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的问题与发展策略初探

发表时间:2020/8/19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0期   作者:陈霖
[导读] 摘要:博物馆信息化建设有利于加强对国有资产的信息控制,提高博物馆管理水平和效率,对藏品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和科学的管理。
        中国国家博物馆  北京  100006
        摘要:博物馆信息化建设有利于加强对国有资产的信息控制,提高博物馆管理水平和效率,对藏品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和科学的管理。博物馆信息化建设也是促进文化遗产的充分利用、实现经济效益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数字技术教育产品市场需求大量増加的情况下,大量可接触和不可接触的文化遗产正在转化为最有价值的产业资源。
        关键词:智慧博物馆;信息化资源;发展策略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内科学技术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社会文明进程和科学进步加快,信息技术在各个方面的应用得到普及,许多工作从传统管理模式向数字化应用甚至智慧化转变。博物馆也不例外,文物收藏管理的数字化和信息化以及通过网络和新媒体向观众展示已成为现代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标志。但是,在博物馆的智慧化建设中,仍然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尤其要重视文物管理。
        1博物馆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概述
        信息是事物在时间与空间结构中的状态和人们对其认识的结果。信息化是在组建和使用信息资源基础上,为满足公民、国家机关、社会组织的信息需求和实现权益而进行的信息技术和系统建设过程。《国家文物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加强文物术语与编码等基础标准的制修订,加强文物数字资源采集、加工、存储、传输、交换、服务等通用标准的制修订。全面推进文物保护、利用、管理、研究信息化整合共享工作,建设国家文物大数据库,建成国家文物主管部门综合行政管理平台,完善文物部门政务公共服务系统,实现文物信息互联互通与数据资源共享共建。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研发智慧博物馆技术支撑体系、知识组织和“五觉”虚拟体验技术,建设智慧博物馆云数据中心、公共服务支撑平台和业务管理支撑平台,形成智慧博物馆标准、安全和技术支撑体系。
        2博物馆信息资源的特征和重要性
        文博信息化建设有利于加强对国有资产的信息控制。文物是国家的资产,也是重要的文化信息资源。目前由于缺乏统一规范的信息控制方式,各级单位标准不一,使国有资产得不到有效的控制。根据文化和旅游部《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第三条规定:“博物馆对藏品负有科学管理、科学保护、整理研究、公开展出和提供使用(对社会主要是提供藏品资料、研究成果)的责任。保管工作必须做到:制度健全、账目清楚、鉴定确切、编目详明、保管妥善、查用方便。”这些要求有必要通过健全的管理制度,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积极推进博物馆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
        3我国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3.1我国博物馆管理的现状
        目前建立准确的、完备的藏品档案是博物馆藏品保管的基础。其中建立完备的藏品总账是保护藏品、杜绝藏品流失的关键环节。—般地说,文物入藏博物馆要经过法律程序和科学整理程序,这两个程序又是交叉的,其流程为征集、鉴定、编目、总账。征集(入馆凭证也称登记表,承载文物的原始信息)是法律程序的开始,是作为建立正式藏品账的法律依据。鉴定是对入藏文物进行科学整理程序的重要开端,也是科学编目的依据。编目是藏品成为馆藏文物的身份标签。藏品总账是馆藏文物正式的法律文本,视为财产账。西方国家称为藏品清单,意思是一样的。从程序上说,文物一进馆,博物馆就承担了保护它的法律责任,及至进入总登记账后,文物就成了正式的馆藏品,从而决定了它作为馆藏品的法律上的身份,要处置它就要按法定程序进行。
        3.2我国博物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综观我国博物馆正在进行和已经进行的数字化建设情况,重技术,重硬件建设,轻资源开发和数据库建设的现象极为普遍,主要表现在:
        理论建设方面,多停留于介绍信息技术在博物馆的具体运用以及美好前景的描绘上,而有关信息认知能力培养、信息资源建设、信息资源管理乃至数字资源标准化等信息内容建设方面的问题很少涉及;实际建设中则热衷于系统引进和网络建设,在资金和人力投入方面硬件建设和资源建设比例严重失调,结果不少馆信息系统资源匮乏,数据类型单一,规模小,实际作用不大,有的馆甚至出现系统花费几百万,利用价值却极其低下的难堪局面。
        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在系统建设之初没有准备好数字资源,没有建立起丰富数据贮存的数据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系统无法发挥作用。但是总体看来,还有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包括:
        缺乏整体目标,文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因此需要确定系统整体目标。
        缺乏统一布局,我国文博信息化建设还处于自然状态,人们着眼和研究的往往多是局部的或本系统的文博信息资源建设,缺乏宏观规划。
        思想观念有待改变,现有体制不适应信息资源建设需要。长期以来,文博管理重藏轻用,自给自足的封闭意识导致在文博信息资源建设上仍追求“小而全”和“大而全”,从而抑制了信息资源传播和共享机制的建立,文博信息系统建设的信息孤岛和重复建设现象非常严重。


