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流性胃炎的临床治疗中西医对比效果

发表时间:2020/8/24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0期   作者:李明
[导读] 摘要:目的: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治疗进展。方法:选取30例反流性胃炎,随机分为治疗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治疗组给予胃复安、痢特灵、替硝唑三联治疗;对照组给予胃复安、胆酪胺、胃得宁治疗,两组疗程均为3周,疗程结束后复查胃镜。
        邹平市中医院  山东滨州  256200
        摘要:目的: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治疗进展。方法:选取30例反流性胃炎,随机分为治疗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治疗组给予胃复安、痢特灵、替硝唑三联治疗;对照组给予胃复安、胆酪胺、胃得宁治疗,两组疗程均为3周,疗程结束后复查胃镜。结果:治疗组治愈率89.7%,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治愈率37.2%,总有效率77.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年后治疗组复发率3.8%,对照组15.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胃复安、痢特灵、替硝唑三联治疗反流性胃炎,疗效确切,无明显毒副作用,药源广,价格低,适用于医院推广应用。
        关键词:反流性胃炎;幽门螺杆菌;诊断;治疗
        引言
        近年来随着对幽门螺杆菌(Hp)研究的进展,对Hp与反流性胃炎的关系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对反流性胃炎的诊断与治疗有了新的进展。随着抗菌药及新型胃动力药的应用,患者治愈率明显提高,复发率明显下降,现将反流性胃炎的诊断与治疗,结合病例分析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本研究
        15例均为某基层附属医院消化科门诊患者。纳入标准:①年龄23~70岁;②均有不同程度的胃痛、泛酸、胀满、嗳气、口苦等临床表现;③西医诊断符合BRG,且1周前经胃镜及病理活检确诊为BRG者;④自愿接受本试验观察、各项检查及治疗,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并承诺对此次临床观察有良好依从性;⑤在最近2个月内未参加其他临床观察。同时符合以上5项者即可纳入此次研究。排除标准:①没有上述相关表现;②在检查前1个月内使用3d以上或检查前3d内使用2次以上PPI或胃动力药者视为有用药史,试验前1个月内发生并发症者;③病理显示为恶性者;④合并有严重消化道疾病或心、肝、脑、肾等严重疾病、精神病患者;⑤孕产期妇女;⑥过敏者;⑦拒绝观察或不合作者。出现上述任何一项者,即排除。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15例给予口服马来酸曲美布汀片,tid,100mg/次;泮托拉唑钠,qd,40mg/次。治疗组15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合用自拟经验方柴胡疏肝利胆汤加减,药物组成(用量单位均为“g”):北柴胡10,白芍10,醋郁金10,陈皮10,金钱草15,党参15,麸炒枳壳15,法半夏9,黄芩10,厚朴10,茯苓15,甘草5。加减用药:胃痛甚者加元胡10、九香虫6,胀满甚者加大腹皮15、莱菔子15,口苦、反酸者加黄连6、吴萸3、煅瓦楞30,便秘者加大黄6~9,纳差者加鸡内金15、焦麦芽15、神曲15。日1剂,水煎300ml,分早晚温服。
        1.3观察指标
        观察2组患者治疗8周病情变化。包括疗效、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治疗前后胃镜下变化及不良反应。疗效评价:症状积分主要由胃痛,胀满,口苦,嗳气,泛酸5项组成。3分表示症状严重,严重影响日常生活;2分表示中度不良症状,部分影响生活;1分表示含有上述轻度不良症状,但不影响日常生活;0分表示无任何症状。临床疗效判定标准:①显效:患者胃痛、胃胀、口苦等不良症状基本消失;②有效:患者上述不良症状缓解,但仍有不适;③无效:患者上述不良症状无明显改善。胃镜下变化主要分为:显效:胃镜检查可见已无淡黄色或黄绿色潴留液,胃黏膜呈淡红色,无水肿;有效:胃镜显示胃内仅留少量淡黄色或黄绿色液体,胃黏膜红色范围变小,水肿部分消失;无效:胃镜下表现无明显变化,仍有大量浅黄色或黄绿色黏液,炎症表现存在,或仍有糜烂溃疡。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全部数据均用Spss20.0统计软件包处理,2组患者症状治疗有效率及胃镜下治疗有效率用秩和检验,同一症状治疗后2组比较疗效采用协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组15例中显效2例,有效1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48%;对照组15例中显效1例,有效9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76.19%。2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418,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组治疗后相关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且治疗组患者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详见表1。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3讨论
        反流性胃炎是由于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或手术等原因造成含有胆汁、胰液等十二指肠液内容物反流入胃,使胃黏膜产生炎症、糜烂、出血等,临床上出现胃部饱胀、胃部胀痛、呕吐、反酸、口苦等一系列消化道症状,反复发作可导致患者的身体素质减弱,生活质量下降,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因此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是临床医务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3.1病因及临床表现
        反流性胃炎属非溃疡性消化不良范畴。多发生于青少年(25~45岁),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8∶1。其发病原因是幽门括约肌松弛,十二指肠液(或胆汁)反流入胃,其发病机制传统认为胃窦部炎症是反流液中胆盐所致。
        随着Hp的发展及Hp与胃炎关系研究的进展,现认为其病变主要是Hp作用于胃窦部黏膜的结果。酗酒和吸烟可能为诱发因素。其病变部位和病因与慢性萎缩性胃炎B型有相同之处,但其病理变化及胃镜下表现两者有明显不同,前者胃窦部黏膜充血水肿,胃镜下黏膜红白相间以红为主,且有大量胆汁反流,后者胃窦部黏膜层变薄,黏膜皱襞变薄,镜下胃窦部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有大片黏膜苍白区,后者有恶变倾向而前者无。故反流性胃炎绝不等于慢性胃炎B型。其临床主要症状为消化不良、上腹部胀痛。
        食欲不振,偶有呕吐及腹泻。主要体征为上腹部剑突下轻度压痛,偶有消瘦,其确诊依赖于胃镜。学者研究证明,Hp感染在世界各国极为常见。既往大量研究证实Hp感染是消化性溃疡最主要的致病因素,并与急慢性胃炎、胃癌和黏膜相关性淋巴组织淋巴瘤的发生密切相关。
        近年国外学者研究发现,Hp感染还与非溃疡性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肝胆疾病、皮肤疾病、冠心病、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缺铁性贫血(IDA)、巨幼细胞性贫血(MA)等其他胃肠外疾病的发生相关,并可能影响患者的营养状况和儿童生长发育。Hp感染与反流性胃炎的关系,有研究发现,选择的15例胆汁反流性胃炎研究与Hp感染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反流性胃炎患者Hp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健康人,积极行Hp根除治疗,以从根本上提高临床效果。
        3.2治疗
        传统认为反流性胃炎的治疗主要应用促进胃动力药及胆酪胺,此方法的治愈率低,疗程长,复发率高。随着Hp对胃炎关系研究的进展,明确认识到Hp为反流性胃炎的主要病因。随着抗菌药物的应用,反流性胃炎的治愈率明显提高,复发率明显下降。本治疗组应用胃复安促进胃正向蠕动,抑制十二指肠液及胆汁反流入胃,痢特灵有明显抑制和杀灭Hp的作用,单药对Hp的清除率为60%~80%,替硝唑对Hp亦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更兼有保护胃黏膜的作用,两者联合应用可更有效的清除Hp已被多数学者认可。
        参考文献:
        [1]吴火明.疏肝和胃汤加减治疗肝胃不和型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9,12(12):112-113.
        [2]张征,张峥祥,胡志军.消痞降浊汤联合浮针治疗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18,36(12):84-8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