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EPC总承包模式在项目管理中的实际应用

发表时间:2020/8/19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0期   作者:杨利月
[导读] 摘要:在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引导下,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越来越广泛的采取了EPC总承包模式,这种模式就是将工程承包出去,和承包方签订合同,对项目的工期、质量、造假等进行约定,然后承包方按照合同的条件开展项目设计、采购、施工等工作,在保证达到合同要求的情况下还要对参与人员的安全问题等负责任。
        浙江新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在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引导下,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越来越广泛的采取了EPC总承包模式,这种模式就是将工程承包出去,和承包方签订合同,对项目的工期、质量、造假等进行约定,然后承包方按照合同的条件开展项目设计、采购、施工等工作,在保证达到合同要求的情况下还要对参与人员的安全问题等负责任。EPC总承包模式给合同双方均带来了较大的便利和显著的收益,而且责任划分明确,工作容易把控,对资源的配置更为合理,对工艺起到了优化的作用,然而也面临着部分问题影响了其效用。本文分析了EPC总承包模式的优势、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及策略,希望为提高EPC模式的应用效果提供参考。
        关键词:EPC总承包;项目管理;实际应用
        引言
        EPC总承包模式将总承办商的资源整合水平以及项目管理能力充分的发挥出来,对明确项目管理方向由重要意义。时代的发展对工程建设不断的提出更高的要求,这需要依靠行业分工的细化和完善来实现,从而能提升技术水平、工作质量和效率,节约成本。由此可见,专业化的分工有利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升。随着现代项目的复杂性增加,在项目管理方面需要采取更多合作、分工的方式来进行,EPC总承包模式发挥了集成管理的优势,吸纳了很多小型的但是却有着优秀技术和丰富经验的专业程度较高的优质承包商,让他们有机会参与到大型工程建设中。
        一、EPC总承包模式的优势
        (一)发挥主导作用
        EPC总承包模式有利于其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可以不断的优化项目方案的内容,在设计环节、采购环节以及施工环节中提升彼此衔接的合理性和顺畅性,控制好工程进度,保证工程质量,有效监管投资形式[1]。同时,EPC模式的专业化管理可以弥补业主管理知识的缺乏以及管理经验的不足。
        (二)提升效益
        EPC模式可以对工程安全、质量以及进度和投资情况进行综合性的控制,业主不需要参与繁琐的细节工作,只要对这些方面实施宏观调控就可以,使审批更快速,效率更高。同时,EPC模式可以充分利用总承包资源,以提升效益为目的对项目管理进行创新、创造。
        (三)明确主体责任
        EPC模式可以明确主体责任,其总承包人负责的是工程的设计、采购、施工等整体过程和工程质量,以及其他分包人的履约情况,是项目管理的第一责任人,避免了传统项目管理中参建方相互推诿的情况,在出现问题时可以提高解决效率。
        (四)优化资源配
        传统管理模式下业主方参与程度高,但是其不具有专业性,往往引发很多没有价值的纠纷,意见难以统一,工作难以顺利实施。EPC模式中将业主方从管理中解脱,节约了人力、物力等资源,而且不需要将时间和经历耗费在没有意义的争议和纠纷中,各个环节衔接更加顺畅和紧密,资源配置得到优化。
        二、EPC总承包模式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
        (一)缺失规范管理制度
        政府对于各个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和采购等内容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参考,还有相应的行政管理办法和市场管理办法等制度来约束。但是EPC总承包模式下的行政管理工作却缺少相关的制度来管理,比如前期的工作、招标相关工作以及标后的管理工作等,都没有相关的操作标准作为依据,这对EPC模式的规范化运行有不良影响。
        (二)不利于项目品质的控制
        EPC总承包方为了获得最大的利润,在设计过程中,对施工的要求、材料的选择以及设备的制定等方面必然要考虑市场的利润情况,并且倾向于获得利润高的方案。

但是,项目的投资规模是固定的、投资金额是有限度的,要想提高利润,必然减少项目管理的成本,而涉及成本的内容包括材料、技术、设备、人员等,如果承包方以低品质的材料替换优质材料,或者采取落后的施工技术等,就会严重影响工程品质,而建设单位对承包方缺乏监管、参与度低以及监理部门的不作为等,使这些行为无法及时被发现和调整,无法充分保障项目的安全性和品质。
