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课前导学问题的设计原则

发表时间:2020/8/1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3期   作者:徐立娟
[导读]

徐立娟   大庆外国语学校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8-032-02

        在《高效课堂的九大范例》一书中说到:“高校导学案是高效课堂的路线图,是指导学生高效自学、高效讨论、高校展示的方案,高校导学案的编制要遵循四个符合:一要符合新课程的标准,二要符合具体教学模块的要求,三要符合”三维目标“要求,四要符合教师、学生、学习内容的实际。只要遵循以上的四个符合,我们的导学案才会实施的更有意义,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预习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可以说预习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其他环节的顺利进行,同时预习的效果也会直接影响着整节课的学习效果。所以,高效的预习对整个课程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心里认为语文教学实际上就是两个环节,一是上课,二是写作业。上课时没有目的的听,老师讲什么,自己接受什么,也不清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更不清楚自己哪些知识不明白。上课时学的很费劲,课下完成作业的时候也是一塌糊涂!所以,如果想要提高整个课堂的学习效果,课前导学案的学习就变的至关重要,它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
        1、趣味性原则。
        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想要让预习变的高效,首先要吸引学生的眼球,所以导学案设计的趣味性是我们首先应该遵守的原则。所以我们在编写导学案的时候,应该先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比如,我在讲授梳理探究课《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时,在预习案中,我留了这样的一道预习题,请梳理一下网络中的新词新语,再把这些词语进行分类。这个问题一下子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因为他们平时很喜欢上网,在上网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网络词语,现在让他们把这些词语分分类却是他们以前没有做过的事情,所以既有兴趣点,又有新鲜点。等学生预习完后进行课堂教学时,正如我预想的,学生们的预习效果非常好,他们梳理了很多网络词语,而且对其进行了很好的分类,如外来词语,新词旧用等等,这样,学生不仅很好的完成了预习工作,同时也学会了梳理知识的方法,这对他们今后的梳理探究课起到了很好的启示作用。其实这节课的其中的一个教学重点就是,梳理方法的总结,但是我在导学案设计时并没有让学生找出梳理的方法,但是却给梳理方法的归纳做了一个很好的预热。所以说,正如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学习材料只有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发生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
        2、整体性原则。
        所谓的“整体性”原则,就是我们在设计预习案的时候,我要有整体的意识,不要随意吧文章割裂开来,让有整体性的原则,在主问题的基础上,把握从宏观上把握问题,在传统教学中,许多老师在设计问题时,设计的问题又多又碎,学生在预习时被弄得“晕头转向”,不知道老师想要完成什么目标,还有老师把文章分成了许多段落,每个段落都设计很多小问题,学生在预习时忙于回答问题,而没有整体思考问题的意识。这样的课堂仅仅是在完成老师的教学任务,只注重语文的工具性,完全忽略了人文性。让语文变得枯燥无味。我们知道,衡量一节好课时,其中一个重要的评判标准就是让课文的内容与情感有机的集合起来所以预习时,不要吧文章肢解起来。
        例如,我在教授《再别康桥》时,我在设计预习案中,首先交代了新月社的“三美”主张及“三美”主张的相关背景。然后让学生思考:诗歌中哪些内容体现了三美主张?学生在看完我交代了有关三美主张的知识点后,很容易找到了文章中的相关语句。


在音乐美中,学生体会到文章中的韵脚和节奏上都体现了这一特点,在检查预习作业时,我让学生在体会到韵脚和节奏的基础上,找出典型的几句话读一读,这样,学生不仅在概念上理解了音乐美,又在朗读的情感中再次体会音乐美。在绘画美中,学生在预习中找到了一些很华丽的辞藻,如“新娘”、“油油的”等词语,在课堂中,我让学生体会一下他们找到的词语美在哪里,学生体会到“新娘”依次体现出诗人对康桥的极度迷恋,所以才用了“新娘”一词。在体会后,我再一次让学生带着体会的这份情感诵读文章,把诗人的情感体会的淋漓尽致。在体会建筑美时,学生在预习中很容易就发现了文章中,每节四句,每节单行金额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每句基本为六句的排列特点,无论是排列上还是字数上,都于变化中见的整齐。通过这个预习的主问题的设置,老师的讲课思路轻松的让学生感受到了,主问题下面的小问题的设置很合理的证明了主问题的合理性,思路于整体中见得细节,于细节中见得整体,相辅相成。
        3、分层性原则。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是课堂的主人,所以老师在备课的时候根本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课堂完全变成了老师的课堂,这样以来,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也许只有一小部分学生能跟住老师的思路,大部分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所以效果自然不好,所以我们在预习案的设计中,要考虑大多数学生的接受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我们可以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由表及里,又浅入深,让班上的每个学生都能够有所收获,让每个学生能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在大庆外国语学校中,我们就把学生分成了不同层次,分别是A,B,C三层,然后再把这些层次的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在布置预习作业时,AB层次的作业是每个学生必须完成的,而C层次的问题就采取AB层自愿,C层次一定完成的原则!当然,学生的层次划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学生的进步程度,可以适当的调整学生的层次。
        学生在完成预习后,教师一定要收上来检查一遍,因为有了这遍检查,等到上课的时候才会有的放矢,教师在检查时一定要进行整理和总结,发现出现问题最多的地方,上课时候重点攻破,对于出现问题很少的地方,可以告诉本学习小组的组长,让他负责本组员的问题,这样既保证了课上的学习效率,也让学生在自己出问题的地方加深印象,最重要的是发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和高校课堂的理念完全吻合。所以说,老师预习的检查有很深刻的意义。既让学生体会到了自主学习的乐趣,又让他们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被老师了解,让他们真正的成为了学习上的主人。
        当然,课堂有很多不可预见的问题,所以老师也要根据课堂中的变化适时的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如在进行《小狗包弟》的教学中,预习时我设计这几个问题:1、理清本文的行文脉络?2、在初读文章后,你认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3、作者为什么始终不能原谅自己,始终倍受“煎熬”?在我留作业的时候,告诉同学们一、二题必做,3题是C层次的学生必须完成,其他层次学生选作。在上课时,我们一起来检查预习的情况时,当大家谈到第三题时,很多学生认为不能原谅自己的原因是由于发自心灵深处的忏悔造成的。但是却有个A层次的学生站出来质疑,他认为,作者发自心灵的忏悔必不可少,但是最重要的因素呼吁人们对生命的尊重,生命是可贵的,哪怕是只小狗~~~当同学们听完他详细的阐述后,也有些学生对他的想法给予否定态度,但也有一些学生认为他说的很有道理,经过激烈的探讨,同学们达成了一致,认同了他的想法,所以都对他给予热烈的掌声,这个学生不仅仅收获了大家的赞扬,更收获了对学习的兴趣。这样,在那节课上,这就是一个小小的亮点,思维碰撞的火花就产生了,不仅给课堂带来活力,更给我们的学生带来自信!
课堂永远是多变,所以我们所遵循的原则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后一定多做反思,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原则,预习案的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完全没必要永远是一个模式,除了思考题之外,我们也可以尝试考试的形式,自己设计新课流程的形式等等,适时而动,这样才会体现高校课堂的理念,让预习的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