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混凝土结构质量通病与预防措施探讨

发表时间:2020/8/19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2期   作者:陈建明 张睿宸
[导读] 摘要:当前建筑业,框架大模板建筑结构形式应用越来越广,这是时代的要求。
        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摘要:当前建筑业,框架大模板建筑结构形式应用越来越广,这是时代的要求。因此混凝土工程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而在混凝土结构工程中,施工质量是影响其结构安全耐久性重中之重。然而,在实际的混凝土工程施工中,会经常出现蜂窝、麻面等质量通病,这些质量通病很难彻底根除,但可以在施工过程中进行预防消除,因此如何去尽量的预防消除这些质量通病,就成为了各个工程项目质量工作中最关注的问题。本文就针对现场施工中出现的各类混凝土结构质量通病及其预防措施展开探讨。
        关键词:混凝土;裂缝;预防;治理
        一、外观质量缺陷
        1、露筋
        由于混凝土浇筑时没有能够充满钢筋四周或是钢筋保护层过小而造成钢筋坦露在外的现象叫露筋。如图1
       
        图1:露筋
        1.1露筋的成因
        (1)钢筋保护层垫块太少乃至漏放导致保护层过小,从而造成钢筋紧贴模板的情况,一经浇筑便会出现露筋现象;
        (2)设计中有很多截面小而钢筋过密的构件,浇筑时很容易出现石子卡在钢筋上的情况,导致混凝土不能流动到钢筋以下而造成露筋;
        (3)混凝土的配合比不当出现离析情况,靠模板部位缺浆或模板漏浆,从而造成露筋;
        (4)混凝土的保护层过小,再有振捣不实乃至漏振的情况,以及振捣棒碰击钢筋或者随意踩踏钢筋,导致钢筋位移,从而造成露筋;
        (5)木模板在浇筑前没有浇水,导致吸水粘结,拆模时模板粘带掉构件表面的保护层,造成露筋。
        1.2露筋的预防措施
        (1)当浇灌混凝土时候,首先检查证钢筋位置是否偏移和保护层厚度是否满足图纸、规范要求,并在验收过程中当做重点验收控制对象;
        (2)当钢筋间距较小,密度大时,应当选取适当粒径的粗骨料,保证混凝土在满足施工要求的配合比下便于施工;
        (3)受现场施工条件影响,如果混凝土浇筑高度超过了 2m,就应该合理使用溜槽,以确保混凝土不会离析;
        (4)在浇筑前,模板应充分湿润并堵好缝隙;
        (5)现场浇筑经常发生踩踏钢筋的情况,导致钢筋翘起或脱扣,容易造成露筋,所以每次浇筑都要有看筋人员在场,以便随时调整钢筋;
        (6)不同天气不同温度掌握好拆模时间,防止过早拆模,因强度不够而碰坏棱角,造成露筋。
        1.3露筋的治理措施
        一般情况下,需要将表面露筋处冲洗干净,在表面抹1:2或1:2.5水泥砂浆;如果出现露筋较深的现象,那么就需要把表面的薄弱混凝上和的突出颗粒剔凿掉,随后冲洗干净,最后用比原来高一等级的细石混凝土填塞压实。
        2、蜂窝
        蜂窝是指由于缺少水泥砂浆而造成石子外露,混凝土结构表面局部的石子之间形成空隙,类似蜂窝的形状,这类现象称为蜂窝。如图2
       