        (三)冲击地方建筑企业
        EPC模式对承包方的资质要求较高,能满足条件的多为大型建筑企业,中、小企业的竞争力不足,机会少,这样就容易导致寡头垄断的现象,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2]。同时,EPC模式往往是一次性发包,部分地方政府、企业等泛滥的应用EPC模式,会对当地的很多中小企业、涉及单位及中介机构等造成冲击,对整体市场环境的优化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三、EPC总承包模式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化对策
        (一)设计方面的管理
        EPC总承包模式涉及的项目管理内容主要是设计阶段、采购阶段以及施工阶段,并且这几个阶段的各项工作联系紧密,相互影响,因此要想合理的把握整体过程,就需要对各个环节加强管理,根据每个阶段的功能、目的及特点制定要求,细化工作内容[3]。设计阶段直接影响着后续建设和项目质量,而且还关系着参与的各方利益,因此设计阶段的管理非常重要。为了保证设计的科学性,越来越多的专业设计院参与到这个模式中。然而,传统管理模式下的设计院在设计时重点考虑的是自身利益,比如产品的安全性等,在保证业主利益的基础上,设计院会倾向于提高自身利益,比如提高安全系数,但是,这种情况很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和成本增加,而这些是设计院不需要考虑的问题。此外,设计院并不参与实际施工,因此设计方案和施工易脱节,衔接不畅,容易延误进度。对此,EPC总承包单位可以和业主签订总价合同,并对工期进行规定,设计院在设计时就会在成本方面受到合同的约束,为了优化设计方案,设计院需要选择性价比高的产品,同时简化流程,降低难度。同时,为了达到合同要求的工程进度,设计院需要认真的考察施工现场,根据实际需要调整设计方案。由此可见,EPC模式比传统模式在优化设计方案方面更有优势,但是对设计单位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设计单位在满足业主要求的情况下综合考虑、全面把握、保证安全和工期、节约成本。
        (二)采购管理方面
        采购管理是工程建设的物质基础,也是项目管理的重要部分。传统管理模式下采购管理多重视材料的价格,为减少成本,采购方面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等现象,无法对采购进行全面的、合理的控制。因此,在EPC模式下的采购管理中,需要重点考虑材料的统计、客户的要求、早期订购设备、编制要求等几点内容,其一要加强组织机构的管理,各方间要充分沟通和协作,不能故意隐瞒相关信息,减少集中管理的难度。其二要合理的制定采购程序、采购计划和采购制度等,让采购工作有序开展。其三要加强对采购工作的监管,合理控制成本、材料质量、数量等。
        (三)施工管理方面
        施工管理的质量是决定EPC模式运用效果的关键因素,好的管理水平可以减少项目建设风险、节约成本、保证进度,而低水平的管理不仅无法保证工程安全,还会造成利润降低甚至亏损,或者引发工程事故。施工环节复杂,涉及的人员众多,因此管理难度也大,管理内容琐碎,需要各方面都有制度课遵循和约束。施工管理主要涉及质量、进度、安全三个方面,对于总承包单位来说,需要从这几个方面对分包单位进行严格要求和约束,但是又要为其提供必要的帮助,协同完成项目建设目标。比如,安全管理方面需要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使其全面了解各项规章制度和安全防护措施,工作前进行体检,在身体健康的情况下才能开展工作,同时要倡导文明施工的理念。
        四、结束语
        项目管理的过程和内容都十分复杂,EPC总承包模式下的项目管理工作虽然有传统管理无法比拟的优势,但是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不利于这种模式管理效果的提升和长久运行。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EPC模式还面临着不小的挑战。总承办方需要从设计、采购及施工这主要的三个方面加强管理,充分发挥EPC模式的优势,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和细化管理内容,提升项目管理水平,推动这一模式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晓凡. EPC总承包模式的建设项目管理分析[J]. 房地产导刊,2019,000(012):144.
        [2]王祥胜. EPC模式在项目管理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J]. 中国房地产业,2019(27).
        [3]常俊. 浅析 EPC 总承包模式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运用[J]. 信息周刊,2018(8):103-10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