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法在指示性使用后评估中的应用——以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图书馆加建中庭空间为例

发表时间:2020/8/24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0期   作者:李佳沛
[导读] 摘要:本文尝试用SD法对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图书馆加建工程中的玻璃中庭空间进行指示性阶段分析和评价。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摘要:本文尝试用SD法对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图书馆加建工程中的玻璃中庭空间进行指示性阶段分析和评价。首先基于SD法制定调查问卷,针对各评价指标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反思玻璃中庭空间在建成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和解决方案,给予该空间后期进一步的评估和完善提供参考。
        关键词:SD法;指示性后评估;玻璃中庭空间
        1 使用后评估(POE)与SD法
        使用后评估(POE)是指依据建筑建筑性能标准对建筑进行严格的评价,以建筑使用者及其需求作为评价标准和依据,以期从评价中获取的信息和经验能够为未来创造更好的建筑提供有益借鉴。后评估是建筑策划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被评估的建筑物的使用和建筑策划活动本身都有积极的影响。从被评估的建筑物的角度说,使用后评估可以提供消除或减轻使用中出现问题的对策,对建筑策划来说,使用后评估的结果作为反馈信息可以对将来的建筑策划和建筑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从而促进设计方法的进步,是一个良性的循环过程。[1]
        出于不同的评价目的和价值,使用后评估在操作过程中有很大的灵活性。按照其深入程度不同,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指示性后评估(Indicative POE)、评价性后评估(Investigative POE)和诊断性后评估(Diagnostic POE)。这三个层次中的每个层次又有三个阶段,它们是计划阶段——主要任务是为使用后评估的启动和组织提供指导;实施阶段——主要任务是收集和分析数据;应用阶段——主要任务是提供报告发现、写出结论、提出建议并最终得出结论(见表1)。本文的讨论范围在指示性后评估范围内,其目的在于发现建筑物在建成使用后存在的突出的性能(包括成功的和不成功的),即所谓的大负荷量因子,从而为更深入地使用后评估提供依据。[2]因此它是一种程度较浅、用时很短但效果显著的使用后评估,直接描述处被评估建筑性能方面的成功核失败之处。
        SD法即语义学解析法,是建筑空间环境相关量心理评定的基本方法。SD法研究被验者对某目标空间的诸多环境氛围特征的心理反应,对这些心理反应拟出“建筑语义”上的尺度,而后对所有尺度的描述进行评定,定量地描述处目标空间的概念和构造。该方法的重要性在于能够对无法测量的心理量进行量化,从而为进一步分析提供了基础。[3]
 
        表1:使用后评估操作程序
        2 案例概况
        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是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图书馆二期加建工程中的玻璃中庭空间。
        同济大学图书馆位于校园东侧主入口轴线对景之上。图书馆老楼建于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属于二层框架结构,内院式布局,内院中部原建有一层目录厅贯通门厅至西侧老书库。80年代中期的一期扩建工程为解决扩容问题,在庭院内拆除了老目录厅,凌空架起两座11层塔楼,成为同济校园内结构表现之作。90年代初二期扩建工程是在图书馆的最西端加建了三层开架书库,并以一个玻璃中庭为过渡实现了与老馆的衔接,既作为新建阅览室的独立入口,中庭内加设的直跑楼梯成为新建部分与老馆各层书库的连接,同时玻璃中庭空间内设休闲座椅,成为馆内的公共休闲区域。(如图1)
 
        图1:同济大学图书馆平面图
 
        图2:玻璃中庭空间(自摄)
        3 研究计划阶段
        本次指示性后评估在研究计划阶段主要用到的方法是通过步入式观察,结合文献研究,提出在技术性、功能性、行为性因素方面的评估指标,并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对空间使用者的心理感受进行数据收集分析。
        3.1 步入式观察
        笔者经过对该图书馆玻璃中庭空间的步入式观察,加之从相关图纸和文献资料中信息综合来看,图书馆玻璃中庭部分的作为加建二期工程的核心空间,既起到了南北贯通联系两侧南北教学楼的廊道作用,更关键的是,这段6m宽、50m长的玻璃体东西两个长向内立面一侧是老楼的清水红砖,另一侧是新建综合阅览楼的磨砂大玻璃面,身处其中能够感受到强烈的新老关系对话。空间内一侧布置有通往二层的直跑梯和连桥,剩余空间被沙发桌椅、咖啡机、防汛沙袋、临时展架等物品占据。因为占据了联系南北以及新老楼的交通要道,因此人员往来频繁,闲坐交谈以及打电话的人也很频繁。据此,对该受评估的空间笔者设定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建筑性能以进行接下来的评估:采光、设施便利性、氛围营造、心理舒适等。
        3.2 评价因子的确定
        使用后评估本质上是对建筑性能进行评价,而建筑的性能要素有分成三个方面,即技术性要素、功能性要素和行为性要素。[4]技术性要素是作为环境背景出现的,包括结构、消卫生、通风等问题,与人的健
        康安全相关;功能性要素要支持人们在该环境中发生的活动需求,;行为性要素则与使用者的活动和他们的满意程度有关,涉及建筑使用者心理上和社会学上的舒适性,包括领域性、私密与交往、环境的感知等等。由于功能性要素与行为性要素与个人的心理特征和喜好倾向关系较大,无法用仪器测量,因此本文的SD法设定的评价因子将主要从这两个方面展开。具体评价指标和描述如下表所示。在描述方法上,因为需要采用两级的方式来使评价标准的中值作为最佳状态,因此加入了“十分“”过多、过少“等极端程度副词,以此来使受访者对此项指标的内容有更准确的判断。
 
