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地基处理 崔敏

发表时间:2020/8/19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2期   作者:崔敏
[导读] 摘要:作为建筑工程中重要组成部分,地基会对项目质量以及安全构成不小的影响。因而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广大企业必须做好建筑工程地基处理。
        身份证号:13012119901121xxxx
        摘要:作为建筑工程中重要组成部分,地基会对项目质量以及安全构成不小的影响。因而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广大企业必须做好建筑工程地基处理。
        关键词:建筑工程;地基;处理;措施
        1 建筑工程中地基处理意义
        于大部分建筑工程地基的建设初阶段,几乎不可能找到一个与理想位点、环境完全一致的建设地点,其可能在不同方面具有很多的缺陷。所以,需要通过一系列专业技术对地基进行科学合理的处理,使其能够达到地基建设时对于土质变形性和渗透性的要求,进而对天然存在的缺陷进行完善,进而确保地基建设时其建设对象的土壤承载能力还有其他各个参数均可达到建筑工程的计划目标。
        2 地基处理的特点
        2.1 困难性
        在上述中提到过地基施工过程的正式环境几乎不可能是理想状态下的平地,则按计划开展施工时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除此之外,于处理的过程中,其主要的建设位置是处于建筑以下,所以一定概率上对建筑稳定性产生较大程度的干扰。这就要求有关的技术人员对地基处理技术进行牢固的掌握,进行熟练运用,同时,有关工作部门一定要对地基施工技术进行合理的管理与创新,从而尽可能地克服其处理过程中的困难性,为后续的建筑建设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对整体工程的质量提供保障。
        2.2 潜伏性
        建筑工程的每一步建设都是环环相扣的,彼此影响,每个阶段的施工均具自身的作用与价值。该特性同样决定了建设过程中问题缺陷的“潜伏性”,可能一个失误,会导致后续工程功亏一篑。所以在进行地基建设过程中,一定要选取合适的施工技术,对其进行细节化的流程设计,严格校准每一个环节,保证每一步建设均能准确无误,进而优化建筑的建设效率与质量。
        2.3 复杂性
        当建筑工程的建设地不同时,整个工程的设计均需要进行调整,这是因为地势多变、地形多态等自然特征影响的。尤其是进行地基建设时,其与地形环境的接触程度最深,则对地基施工技术的设计具有很明显的复杂性,特别是要充分考虑地质环境情况、自然灾害发生概率等,均是影响后续整体建筑建设的重要因素。于对地基进行处理建设时,根据复杂环境合理选用地基施工技术是特别重要的任务。
        3 建筑工程中地基施工的建设难点分析
        3.1 地基易变形沉降
        于地基建设过程里经常遇到的技术难点之一即变形沉降,地基本身是存在一定程度的承载作用,然而若是外部给予的外力大于了该地基的压力承受范围,则在很大概率上会出现局部变形甚至是沉降,则可能使地表发生开裂等问题,进而占用地基内部的建设空间,从而影响最初设计的地基线,对房屋建设的整体质量和安全性造成极大的消极影响。
        3.2 地基硬度过低
        从建筑工程稳定性的影响因素来看,地基的硬度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有一些区域的土质为软土性质,地基在该类土质上进行建设,会因为地基下部的土质硬度不足、质地疏松同时含水量较多,则很难实现建筑工程对地基硬度达标的建设目标,若是没有一个合适的地基施工技术对其进行弥补。则会无法对建筑建设过程与后期适应过程的稳定性、安全性进行保障。
        4 建筑工程地基处理方法分析
        4.1 排水固结法
        针对上述中地基沉降变形的缺陷,目前已有了对应的处理技术,即利用排水固结法展开地基建设。特别在建设地属于软土地基环境,该种地基建设方法能够展现出十分优越的地基处理效果。

