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铁汉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518000
摘要:城市滨水区是城市生态布局的核心,对整个城市生态环境的调节具有一定的影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滨水景观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由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水资源不合理排放、水资源过度开采等因素,导致水污染和水资源短缺。因此,在生态理念的背景下,对滨水景观设计进行简要分析,以促进景观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理念;滨水景观设计;机遇;挑战
随着我国经济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很快的累积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但同时也出现了更多的生态问题和环境问题。滨水景观系统作为城市发展的热点资源之一,对城市空间的开放性、亲水性和人居环境的舒适性有着特殊的影响。因此,研究合理、科学的滨水景观设计方法成为设计师必须首先面对的问题。滨水景观设计不仅要从传统的设计模式中去理解和把握,更要从景观生态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角度来理解和把握。将生态设计融入到整体设计中,才能真正体现城市特色和地域风貌,实现可持续发展。
1滨水景观设计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1 面临的机遇
政府部门对原生态设计的重视,要求着眼于缓解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为景观设计者提供了各种机遇。
对于滨水景观的设计改造,要完善滨水景观的生态体系建设,要彻底改变其功能和景观上的不足,政府决策者要着力解决2个问题:(1)协调政府水利、环保、国土等部门间的工作,做到统筹兼顾并进行综合环境评价及论证;(2)进一步加大治理水体污染问题。滨水区的开放性是建立在水质优良的基础上的,假如水体已严重污染,并散发着难闻的气味,即使再好的亲水空间,也无人愿意接近。
现代城市滨水环境的建设中,设计者有责任重新审视大自然赋予的这份资源,立足实际,把握整体进行滨水区的景观设计,做到把市民的活动带到水边。设计从城市整体风格入手,以生态理念为设计主线,遵循科学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手段,力争把滨水空间真正打造成城市的亮丽名片。
1.2 面临的挑战
(1)生态失衡
作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色部分。由于过度开发和污染物过量排放的双重影响,许多城市的滨水环境容量自然降低,生态承载能力进一步减弱,甚至整个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导致生物栖息地、生态环境逐渐消失失衡、自然灾害频发等。河流的过度堵塞,人工水环境和自然水域面积的减少,生态景观结构的不稳定性,最终导致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的失衡。
(2)对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的破坏
在许多滨水景观设计中,设计师并没有充分了解城市的历史,也没有深入了解城市的文化底蕴。同时,基本现状分析不到位,惯性是符合传统设计模式的。因此,有许多熟悉的滨水景观千篇一律,形式主义严重,缺乏个性。这样的设计忽视了城市的文化特色,不仅切断了城市的文化文脉,也使滨水景观失去了生机。
(3)资源、资金浪费问题
人类的资源非常有限,通过高效利用现有资源而节约下来的那部分资源是最容易得到的,所以生态主义已变的与经济密切相关。引人注目的视觉环境又可提升其本身的价值,这又与经济联系在一起。滨水景观在传统认识中,过分强调其视觉冲击,为凸显效果,盲目使用造价较高的喷泉、叠水、石材、名贵苗木,在有限的地块中投入重金,哗众取宠。往往导致在短暂辉煌后的长时间沉寂,其维护难度过高,无法确保长期景观效果。因此设计时首要注重使用功能的合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及高质量的艺术水准。
2 生态理念下的滨水景观设计策略
2.1滨水景观的延续性
这里的"延续性"包括滨水景观景点之间的延续和城市滨水空间与城市整体空间结构的联结。只有让人们在观赏滨水景观的时候有了视觉上的延续,才可以长时间的对游客产生吸引力。现在的景观设计中,观景点的视线控制、滨水街区的建筑高度控制、建筑与水岸之间的距离控制、建筑底层架空以及对"桥"元素的应用都可以达到景观延续的效果。在处理滨水区和城市内部的关系上,现在常用的手法是构建景观廊道,将滨水景观通过这条通廊渗透到城市中去。
2.2 滨水空间的功能复合化
滨水空间作为一个具有很强吸引力的景观休憩场所必须做到功能的复合化才可以满足社会活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的需求。在现代大都市中,单一化和专项化只会隔断了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联系和交叉,使得原本应该丰富多彩的户外生活变得单调和乏味。滨水空间的用地一般可以分为滨水休闲、滨水文娱、滨水餐饮、滨水商贸、滨水居住等,这些功能的相互组合可以呈现出很多适宜人们游玩的公共场所。
2.3 滨水景观的亲水性
如何营造可接近的滨水空间呢?护岸形式的选择至关重要。根据剖面形态的不同,护岸可以分为垂直型、斜坡型和阶梯型三种。垂直型护岸主要是应用于河道狭窄的城市,另外的两种主要是运用在河面宽阔的岸线,这样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让水体和城市空间有一个过渡体。护岸的建设则主要分为绿化护岸、碎石护岸、沙滨护岸和混凝土护岸等。早在我国明代就有记载的"治河六柳法"就是绿化护岸的方式,这种方式也是最生态的一种。碎石护岸则可以为水中的藻类、鱼虾等动植物和微生物提供生存栖息的场所。
2.4 滨水景观的自然生态化
滨水景观要想保证可持续的平衡发展就必须做到自然生态化。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的生态设计在滨水景观设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控制水景建设对水环境的破坏,尽量的连通城市中的水体,由大环境的调节能力来改善小区域,使得整个生态体系处于平衡之中。保持天然状态下的岸滩、江心洲、岸线形态,保留、恢复原有的湿地生态环境,为各种生物创造适宜的生存环境。对于景观植物的配置,从层次上考虑有灌木与草木植物之分,有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之别,应将这些各种层次上的植物进行搭配设计。从功能上考虑,一是采用茎叶发达类植物以阻挡水流,沉降泥沙,如芦苇、香蒲、水葱、簏草和灯芯草等。二是采用根系发达类植物以吸附有毒有害物质,输送氧气以利于微生物在湿地中的纵深扩展,如凤眼莲、睡莲、荷花等。并且最好采用本地植物,以免出现难以适应气候的情况。水体的净化是保持生态化的重要方面。而水体的净化方法主要有生态系统本身的水质净化和生态化污水净化技术。前者主要是通过自然界的水循环,利用水体的沉淀和微生物改善水质的能力来达到水质的净化,武汉的六湖连通工程就是基于此原理。后者则主要是通过在水中种植具有净化能力的植物如凤眼莲、水葱等,进行生物处理。
2.5滨水区域的交通便捷性
能否快速便捷的到达滨水景观区是人们考虑是否前往的重要因素,对外交通的可达性通常是评价这一因素的主要标准。此时,鉴于每个城市的交通状况不同,鼓励多种交通方式出行,提倡公交优先的策略是很有必要的。同时还应根据景观区的规模配置相对应的地下停车场,满足最大游览量的要求。对于滨水空间内部的步行系统,应建立滨水林荫道、散布小道、广场等一体化系统,强调安全性、连续性、舒适性,并且确保与机动车系统的分离。
3结语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是在尊重生态原则的基础上对城市滨水 地区进行改造和设计,无论是建设生态环境,还是对生态环境 进行恢复与保护,都应该结合该区域的情况,以生态技术为指 导,满足生态平衡,营造一个令人们喜爱、向往的城市滨水景 观带。
参考文献:
[1]高黑,倪琪.当代景观设计中的生态理念与手法初探[J].华中建筑,2005(4)
[2]马会岭.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理论探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6.
[3]路毅.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理论及应用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