        图2:蜂窝
        2.1蜂窝的成因
        (1)混凝土中砂石、水泥等材料的拌合物的添加量不精准,造成混凝土配合比不满足要求,因而使砂浆比例少、石子比例多;
        (2)混凝土搅拌时间不符合要求,且拌合不均匀,和易效果差;
        (3)下料不当或下料高度过高,使混凝土离析,造成石子集中;
        (4)混凝土未分层下料,振捣不实甚至漏振或振捣时间不够;
        (5)模板缝隙未堵严,水泥浆流失;
        (6)钢筋较密,使用的石子粒径过大或混凝土坍落度过小;
        (7)基础、柱、墙根部未稍加间歇就继续灌上层混凝土。
        2.2蜂窝的预防措施
        (1)施工前,认真研究考虑好配合比、并且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做到不定时,不分次数的抽检,检查其配合比中计量是否准确,混凝土是否拌合均匀,和易性是否达到要求;
        (2)当混凝土下料高度超过2m时应设串筒或溜槽;
        (3)浇灌应分层下料,分层振捣,防止漏振;
        (4)模板与楼地面的缝隙应当封堵严密,浇筑过程中,要安排专人时刻检查模板支架情况,避免漏浆;
        2.3蜂窝的治理措施
        对于较小蜂窝,处理时,应当先把表面冲刷干净后,然后直接用1:2或1:2.5水泥砂浆抹平压实;对于较大蜂窝,第一步要把蜂窝处疏松的混凝土剔凿掉,然后洗刷干净,再支设模板,模板上口留设喇叭口状,用比原混凝土高一等级的细石混凝土充分填塞捣实。对于比较深的蜂窝,如果清除环境复杂,困难程度大,可采取埋压浆管、排气管等措施,在表面抹砂浆或灌筑混凝土,待到其强度达到,形成封闭后,进行水泥压浆处理。
        3、麻面
        混凝土局部表面很多小凹坑、麻点,造成粗糙面,但无钢筋外露的现象叫做麻面。如图3
       
        图3:麻面
        3.1麻面的成因
        (1)模板表面自身质量不合格,光洁度达不到要求或者其多次利用的模板表面有混凝土渣等杂物未清理于净,拆模时,未达到拆模时间或者暴力拆模,造成混凝土表面脱皮破坏;
        (2)混凝土浇筑前,模板没有浇水湿润或者湿润程度达不到要求,构件表面混凝土的水份被模板吸收,致使混凝土水分损失量较大出现麻面;
        (3)摸板拼缝不严,局部漏浆;
        (4)当模扳被涂刷隔离剂时,由于工人操作不当,涂刷不均匀或者是漏刷,造成模板跟混凝土直接接触,粘在模板表面造成麻面;
        (5)混凝土振捣不实,气泡未排出,停在模板表面形成麻点。
        3.2麻面的预防措施
        加强事前检查控制,对于模板表面的混凝土渣要求及时清理;浇筑混凝土前,要安排专人洒水湿润;模板缝隙应用水泥砂浆、双面胶等封堵严实;模板隔离剂应当及时检查,避免失效,原材料采购时,应当采购质保期较长的产品,涂刷时,注意操作要求,均匀涂刷,避免漏刷;混凝土浇筑时,应严格按照分层浇筑要求,振捣时注意可以采取平行振捣或者交叉振捣方式,但不得漏振,振捣到直至排除气泡为止。
        3.3麻面的治理措施
        对于已出现的麻面的混凝土成品,表面需要粉刷、二次装饰的,可以暂时不做处理,对于要求清水混凝土的成品,不做粉刷的构件,首先应在麻面部位先浇水充分湿润后,用原混凝土配合比水泥砂浆或采用一定比例调配好的石膏,将麻面抹平压光。
        总结
        以上便是钢筋混凝土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常见的各类混凝土结构质量通病,了解其现象特征,便能准确辨认,知道其成因,便能从原因上加以注意避免,知道其治理措施及方法,便能在发现问题后及时进行正确的处理。如果能在施工过程中做到以上这些,便能保证混凝土结构工程的实体质量。
        参考文献:
        [1]宋凤官.混凝土质量通病防治措施[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
        [2]孙强.混凝土工程常见质量问题的防治[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
        [3]焦晨鸣.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成因分析及防治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
        [4]徐晶.商品混凝土质量通病及其防治[J].中国建设信息化.2010
        [5]李贞场.混凝土外观质量通病及预防措施[J].交通运输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