        4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政策建议
        博物馆在对藏品资源进行数字化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方针、政策、规划、分析、评测等都应该包括在藏品信息生命周期的全过程里,从而在宏观上把握藏品信息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当建设具体信息资源系统时,要把藏品数据库的建设和上述各个环节都考虑在整个系统架构和系统设计中,从而进行有效的藏品信息资源开发。博物馆信息化建设应当本着以下原则有序推进,具体就是:文博信息资源的采集、组织、数字化、传播与利用,应当遵守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分步实施、合理布局、资源共享、合法利用,保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原则。要达到这些要求,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4.1制定相关政策法规
        博物馆数字化涵盖了文博工作的收藏、保管、研究、陈列、教育、市场等所有的工作内容,是一个不断发展、有始无终的系统工程。因此,有必要制定评估文博信息化建设的程序、办法,明确信息技术在文博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确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对发展文博信息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战略步骤、基本方针等作出规定,加强信息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标准化管理。同时要依法对信息资源加强统一管理,注意保护国家机密,保护知识产权,依法维护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
        例如,为了确保敦煌数字图像制作的顺利实施和确保中美双方的共同利益,在2000年至2002年间,经过国家文物局同意,敦煌研究院先后与美国梅隆基金会签署了四项协议,每一份协议都对拍摄内容所产生的知识产权做了详细而具体的说明。
        例如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管理,就国内外立法实践来看,由于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明确具体制定相关政策法规还不多见。2001年,国家文物局发布了《博物馆藏品信息指标体系规范(试行)》和《博物馆藏品二维影像技术规范(试行)》,但由于文物和藏品的多样性,该规范还是不完善。
        4.2标准化建设和共享机制至关重要
        博物馆信息化的首要特征就是跨越了时间、空间与部门的限制,文博管理和服务与社会公众之间真正实现了互动。为此必须具有全局观念、整体思维,制定硬件、软件和数据传输等的统一标准。
        条块观念在信息化建设当中是绝对行不通的。应尽快规范各地的信息化建设,各地、各部门都应按照规定的信息化数据库标准建设自己的文博数据库。如果没有统一的数据库标准,各单位在由不同的开发商建设文博信息化工程时,毫无疑问将存在不兼容等问题。建设统一的标准规范有助于各信息系统集成和文博单位开展工作。
        文化遗产信息资源的资源采集、加工处理、数据交换和系统管理,应当遵循标准化、规范化和兼容性原则,建立统一的资源共享机制。要加强文化遗产信息资源整合。如天津博物馆在利用《博物馆藏品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査询文物信息时,有査准率低、査全率不高的情况。究其原因,往往不是软件存在什么问题,而是信息著录不规范造成的。
        对信息资源要进行科学的收集、筛选、分类、及时更新和有效利用。兼容是指博物馆内各个不同信息资源应当做到互连互通、彼此交流,在内容和接口上具备标准的格式规范。然而,目前各个数据库之间的编码格式不同,数据库之间无法进行转换,同时也缺乏跨库检索技术,因此,文博信息资源无法发挥集成优势。如果不制定必要标准和法规,就无法实现文博信息的资源共享。
        4.3开放为主,开发文博信息产业资源
        “可用”与“共享"是使文物数据转化成为信息资源的必要条件。从基础数据建设到提供信息服务,其间必然要经历资源转化和整合过程。博物馆信息资源建设需要重视文博信息资源的开发、网上信息的更新维护,并加强专题文物数据库建设,提高信息资源的产业化程度,积极培育信息市场。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可以使文物资源的消耗降到最低程度,还会在更大范围内增加信息资源的社会效益。文博信息资源与文物实体本身既相关又区别,应当与文物保护相互分工,变保护为服务,对实体文物以保护为主,对实体对应的信息内容通过信息技术来扩大开放范围,进而开发信息资源的产品,通过市场提供文化信息产品。
        由于文博信息的可再生性和可转让性特征,因此可以通过信息咨询、信息素养教育和资源商品化营销推动其成为文化产业的组成部分。
        结束语
        当然,博物馆数字化虽然具有巨大的经济意义,但决不限于经济领域。如同人类的“生物基因图谱”一样,我们也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构建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图谱”。因此,我们需要从文化战略意义层面严肃对待文博信息化建设事业,要充分培育、利用信息资源的政策环境、标准环境、技术支撑体系等,经济属性和公共服务属性并重,技术导向和人文视野相辅相成,应用信息资源管理理论成果,不仅构建智慧博物馆的资源体系,更促进智慧化的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的进一步规划、整合与共享。
        参考文献:
        [1]胡海帆,汤燕,肖珑,姚伯岳.北京大学古籍数字图书馆拓片元数据标准的设计及其结构[J].图书馆杂志.2011(08)
        [2]冯承柏.浅谈数字博物馆.ppt文件2013年8月18日
        [3]朱学芳,马仁配.网络环境下的数字化博物馆[J].情报科学.2012年11月
        [4]王裕昌.博物馆藏品信息资源建设的思考[J].甘肃科技.2015年6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