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精神科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护理干预对策探讨

发表时间:2020/8/19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20年6期   作者:宋秀花 吕江玲
[导读] 老年精神患者是指老年期(60岁以上)的各类疾病的总称,
        摘要:老年精神患者是指老年期(60岁以上)的各类疾病的总称,包括老年期以前发病而一直持续到老年期的各种精神疾病。精神疾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由于受到疾病的影响,病人时常精神紊乱,常常不知道自己会干什么,甚至还会受到医院病毒感染,引起一系列的并发症,让患者痛苦不堪。本文即将对此类患者的一般特征及护理对策进行叙述。
        关键词:老年精神科患者;临床特点;护理干预对策?
        引言
        近年来,现代社会进步速度加快,人们法律意识明显增强,致使医疗护理纠纷事件频繁发生,尤其是老年精神障碍患者。老年精神障碍患者不仅躯体有疾病,在精神方面也有疾病,所以发生意外情况的几率也偏高。即便是细微疏忽,也很容易带来不利的后果,致使患者和医院损失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应高度重视护理安全的重要性,并积极采取预防措施。由此可见,深入研究并分析精神科老年患者常见护理安全隐患及护理干预对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一般特性
        根据以往的资料显示,精神疾病的发生一般都是在60岁-80岁,这个时间段年龄的人身体的各项技能已经在走下坡路了,某院病历资料现实:在2017年-2019年住院治疗的一共59例,其中男性39例,女性20例;双向情感障碍,目前为不伴有精神病的并发症的狂躁发作11例;重度抑郁12例;疑似精神病症5例;酒精所致两例。以上诊断均符合中国精神病诊断标准和分类标准。以上的病例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身体残疾,服用的药物应有维思通、维脑路通、尼莫地平、胰岛素、安坦、阿米替林、氟西丁等。通过以上资料显示我们会发现精神疾病多发生在男性身上,且在60岁以上居多,患有或者疑似患有精神疾病的人不同程度独有身体残疾,大都服用控制性的药物。
        2患者的自身因素
        2.1患者自身
        (1)患者本身的疾病情况导致的安全隐患.因为精神科患者的情况比较特殊,不仅仅是疾病导致的身体方面的症状,而更多的是疾病因素会影响患者的思维与心智,导致常常有胡思乱想的行为出现,例如:他们常常觉得有人要害自己,有些患者存在幻听、罪恶感等情况,甚至有些患者会出现自伤与自杀的情况,这一系列的过激思维与行为在无形中加重了不安全事件的发生。(2)躯体疾病的安全隐患。例如患者突发脑血管意外、急复症等疾病,由于精神存在异常不能及时向医护人员反映自己的疾病情况,导致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间,或者是由于老年患者的身体虚弱,身体抵抗力差,失去自我安全防范意识,就很容易发生危险事故。
        1.2科室设施安全隐患因素
        在病区内一些危险物品摆放不正确,常常会造成安全隐患。科室仅仅为追求美观而不注重不安全因素的存在,没有给患者安装床档,或者是随意让患者自己安装一些防护措施,洗池台边过尖锐,地面滑缺乏扶手等,这些都在无形中增加了危险事故的发生率。
        1.3护士的因素
        (1)工作过程中不遵守规章制度,责任心不强。护士自身就不重视护理工作,觉得自己的工作无关紧要,在操作的时候不按照相关的规范进行操作,不重视与患者的沟通,机械执行医嘱,不善于观察病情变化,态度生硬,责任心不佳,在患者出现异常情况的时候没有第一时间发现,导致患者发生危险。(1)护士的压力过大。老年精神科患者的疾病性质比较特殊,其中存在着很多风险,并且患者的疾病变化较快,常无预兆性的变化,护士的工作量很大;并且护士要适应倒班的工作制度,夜班频繁,并且待遇较低,社会偏见等,这一系列的因素都是不良的因素,对护士来说都是消极的负面因素,使护士的压力增加,从而导致护士不能专心、热情地投入到工作中,还有就是会极大地影响护士的心理,使护士出现较多的心理问题,这一系列的情况对护理工作的正常运转都是不利的,甚至会引发严重的不安全事件。

护士对相关的专科知识了解不足,专业技能掌握不佳,忽视患者的心理,不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并且缺乏整体护理知识,导致护士在工作中不能积极运用沟通技巧与患者进行交流,与患者的关系紧张。在与精神患者接触时,很多护士由于尊重病人的意识淡薄,以致言语粗暴,态度生硬,这些都是导致发生安全事件的主要因素。
        3护理对策
        3.1强调沟通的重要性
        护理工作人员应当与患者进行有效地沟通与交流,表现出对患者的关系。在沟通的过程中,要保证语调温和,以免过于喜悦。与此同时,还应当对患者进行科学诱导与启发,使其能够将内心的痛苦倾诉出来,通过有效地鼓励,使患者将个人感受发泄出来,并保证患者可以理解医护工作人员有意愿倾听。如果精神科老年患者的抑郁程度与焦虑障碍相对严重,则工作重点应放在防止自伤或者是自杀方面。通常来讲,这种类型患者具有极为强烈的消极思想,严重的还会制定自杀计划。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对患者的病情加以实时掌握,尤其是患者病症突然性好转,更要提高警惕。
        2.2思想情绪良好且稳定
        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重点就是要遵循生物钟规律,并保证思想情绪的稳定性。尤其是对于精神科老年患者而言,其乐观开朗的性格与规律的生活方式十分关键。如果患者多愁善感或者是容易急躁与发怒,都会使其血中激素水平不断提高,发生血管痉挛并形成血栓。所以,一定要重视神经系统的重要作用,了解内分泌系统对于人体健康产生的影响,进而有效地转变精神因素,有效地调节生理,以免形成非致病因素。与此同时,精神科老年患者要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保证饮食脂肪含量不高、热量不高,摄入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在此基础上,患者不应吸烟与酗酒,并在日常生活中参与锻炼,对自身的血糖、血压与血脂进行密切地监测,始终遵循医嘱并服用药物。护理工作人员还要对巡视对象给予重点巡视,尽量规避疾病的发生。
        2.3对危险因素的评估
        为有效规避精神科老年患者的护理安全隐患,就要对危险因素加以评估,并对危险人群进行确定。可以在患者一览表中进行标记,并科学合理地采用具有预见性的防护策略,有效地规避意外事件的发生。在实践过程中,需要为患者营造良好且安全的病房环境。选择防滑性且干燥的地面材料,并在拖地的时候设置警示牌,将防滑垫放在厕所与洗漱间,保证坐凳带有扶手。除此之外,巡视工作的开展也十分重要,护理工作人员应给予患者必要的帮助。在此基础上,应及时告知患者及其家属,使其了解跌倒的不良后果。针对高危患者人群,则要向其家属反复强调加强床栏防护力度,有效约束肢体,坚决不允许随意松开防护。如果是老年痴呆患者亦或是精神异常患者,需要全天候进行看护,给予患者腕带,对其身份进行确定。
        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临床护理路径用于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中,能够更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升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还能够提升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有临床推广可行性。
        参考文献
        [1]何秀英,陈剑英,吴风云,等.临床护理路径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8,29(29):49-52.
        [2]徐红丽.临床护理路径在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探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8,6(18):260-261.
        [3]林楚卿.临床护理路径对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效果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8,14(25):87-90.
        [4]周晓丽.临床护理路径在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9,6(33):259-260.
        [5]廖之明.临床护理路径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中的效果分析[J].安徽医学,2019,34(8):1252-125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