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对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护理中舒适护理模式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本研究选取了2018年12月至2020年3月期间在本院采取了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治疗的78例患者作为对象,采取双盲法的分组措施将患者分成了对照组(n=39)和观察组(n=39)。对照组使用的护理方式为常规手段,观察组患者是舒适护理措施,对比两组患者的康复时间。结果 对照组患者咽喉肿痛消失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发热消失时间以及扁桃体肿大消失时间长于观察组,组别数据对比存在意义(P<0.05)。结论 在护理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疾病患者时,使用舒适护理干预模式可有效推动患者症状的康复,值得推广。
关键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护理 舒适护理模式 临床 效果
前言
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是当前临床中常见的一种儿科疾病,在患者治疗期间必须要对患者进行及时的干预措施,给予患者高效的有效治疗以及护理工作,大大降低患者的致残率以及死亡率[1]。本文正是基于此,选择了78例患者为对象,对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护理中舒适护理模式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具体的研究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了78例患者作为对象,采取双盲法的分组措施将患者分成了对照组(n=39)和观察组(n=39)。对照组之中男患者有25例,女患者有14例,患者的年龄区间在2岁至8岁范围内,年龄平均值为(3.68±2.41)岁。观察组之中男患者有22例,女患者有17例,患者的年龄区间在2岁至9岁范围内,年龄平均值为(4.35±2.28)岁。患者资料经过统计学软件分析后没有意义,可以对比。
1.2方法 对照组中患者使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使用舒适护理模式,护理内容为:1、疾病健康教育:医护人员需要将健康手册下发至患者家属当中,采取口头讲解的放过是告知患者疾病相关情况,告知患者家属疾病治疗期间的注意事项、治疗方式以及疾病表现等等。2、心理干预:患者在患病之后将会出现发热以及咳嗽等等症状,使得患者出现焦虑以及躁动等等不良情绪。因此,医护人员必须要多和患者进行沟通,对患者进行安抚,此外还可以采取动画片播放的方式对患者注意力进行转移,提升患者的治疗配合度[2]。3、环境护理:为患者创建舒适的住院环境,确保患者病房内整洁度,定期开窗进行通风。4、生活护理:医护人员需要依据患者实际情况为患者进行适当的饮食安排,让患者进行清淡的食物,多喝热水。5、呼吸道护理:及时清理患者的口腔以及鼻腔内部的分泌物,如果患者存在显著的痰鸣音,可对患者采取雾化治疗或者时拍背,帮助患者排痰[3]。6、高热护理:患者在护理期间出现体温升高且超出正常范围的情况,可以适当采取物理措施进行降温,如果高烧依旧未退可适当对患者进行冷盐水灌肠治疗方式。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咽喉肿痛消失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发热消失时间以及扁桃体肿大消失时间。
1.4统计学处理 本项研究的当中数据处理使用软件为SPSS 19.0 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取表达方式为x±s,检验方法为t检验,P<0.05代表组别数据有意义。
2结果
2.1两组别患者康复时间对比 对照组患者咽喉肿痛消失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发热消失时间以及扁桃体肿大消失时间长于观察组,组别数据对比存在意义(P<0.05),具体如表1。
.png)
3讨论
在小儿群体当中,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常见的告发疾病之一,该疾病患者在其康复治疗过程中,对于护理工作的要求非常高,对患者采取更加有效的护理措施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对患者预后效果进行改善[4]。舒适护理措施是现阶段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临床护理当中常见的护理措施之一,可以对常规护理措施存在的缺陷进行弥补,具有非常强的灵活性,可显著提升患者的舒适度[5]。在本次研究中,选取了78例患者作为对象,采取双盲法的分组措施将患者分成了对照组(n=39)和观察组(n=39)。对比两组患者的康复时间后发现,对照组患者咽喉肿痛消失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发热消失时间以及扁桃体肿大消失时间长于观察组,组别数据对比存在意义(P<0.05)。
总而言之,在护理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疾病患者时,使用舒适护理干预模式可有效推动患者症状的康复,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陶兰香.舒适护理在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20,15(17):175-177.
[2]赖伟红.舒适护理在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的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34):160-162.
[3]钟丽嫦,凌敏,凌莉.舒适护理应用在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护理中的效果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9,40(14):1827-1829.
[4]贺胜梅.舒适护理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8,3(36):196-198.
[5]王记.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护理中舒适护理的应用体会[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8,18(09):17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