其首先对地基建设范围内的土层进行一定的排水操作,进而可以使软土中的水分减少,之后会在一定范围内感受到地基发生了沉降,此时沉降处于正常现象,能够使地基承载作用发生强化效果,在沉降发生到一定程度后,就开始进行地基建设从而可以充分避免后期施工过程中出现沉降。对其方法作用不同展开两类介绍:
        (1)电渗排水法。该种方法主要借助了直流电金属电机的作用,将其插入地基内的土层内,通过电力引动,使地基土层内部的一部分水分可以从阳极慢慢向阴极过度移动,最终由阴极处排出多余的水分。(2)砂石挤压法。该种方法是运用砂石的添加改变土质的组成,进而增加软土地基的硬度,同时通过其孔洞缝隙的特性,能够有效实现地基土层的排水,砂石在挤压过程能够形成一定的压力,进一步保证了排水作用的有效发挥。随着排水土层的加深,可通过增加密度增加维持排水作用。
        4.2 置换土质法
        该种方法是从对地基土质强度进行改善的方向考虑,即将地基建设处强度不够的土质通过一定的处理手段,增强其硬度,进而使地基稳定性与牢固性得到提升,进而实现建筑工程对地基的优质承载作用要求。一般状况中,对地基处强度不合格的土质进行替换时应该使用那些具有高度抗腐蚀性与稳定性的合格土质材料,进而有效优化地基土质。这类方法的主要操作为:首先把需要进行替换的软土层进行去除,接着选用合适的替换材料对空缺部分进行填充填,进行合理的融合,使其符合地基建设的设计要求。该种技术一方面能够有效减弱建筑工程中的危险事故发生概率;另一方面可以令得到改善的地基层的固结加快,能对建设与后期使用过程中地基出现变形的情况进行规避,延长建筑使用寿命。
        4.3 振冲法
        通常情况下看,对上层建筑完成的地基开展再次加固时,其主要运用技术振冲法,根据开展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振冲桩法和振冲密实法。其开展的条件也不相同,需要根据实际地基施工环境进行抉择:如果地基处的土质黏粒量<10%,那么久需要运用振冲密实法,该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弱化地基发生液化的可能性,同时能够对地基空隙量进行降低,进而实现土层密度上升。但是如果黏粒量>30%,则代表着此处地基的水分含量较低,此时则需要运用振冲桩法。该种方法是借助碎石填充来升高地基土质的强度,之后加入钢筋混凝土,进一步提升地基的稳固性。
        4.4 强夯法
        地基建设时因为水分的存在,导致某些地质土壤的疏松度比较高,严重影响了地基土质的耦合效率与程度。对于此,可以采用强夯法对地基进行技术性改善。其方式主要是对地基施加压力展开夯实,进而令多余的水分进行外排。一般来说,建设部门会选择通过机械重锤类设备,借助机械对地基的锤击作用对其施加压力,最终实现水分的降低,增强地基土质强度。此外,当地基出现变形沉降时,该技术同样可以起到非常可观的改善效果。
        4.5 DDC技术
        DDC灰土挤密法技术,作为新兴的地基技术,其运用对象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一般为湿陷性黄土质的地基施工中。在技术的主要任务是要对地基构造进行缩减,减弱土质的形变概率,降低地基土质的湿陷性,进而使湿陷性黄土的性质进行优化改善,进而使地基的承载作用提升,弥补地质的缺陷。这个技术一般是与强夯法进行结合作用,首先把灰土灌注入孔洞内部,之后进行分层操作,然后运用强夯法中的重机械捶打作用,使地基土质得到强化,最终得到混合性复合地基。但是该技术具有十分明显的选择性,对其他地基的处理效果不明显。
        参考文献
        [1]杨标. 强夯法在建筑工程地基处理中的应用[J].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9,(6):1665.
        [2]胡敏歆. 强夯法在建筑工程地基处理中的应用[J]. 河南科技,2018,(26):99-100.
        [3]张相亮. 探讨建筑基础工程中对地基加固的处理技术[J].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30):278.
        [4]卢银钰. 建筑基础工程中对地基加固处理技术的探讨[J]. 科技风,2012,(12):186.
        [5]孔祥洪,雷在礼. 建筑基础工程中对地基加固处理技术的探讨[J]. 商品与质量,2016,(2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