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证号码:45010319860105XXXX
摘要:广播电视工程技术是保证民生的重要工程之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广播电视工程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做到与时俱进,首先要了解广播电视工程当前状况,分析广播电视工程的维拉发展趋势,并提出提升广播电视发展速度的方式的对策,以提升广播电视工程技术发展的速度。
关键词:广播电视;工程技术;发展趋势
广播电视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推动了人类信息接收和传播媒介进化的同时,也逐渐向着数字化的新方向发展。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和信息化社会雏形的初步建立,传统的广播电视工程也受到了影响,开始向着新的方向进步。
1 广播电视工程的现状
随着社会步入互联网时代,广播电视工程领域遭受了重大的打击。互联网技术作为一种快速且方便的传媒媒体,对传统的广播电视节目造成了巨大的威胁。虽然广播电视节目的形式众多且表现形式丰富,但是其传播方式有局限性,与网络传媒的便捷性不同。然而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轨道同步卫星能够以极高的保真度实时转播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卫星电视信号,因此广播电视工程也有其独特的优势。只有在加强自身的短板,并强化自身的优点,才能使广播电视工程技术能够顺利发展[1]。
2 广播电视工程的发展趋势
2.1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
在广播电视发展的过程中,将广播信号化为数字信号的方式使人们能够更加快速地接受到信号,使广播电视技术能够跟上当前人们的快节奏生活。传统广播传输通道的传播容易受到各种原因的影响,而在将信号数字化后,利用机顶盒能够快速将数字信号转化为高清画面,解决了传统的广播电视频段有线传输过程中出现的信号损失问题,并使超高清电视节目的播放成为可能。
2.2广播电视网络化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传播的速度和优势逐渐显示出来。广播电视节目同样可以借助网络化的浪潮来提升自身的信息传播速度。运用网络化技术作为辅助,运用网络转播、官网架构等方式来提升广播电视节目与互联网技术之间的联系。实现无延迟的电视数字信号互联网直播或转播,是广播电视工程现代化的重要发展目标之一。
2.3自动化信息传输技术
随着广播电视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数字信号传输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广播电视自动化技术成为了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广播信息的传递会受到天气的影响,而当前的数字信号电视则受到了数字信号传输方式的影响而只能使用机顶盒作为信号接收源。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为了保证信息传输的自动化,需要将传输设备的可携带化与无线化提上议程,运用多功能转播卫星的全自动技术,能够有效提升广播电视工程的传播范围。
2.4卫星直播技术
卫星直播和转播技术是一种直接利用卫星的信号来进行视频直播和转播的一种先进技术。利用近地轨道同步卫星的信号来直接获得影像。这种直播技术能够做到几乎无延迟地将信号转播到地球上任何一个地点。卫星直播技术使得电视信号的传播范围扩大到了世界级别,但是这种直播方式对于设备的要求很高,而且当前的卫星资源分配上也十分困难,因此,如何降低卫星转播设备的要求,并提升其转播质量,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3 提升广播电视发展速度的对策
3.1 提升信息传输和辨识能力
信息传输是广播电视工程的基础工作。首先做好信号的发射和传输工作,保证信号能够稳定传输。在数字信号辨识方面,强化数字信号的抗干扰技术,并提升信号接收设备的解码能力,在保证广播电视信号质量的同时稳定提升其信息的转速度,使人们能接收到解像度更高,帧数更稳定的广播电视节目[2]。
3.2 完善基础设施和建设
提升广播电视基础设施的建设,优化广播电视工程的基础设施,能够直接从硬件方面改善广播电视设备输出信号的质量特别是数字信号传输的设备,诸如地下光缆等设备需要利用保护措施,做好防腐和保护层的设置。并在研发方面投入資金,以支持广播电视工程新技术的开发,并通过各种官媒渠道强化广播电视的宣传工作。
3.3 提升技术人员的专业素养
广播电视工程由于自身同样属于一种科学工程。因此在当前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年代,若是不完善广播电视工程的技术升级过程,则会使该技术被后来的新技术迅速淘汰,因此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来增强广播电视工程的人才储备,定期对员工进行知识技能培训和定期考核,以保证人才的基础质量,提升员工的专业素养。
3.4 强化卫星抗干扰技术
卫星设备传输的覆盖面积虽然很广,但是由于其距离地面过远,信号传输距离过长,因此信号会有衰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强化卫星抗干扰技术,运用卫星——地球转接站来强化卫星信号接受能力,并运用抗干扰技术阻隔影响卫星信号的干扰信号,以解决卫星信号干扰的原因。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官博电视工程技术的发展前景十分光明,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先进的广播电视工程不仅仅能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娱乐水平,还能与人们的生活衔接,利用先进的定制化技术来满足人们进一步的需求。只有不断改进和完善广播电视工程技术,并大力培养新时代的优秀技术人才,才能促进我国广播电视行业向着更加优秀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任志敏.广播电视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对策[J].科技传播,2018,10(22):100-101.
[2]熊籽安.广播电视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对策[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8(1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