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对健康教育在青光眼患者护理工作中的应用及对满意度进行分析。方法 本次研究回顾了2019年3月至2020年4月期间在本院进行了青光眼治疗的90例患者治疗期间资料,将所有的患者随机性分成了对照组(n=45)和观察组(n=45)。对照组中患者使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健康教育方式,在患者护理完成后对比两组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 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观察组患者,数据对比存在意义(P<0.05)。结论 对青光眼患者进行护理时,在常规护理上增加健康教育措施能明显提升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推广。
关键字:健康教育 青光眼 患者 护理 应用 满意度
前言
青光眼疾病是眼科当中常见的一种疾病,患者早期的表现主要为视力水平降低以及眼睛干涩,随着患者疾病情况的加重,非常容易出现失明的情况,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1]。以往的研究发现,在护理期间对患者采取健康教育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本文正是基于此,选择了2019年3月至2020年4月期间在本院进行了青光眼治疗的90例患者为对象,对健康教育在青光眼患者护理工作中的应用及对满意度进行分析,具体的研究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回顾了2019年3月至2020年4月期间在本院进行了青光眼治疗的90例患者治疗期间资料,将所有的患者随机性分成了对照组(n=45)和观察组(n=45)。对照组患者当中男患者有27例,女患者有18例,患者年龄区间范围在32岁至68岁间,年龄平均值为(52.81±2.83)岁。观察组患者当中男患者有29例,女患者有16例,患者年龄区间范围在32岁至65岁间,年龄平均值为(53.19±2.55)岁。患者资料经过分析后没有意义(P>0.05),能够对比分析。
1.2方法 对照组使用包括用药指导、注意事项讲解等等在内的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再使用健康教育方式,护理内容为:1、创建健康教育团队:医院内部的健康教育团队由一名科主任,一名责任护士,一名主管医师以及十名医护人员。团队人员在护理前需要采取医院内制定的问卷对患者疾病知识了解情况进行调查,为患者制定出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计划。可采取情景模拟法、演示以及现场讨论等等方式进行健康教育。2、健康教育:将健康教育价值以及意义告知患者,提升患者学习兴趣,将疾病病因、发病机制等知识介绍给患者[2]。3、用药指导:及时告知患者用量、种类以及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提升患者用药依从度[3]。
1.3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采取医院自制的护理满意调查表对患者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估,主要有满意、较为满意以及不满意,总满意度为满意度和一般满意度只和。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分析数据使用统计学软件为SPSS 19.0 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使用的表达方式为%,检验方式为x2检验,P<0.05组别数据对比有意义。
2结果
2.1两个组别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观察组患者,数据对比存在意义(P<0.05),具体如表1。
.png)
3讨论
众所周知,青光眼是目前临床之中常见的一种眼部疾病,主要指的是由于眼压升高使得患者视野缺损或者视盘凹陷,进而导致患者失明的严重眼病。然而在实际的生活中,很多的青光眼患者在眼压急剧升高时并未加以重视,使得自身视功能受到严重损害,如果没有及时采取措施将会导致患者失明[4]。在青光眼患者治疗期间对其进行健康教育能够显著提升患者对于疾病知识的了解度以及治疗依从性,推动患者身体的康复。对青光眼手术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能够改善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关系,提升医护人员护理服务的流畅度。同时还能够缓解患者抑郁以及焦虑的不良情绪,让患者能够以更加平和的态度和医护人员交流,提高护理工作整体效果[5]。在次研究当中,回顾了90例患者治疗期间资料,将所有的患者随机性分成了对照组(n=45)和观察组(n=45)。在患者护理完成后对比两组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后发现,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观察组患者,数据对比存在意义(P<0.05)。
用而言之,在青光眼患者进行护理时,在常规护理上增加健康教育措施能明显提升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姚堃.健康教育在眼科护理中的实践与体会[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37):66+68.
[2]卢兰芳,韦春婵,韦利菊.青光眼手术患者焦虑、抑郁的护理现状及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8,15(22):16-18.
[3]解辽琦,张卉,吕荣慧,张玲玲,吕菊迎.综合护理干预对青光眼患者遵医行为、自我管理行为和疗效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8,15(02):156-159.
[4]徐春苗,王冰梅,胡少慧,周翔,叶函.个性化健康教育及护理对青光眼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7,55(05):135-138.
[5]黎佳.延续护理模式对青光眼患者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3(17):2434-2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