卡帕设计的影子,这非常不同于大多数的保护工程将姿态尽量放低去尽量呈现一个过去的历史片段。在古堡博物馆中“设计”与“保护”和谐的在于斯卡帕的操作是及其精准且温柔的,新与旧的建造逻辑是清晰明白的,但在最终的感受中却达到了一种新旧融合的状态。
        一层东侧的两个洞口通过置入物体对人的身体进行了引导,这两个洞口正是门厅与第一个展厅。游览者顺着一面黑色的墙推开沉重的木框玻璃门进入到门厅,离开的人则从墙的另一边推门而出。在第一个展厅中则穿过厚重的墙壁进入一个室内黑色且低矮的方盒子,盒子的尽头有一束天光撒下,尺度的减小与视觉信息的纯净使人仿佛忽然进入一个异世界,这是斯卡帕创造的世界。线性物体与房间的置于打破了原有扁平的立面状态,黑色材质的选用则将光尽可能地吸收抹除了材料的物质属性,仅保留展品、光、游览者的单纯对话。
         
        1.洞口突出的盒体(自摄)  2.盒体内部(自摄)  3.一层展厅洞口(自摄)
        一层雕塑展厅中,斯卡帕在原有修复者哥特式拱券之后采用了新的黑色金属窗户体系,与,光透过拱之后再一次穿过黑色金属玻璃款最终抵达室内,最终室内的光影呈现的是两种建筑语言的叠加,撒在墙上和地面的光产生了时间的叠合。斯卡帕没有放弃上一代保护者对称稳定的哥特式立面的秩序,而是通过在内部构建一种不对称的均衡与之对话。新与旧之间脱开的无用空间仿佛是容纳时间的容器,正如那介于蛋壳和蛋黄之间的蛋清,透明但维系着内外各自的稳定状态。
        建构的清晰使得斯卡帕针对洞口的动作都是在阴影内发生的,即便是突出的盒子也与洞口的边缘有着清晰的交代,这是出一种保护者对于古建筑尊重的态度。显然斯卡帕对于古堡的改造不是匿名地保护和展示,更像是一种尊重基础上的平等对话。我们能够看到这种对话不仅仅是建筑师本人与古建筑的对话,更是包含了一种体验方式的思考。在游览者的感受中这种新与旧的冲突感随着不同状态的黑色材料对于光影的吸收与呈现转变为对于时间延续性的认同感,新旧变得不再重要,置身于历史之中时间仿佛被模糊。
        3、“多此一举”的细部之谜
        密斯讲“上帝存在于细节之中”(“God is in the details”),斯卡帕则因为对于细节的执着成为一种标签般的存在。令人惊奇的是细节的增加与丰富并没有造成繁杂的视觉信息堆积,反而使物件变得更耐人寻味。当凝视斯卡帕的细部之时会感叹其心思缜密,明明采用简单的操作便可以实现偏偏要多此一举。笔者认为,斯卡帕在细部中对于材料和构造的细化,一方面出于其于工匠配合的工作习惯,另一方面交代了事物之间基本的关系和可能性。
        早在1927年起,斯卡帕前后与与吉亚科莫•卡帕林(Giacomo Cappellin)和保罗•维尼尼(Polo Venini)的玻璃公司合作设计玻璃工艺品,不断研究和尝试来表现玻璃材料的特性,具有非常高的玻璃艺术造诣。1951年,赖特来到威尼斯,在穆拉诺岛的玻璃工艺品展场上,不知情的赖特挑选了六件他最喜欢的作品,其中五件来自于斯卡帕的设计。3常年与玻璃工匠合作的工作方式延续到了其建筑设计的工作当中。古堡的改造过程中没有正式的图纸,而是无数手绘的草图,对于斯卡帕来说这同样是一次同工匠紧密协作、共同设计的过程。
        以一层雕塑展厅西侧尽头的滑轨门为例,这里滑轨的形式使得金属门可以在打开时与北侧的墙平行,从而使得收起的铁门能够合适地安放在平行于游客动线的地方。相比于直接平移到右侧来说这种收纳的方式看似多此一举却对视觉的压迫感降低到最小。即便是静止状态人们也能感受到门的运动感,轨道从一个辅助门移动的辅助构件变成了展示铁门运动过程的装置艺术。二层相同位置的金属门则使用了平开的方式,但在栏杆与门相交之处栏杆做了一处转折使得门刚好不会触碰到。这看似可有可无的转折所对应的是在水平方向上旋转的门轴的存在。这些细节的存在所传递的是物体运动的方式,也是我们平时习以为常容易忽视的细节,斯卡帕将其重新展示了出来。诸如此类的细部在斯卡帕的作品中比比皆是,或漂浮,或悬挂,或支撑,或嵌合……斯卡帕没有掩盖它们建造的方式,而是通过这些细部揭露了材料本身的结合方式以及提醒空间的转换。
       
