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认知行为治疗联用抗精神病药物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效果

发表时间:2020/8/19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20年6期   作者:彭星星,邝俏玲,项小香,候华成,裴仁凡
[导读] 探究抗精神病药物联合认知行为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的病症改善效果
        【摘要】 目的 探究抗精神病药物联合认知行为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的病症改善效果。 方法 随机抽取198例慢性精神分裂症的患者纳入实验研究范围,其均于2015年3月-2019年6月入我院接受诊治,采用等量数字随机方式进行分组,分别采用抗精神病药物联合认知行为方式(实验组,n=99)及单纯抗精神病药物方式(对照组,n=99)进行治疗,分析治疗效果。结果 实验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实验组的BPRS评定症状量表评分及TESS副反应量表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认知行为及抗精神病药物联合应用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干预,有利于优化疗效,改善症状,降低药物应用副反应。
        【关键词】抗精神病药物;认知行为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
        慢性精神分裂症指的是慢性分裂症慢性症状,处于慢性稳定状态的病症,其病症迁延,治愈难度大,患者病程时间大都在2年以上,发病后可见患者情感淡漠、思维改变、意志力欠缺、行为变化等症状[1],患者会出现明显的精神衰退及后遗症,合理临床治疗措施是十分重要的,本研究就抗精神病药物联合认知行为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的病症改善效果展开论述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198例慢性精神分裂症的患者纳入实验研究范围,其均于2015年3月-2019年6月入我院接受诊治,采用等量数字随机方式进行分组,实验组中,男女比例为49:50,最大与最小年龄分别为53岁和18岁,均值为(36.55±4.62)岁,病程均在4.5-26.5年,病程均值为(10.45±1.26)年;实验组中,男女比例为49:50,最大与最小年龄分别为53岁和18岁,均值为(36.55±4.62)岁,病程均在4.5-26.5年,病程均值为(10.45±1.26)年;对照组中,男女比例为50:49,最大与最小年龄分别为54岁和19岁,均值为(36.49±4.85)岁,病程均在4.6-26.8年,病程均值为(10.63±1.47)年。一般资料数据差异不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单纯药物治疗方式干预,主要采用哌罗匹隆和利培酮进行治疗。哌罗匹隆(生产厂家:丽珠集团丽珠制药厂;批准文号: 国药准字H20080217;产品规格:4mg*30s),用法用量为口服药物,以小剂量开始服用药物,首次药物应用剂量应为4毫克,每天服用3次药物,逐渐增加药物,每日药物用量保持在12-48毫克之间,每日最高药物用量不可超过48毫克。利培酮(生产厂家: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 国药准字H20050160;产品规格:1mg*20s),药物用法用量为口服药物,起始药物应用剂量应为每次1毫克,一日服用两次药物,第二日增加1毫克药物,至每天2次,每次2毫克,第三天增加药物至每天2次,每次3毫克,根据临床治疗情况,对药物用量进行调整,一次药物用量不得超过5毫克[2]。
        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方式的基础上,联合应用认知行为治疗方式干预,其主要进行如下三个方面的治疗:第一步,需要对与不良行为相关的错误认知进行查找;第二步,寻找引起不良行为相关认知错误的原因;第三步为对错误认知的根源问题进行分析,以重新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认知,比如患者在出现幻听现象的时候,可以通过录音机录音方式,帮助患者播放录音带,使患者再次聆听,告知患者录音带之中并不能放出幻听的声音,以此告知患者幻听属于病症的一个表现。也可以应用苏格拉底启发方式对幻觉及幻想的证据进行保存,使患者在发生幻觉或者幻想情况时,告知患者以深呼吸、读报纸、观看电视剧等方式转移注意力,以降低妄想及幻觉情绪[3]。
        1.3 疗效判定及观察指标
        1.3.1 疗效判定
        分析治疗效果,显效:患者临床幻听、幻视、妄想、行为异常、思维障碍等表现全部消失,生活及睡眠恢复正常[4];有效:患者临床幻听、幻视、妄想、行为异常、思维障碍等表现有所缓解,生活及睡眠基本恢复正常;无效:患者临床幻听、幻视、妄想、行为异常、思维障碍等表现异常甚至更加严重,生活及睡眠受到严重影响。
        1.3.2 观察指标
        采用BPRS临床症状评定量表对两组患者的焦虑、缺乏活力、激活性、思维障碍及敌对猜疑症状评估,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病症越严重。采用TESS副反应量表对两组患者的副反应进行评估,分数越高,则说明副反应越多[5]。
        1.4统计学处理
        将两组效果录入SPSS22.0软件,计量资料检验行t,表示用(±s),计数资料表示用百分比(%),检验行x2,P<0.05是统计学意义成立的依据。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体数据见下表1:
       
        2.2 BPRS评定症状量表评分及TESS副反应量表评分
        实验组的BPRS评定症状量表评分及TESS副反应量表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体数据见下表2:
       
        3 讨论
        由于病人的病情时间长,所以幻想及幻觉的症状会随之减少,而精神衰退现象却越来越明显,病人会出现行为怪异现象,比如自言自语,卫生习惯改变、收集废物等习惯,对患者正常生活产生严重影响。采用认知行为干预方式,能够将矫正认知和校正行为相结合,增强患者的执行控制能力,帮助患者更好的对思维活动和情感行为产生纠正,使其找出相关证据,改变患者错误的思想。通过药物干预,能够对患者机体内的多巴胺代谢途径进行阻断,对多巴胺的释放产生抑制作用,从而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症状,优化临床疗效[6]。
        研究表明,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8.99%显著高于对照组89.90%,实验组的BPRS评定症状量表评分(25.56±4.59)分及TESS副反应量表评分(2.47±0.58)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可见,采用认知行为治疗联用抗精神病药物有利于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症状,改善症状量表评分,降低副反应。
        综上所述,认知行为治疗联用抗精神病药物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潘溢丹. 普拉克索联合认知行为疗法对改善早发帕金森病患者非运动症状及生活质量的应用价值[J]. 实用药物与临床, 2018, 21(9):63-66.
[2] 罗佳, 孟繁强, 刘竞,等. 认知行为治疗对强迫障碍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8, 26(1):175-178.
[3] 赵楠, 吴银侠, 贾婷,等. 阳性与阴性症状精神分裂症患者尿AD7c-NTP水平差异及相关因素研究[J].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18, 27(10):901-905.
[4] 李勇, 丛晓银, 贺丹军,等. 认知行为疗法联合米氮平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的研究[J].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19, 28(12):1102-1107.
[5] 高春枝, 周立芹, 刘玉珍,等. 认知行为疗法联合生物反馈训练用于冠脉搭桥术患者的效果研究[J]. 护士进修杂志, 2018, 33(20):1900-1903.
[6] 刘灵江, 林萍, 胡坚强,等. 利培酮联合音乐疗法在精神分裂症康复治疗中的作用及对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J].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9, 19(9):76-78.

彭星星,男,1961年9月出生,本科学历,民族:汉;籍贯:广东阳春;研究方向:主要从事心理精神疾病的诊断治疗及心理治疗;职称:副主任医师;职务:党委副书记;单位:广东省阳江市公共卫生医院;科室:临床心理科;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