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废处置技术与回收再利用

发表时间:2020/8/19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0期   作者:杨亚录
[导读] 摘要:固废的处理和利用一直都是世界各国需要解决的问题,做好固废的回收再利用不仅可以做到节约资源,而且减轻对于环境的污染,传统的固废处理技术(填埋、堆肥等),也越来越不符合我国国情。当前所提倡的分拣资源再生,垃圾焚烧发电等技术也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中铁上海工程局集团市政环保有公司  上海
        摘要:固废的处理和利用一直都是世界各国需要解决的问题,做好固废的回收再利用不仅可以做到节约资源,而且减轻对于环境的污染,传统的固废处理技术(填埋、堆肥等),也越来越不符合我国国情。当前所提倡的分拣资源再生,垃圾焚烧发电等技术也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固废处置技术;回收再利用;控制措施
        1导言
        新时期,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越发突出,对大众生活、人类自身安全等带来了严重威胁。固废中的恶臭污染物较多,会严重刺激人类感官,挥发组分极为复杂,可能会对大众身体产生较大伤害。国内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固废处理逐渐引起了大众关注,为此,必须及时建立相关处理体系,因地制宜地进行固废处理,加强先进固废综合处理技术与回收再利用,以期快速实现固废处理的目的,提高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2固体废物概述
        固体废物即生产、生活及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失去原有利用价值或者是被抛弃的但仍具有利用价值的固体、半固体废弃物。这些废弃物只是相对于原来使用者而言,其中的很多经过处理后,是可以供其他的行业使用的,所以固废的回收再利用是对资源的充分利用,也是减少废物的处置数量,更加的有利于社会的良性发展。
        2.1固体废物的分类。根据固体废弃的化学性质可分为有机和无机废物,根据其形态可分为固体废物和半固体废物,按照污染性又可分为一般废物和危险废物,按照固体废物的来源又可分为工业废物、矿业废物、城市生活垃圾,农业废物等。工业废物是指工业生产中的废渣、碎屑、污泥、废石等;矿业废物即矿物开采以及选矿中产生的废弃物;城市生活垃圾即居民生活消费、市政建设维护、商业活动等过程中产生的废弃;农业废物指的是枯枝落叶,农作物秸秆,废弃的农用膜,动物粪便等。
        2.2固体废物的危害。固体废弃物带来的直接危害就是侵占大量的土地,影响景观美化,给环境带来直接的污染,还会对水、大气、土壤等造成间接的污染,固体废弃物的堆积,经雨淋后大量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地表水,对地表水造成直接的污染,有的还会渗透到地下水,给我们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同时带有病菌、寄生虫等物质的受污染水也会给土壤造成危害。
        3固体废弃物处置现状
        当前我国固体废弃物的总量大,增长速度快,但是处理和回收利用的水平比较低,导致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主要是因为我国的人口基数大,居民的环保意识缺乏,对固体废弃物的分类回收的缺失,很多可回收的废纸、废塑料等被丢弃,使固体废弃物产量的增大,又导致严重的资源浪费。因此,下面我们主要从工业、医疗和农村等几方面的固废处理现状进行了分析,如下:
        3.1工业固废处理现状。第一,相对于危险废物管理的法律法规,一般工业固废管理的法律法规总体不完善,并且没有相关的实施细则和法律解释,操作性不强,与实际管理要求匹配度不高,以至日常监管过程中常见违法行为很难得到有效控制。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共发布“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环境污染控制标准”108项,其中与工业固体废物直接相关的仅有2条,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等诸多领域的污染控制标准急需进一步完善。第二,尽管近年来我国固废资源化利用技术水平有了一定提升,但总体研发水平依然有待提高,很多企业采用综合利用技术设备老旧落后,焚烧和填埋的处置方式占据了一般工业固废处置的相当一部分比例,资源化利用率相对较低。虽然国家出台了相应的鼓励和引导性政策,但大多数企业依然缺乏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的压力和动力,对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的强制性要求和针对性奖惩措施急需出台。
        3.2医疗废物处理现状。从国内2017年医疗废物处理状况分析,以浙江、广东、江苏的医疗废物总量为最高。随后是各大一线城市,包括北京、上海、杭州等。其中大中型城市的医疗废物总量为77.9万吨,处置率高达99.74%,从这一数据可以发现,当下大部分医疗废物均得到了较为合理的处置。