        表2:评价因子划分
 
        表3:问卷统计数据
        4 数据收集分析阶段
        问卷投放主要用电子问卷通过微信链接等方式发放给同济大学图书馆使用者,总计回收有效问卷95份,其中包含94%的图书馆读者,6%的其他参观人员;并对被访问对象的专业背景进行区分,这点主要考虑了具有建筑学等相关设计背景的对象可能对于空间的感知方面与其他专业有所不同;再者区分了被访者来次中庭空间的使用目的,这是源于预判对于穿行、交谈、自习、休息的不同人群对于该空间的性能指标会有不同的反馈。
        在制定问卷时将设定的评价指标以中值为最佳  状态,并各设定五个等级,每个等级用如下分值来计算以方便数据分析:-2,-1,0,1,2。每个指标统计所有受访者的答案分值取平均值。偏离中值0越大,即负荷量越大,说明这个因子处理地越失败,越接近中值则表明空间使用者对此项指标的感受越适宜。
        4.1 功能性要素数据分析
        从采光和设施方面的看功能性要素的数据结果,偏离数值绝对值超出0.5的几项依次是电源密度不足、夜间采光不足、桌椅数量不足以及打印处不可达。这其中电源密度不足的问题是其中最突出的一项,而这一项不管是对于来自习和阅读的读者还是就此闲谈休息的人都明显存在,也由此可以看出电源配置已经成为公共空间停留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夜间采光不足的问题从被访者的数据来看(见表4),仅仅穿行、来此自习和闲谈休息的不同人群都表示该空间夜间照明不足的问题。笔者亲身步入式观察时也有所感受,由于这个玻璃中庭空间是三层通高的完整玻璃体,夜间采光仅仅依靠玻璃顶棚上的几处灯具无法满足一层的人正常活动的采光需求,加之其中布置有通长的直跑楼梯和二层连桥也有一定的灯光遮挡,因此夜间在此停留的基本是从自习室出来打电话和闲谈的人。这一点应该在地面层增加灯具,如落地灯等,来满足夜间停留的需要。从桌椅数量的指标来看(见表5),反应数量不足是一个较普遍的问题。但就笔者步入式观察的结果来看,该中庭空间由于净宽只有6m,除去一侧楼梯,桌椅只能靠一侧一字布置才能保证中间正常的通行不受到拥堵。因此猜测该项反应出的桌椅数量不足的问题并不是绝对数量不足,而是经由该空间内的人流数量大导致桌椅供不应求的结果。就解决方法上,也可以在二层的连桥上增加垂直空间上的停靠点,适度增加空间的利用效率。
 
        表5:桌椅数量指标:左边表示桌椅数量太少
        4.2 行为性要素数据分析
        行为性因素分析这一部分中,通过色彩、氛围、使用舒适度等方面对受访者进行调查,从折线图上的数据来看,从空间感知方面呈现处使人放松的、不觉拥挤的、乐意停留的等基本令人满意的特点,这是该玻璃中庭作为公共休闲空间比较成功的地方。
        5 结论反思
        经过SD法从不同方面对同济大学图书馆加减玻璃中庭部分的分析统计,能够给后期更加深入的使用后评估提供依据,对将来的图书馆建筑的策划和设计工作,尤其是此类玻璃体量作为公共建筑的公共休闲过渡空间的设计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反思整个调查过程有几点不足,其一是数据分析时发现对于评价因子的制定不够全面,比如忽视了使用的季节(冬季和夏季),对于温度、湿度的调查以及对于被访者对于建筑本身的材质感受等方面的调查。其二是在对各项指标进行描述过程中,存在不准确的情况。如对于空间氛围的描述一项中左边描述为使人放松的,右边描述为使人严肃紧张的,这样的两级化不能够保证中值为最佳的空间氛围,因此还应再仔细斟酌。
        参考文献:
        [1]梁思思,建筑策划中的评价与使用后评估的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06
        [2]Wolfgang. F. E. Preiser(University of New Mexico),Harvey Z. Rabinowitz(University of Wisconsin-Milwaukee),Edward T. White(Florida A & M University),Post-occupancy evaluation. New York:Van Nostrand Reinhold Company,1988
        [3]庄惟敏,建筑策划导论【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0.
        [4]汪晓霞,使用后评估(POE)理论及案例研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学楼评价性后评估[D].南方建筑,201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