        4.营房一层西侧轨道门(图源博物馆官网)   5.收起的金属门与滑轨(自摄)
        4、体验式的展陈布置
        斯卡帕是一个优秀的布展大师。早在为玻璃工艺品公司设计之时便开始了对于布展的兴趣,在1948年从威尼斯双年展的意大利馆开始与双年展开启了长达30年的合作。斯卡帕讲:“我无法在不了解展品的情况下,对它做出展示设计。”4
        作为一个艺术博物馆,建筑空间并非是展陈的背景,展品的布置从设计之初就积极地参与到了空间的组织之中而非被动地作为看待对象。从摆放的位置,与窗户的关系,与其它展品的关系以及与游览者视线变化的组织都有着微妙的关系,每一件展品都有着精心的布置。
        一层雕塑大厅,光在特定的时间透过洞口打在雕塑上,如果把光比作舞台上的聚焦灯,那展厅中的“演员”们则随着光线的移动交替“登场”。在耶稣受难的一组雕塑中,窗口的光在一天合适的时间能够从侧上方打到耶稣的脸上,耶稣左侧的圣徒则注视着过往的参观者,雕塑与建筑、游人发生互动。有的雕塑甚至背对到来者的方向,需要人环绕观看。雕塑不再是被观看的对象,而是通过精准的摆放方式成为了空间体验的一部分。
        西侧油画大厅展陈方式多样,放置方式与其画作的性质有着紧密联系。壁挂式画作或高或低与其画作内容相关,每一个作品都有独特的观赏方式使人观看许多之后仍不觉疲惫;壁画的展示除了原有壁画的“揭露式”保留也有可以进入的悬挂式木质拱券。
        二层油画大厅作为整个展览路径的结尾部分放置了大量宗教题材的画作,数量多且题材单一。通过对作品的位置摆放,画作中不同时代创作的人物却有了眼神的交流,来到这里的游客不再是自我为中心的观赏者,而是场景中的旁观者。
        整个古堡中最具戏剧性的高潮是位于原本营房最后一间二层的斯卡拉大公骑马雕像。斯卡帕没有修复被二战轰炸的坍塌,而是将其进行了进一步的拆解,原有的城墙依旧呈现断裂的痕迹,新改造的屋顶的内层结构被暴露出来,一层的白色石质阶梯与二层金属结构的天桥将游客引导穿梭,各种矛盾在此交织。穿越一层的雕塑展厅人们首先仰视雕塑;在完成西侧的游览路线之后通过二层的天桥终于完整地看到了大公雕塑的样貌,被旋转了角度的雕塑与人的视线产生交集;在进入二层展厅之后人们可以通过玻璃再次看到雕塑,此时的雕塑如同一幅静止的画作。
         
           6.坍塌的裂痕与斯卡拉大公雕塑(自摄)
        
        7.大公雕塑一层视角(自摄)   8.大公雕塑二层室外视角(自摄)
       
        9.大公雕塑二层室内视角(自摄)
        5、总结
        古堡博物馆并不是一个匿名式的保护工程,设计师卡洛•斯卡帕在其中留下了诸多个人的痕迹。但这些痕迹并没有掩盖古堡本来的信息,反而使得现代精神与传统的建筑与艺术产生了微妙的互动与融合。在没有太多前人经验可借鉴的条件下,斯卡帕对于历史是审慎又不卑不亢的对话态度,细致入微操作没有一处不为了对古堡及艺术品最完美的展示。
        作为一个保护项目,时间感是可以被清晰感知的,这来自于清晰的建构逻辑对各层历史信息的保护与呈现,使得人们能够在时间轴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作为一件设计作品,丰富的细部交代了各种材料之间的关系,提醒我们习以为常的力和运动;作为一个艺术博物馆,每一件展品的安置方式与人对于空间的体验息息相关,建筑、展品、观众三者不同的时间轨迹在此交汇且完美融合,同时存在的还有斯卡帕本人。
        参考文献:
        [1]1956年,维罗纳市政府决定将该馆改为市博物馆。1958年到1964年斯卡帕对该博物馆进行修复和改造设计,并于1969年到1975年完成了整个工程。
        [2]卢永毅.意大利建筑师卡洛•斯卡帕.建筑技术.1998.02
        [3]张昕楠.《卡洛•斯卡帕——融合艺术与传统的空间蒙太奇》.天津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4]Sergial Los,”Carlo Scarpa”,P.53,Electa Press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