        3.3农村固废处理现状。现在我国绝大多数的农村地区并没有专门进行垃圾收集、垃圾运输、垃圾填埋以及垃圾处理的系统,除了一些可以变卖回收的固体废弃物,比如废纸、易拉罐、橡胶制品等,其他固废的处理方式往往是随意倾倒、填埋以及临时堆放焚烧等,这种简单的处理方式很容易出现二次的污染,特别是边远地区利用自然塌陷以及自然沟壑进行固废处理,会给周围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垃圾堆放地方比较多,很容易侵占公路、阻塞河道,并且垃圾的长期堆放,不但会散发恶臭、滋生细菌、传染疾病,垃圾中的农药和重金属还会污染水体和土壤,给农产品生产以及农村饮水安全造成严重影响。此外,随意的堆放焚烧秸秆或者固废不但需要大量土地,还会污染大气环境,若是严重还会导致火灾出现,给人们造成严重损失。
        4固废处置技术与回收再利用控制措施分析
        4.1固废的处理方法
        4.1.1高温热水解预处理技术分析。高温热解水处理是固废污泥常见处理方案。当下国内污泥处理中多数仍采用传统方法,污水处理中,固体含量过高的情况下无法采用该类方法,一般泥固含量低于5%时,可以采用传统方法,当泥固含量大于20%时,便无法采用传统技术。这种状况下便需要采用高温热水解预处理技术,该技术工作原理是合理应用高温热水解技术。由于高温下污泥即使泥固含量高,但是粘度会明显下降,因此污泥的可再生化能力提高,可提高污泥产气量,从而实现了固废综合利用效果的提高。
        4.1.2协同厌氧消化技术。固废综合处理中,必须积极利用现有技术进行改造,加强新技术的融入和创新。如厨余垃圾处理、污泥处理技术中,便可借助优势互补法进行处理,原因在于污泥中重金属比例较高、厨房垃圾中盐含量高,重金属和盐可发生反应,利于协同消化处理。换言之,餐厨垃圾可帮助污泥进行重金属的降解化处理,同时餐厨垃圾中的营养成分还可作为农作物的养料,实现资源的再利用。
        4.1.3土地利用处理技术。城市园林绿化作业中,一般在绿化处理后,会有大量的生物碳土物质当做陪住土投入使用。近年来,这种操作模式的应用日益广泛,提高了生物碳土的利用效果。而剩下的生物碳土还会经由其他方法完成消纳处理。如生物碳土利用中,可借助其进行移动森林处理,完成种植操作。
        4.2固体废物的资源化利用
        我国对于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处理近些年来已经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是仍然有不足的地方,与日本、欧美等国家相比,在固体废弃物资源化提取的关键技术还是落后的。我国的固体废物资源化处理通常有以下方式:物质回收。即固体废弃物中的可回收物。如纸张、玻璃、金属等;转化利用。即通过一定的技术,将固体废弃物或其中的某些成分转化为新的可利用的物质。例如有机物的堆肥、发酵,塑料、橡胶的裂解制取燃油等,特别是在农业废弃物中有很多资源的纤维性或者是蛋白质含量较高,其前景非常广阔。比如利用稻壳可以进行碳化硅陶瓷、白炭黑以及氮化硅陶瓷的生产,稻壳和秸秆在碳化后可以运用到钢铁冶金行业金属液面保温中去;将麦草水解或者运用溶剂进行萃取反应后可以进行糠醛的制取;玉米渣以及甘蔗渣可以进行膳食纤维的制取;棉籽皮、秸秆以及树枝叶可以进行食用菌的培养。吃我,利用微生物发酵还田、直接还田以及过腹还田的方式可以提高土壤本身的肥力给植物更好的生长奠定良好的基础,能够减少化肥的用量,降低成本,实现农业生态化;能源转化。通过化学技术或是生物技术来释放固体废弃物中的蕴含的能量,例如垃圾焚烧发电,垃圾填埋场的填埋气体收集利用。
        4.3增加政府扶持力度,增加要素投入
        固废资源化利用的投资大,回报期长,导致有关部门处理固废的积极性不够,这就需要政府出台更加适合本阶段发展的激励优惠政策。虽然我国已经在扶持固废资源化方面有了些优惠政策引导,但是力度不够,接下来,我国需进一步提高固废资源化处理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加大科技研发政策支撑,在产学研方面,政法相关部门要加强技术研发单位在化工固废资源化利用成果转让效率,缩短成果转化周期。除此之外,加大产业多元化投资,出台相关贷款优惠支持固废的绿色处理通道,引导社会各类资金进入固废处理行业,合力推进产业资源的循环利用。
        5结束语
        总之,科学的解决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回收再利用问题,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发展战略目标的组成部分。虽然我国对于固体废弃物的处置与回收再利用与日、美等发达国家还有差距,但是法律法规在不断完善,相关技术设备也在不断更新,居民的环保意识也越来越强,相信不远的将来能够真正实现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性、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磊.我国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的现状及进展[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7(02):16-17.
        [2]刘成东.我国固废处置技术现状与发展[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7(04):9-10.
        [3]刘建勋.我国固废处理行业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资源再生,2019(05):34-36.
        [4]徐振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固废综合利用与处置规划新思路[J].建设科技,2015(18):61-6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