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信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宁夏银川 750001)
摘要:文章论述了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过程与方法。以促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发展为信息技术应用的价值取向,文章将高阶学习作为信息技术有效应用的主要标准参照,依据活动理论和高阶思维、高阶学习相关理论,构建出学习活动设计和学习活动实施两个维度下包含学习目标、活动任务、资源工具、操作交互、活动规则、学习成果等六个一级指标和十三个二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理论模型,并在此基础上以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为例,采用分析教学案例的方法,获取评价量规设计的实践依据,为指标项的具体描述提供参考,从而进一步设计出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有效应用的评价量规。
关键词:信息技术应用;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评价量规
问题的提出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研究目标在改变,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关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实现高阶目标,信息技术如何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这就意味着可以用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有效性来解释研究结果。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是否得到了有效地应用,是否真正发挥了促进学生发展、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作用,如何建立标准化的评价来衡量信息技术应用的有效性,是值得我们探讨和关注的问题。因此,笔者尝试对信息技术应用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构建。
1“有效”界定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有效应用”可以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有效果、有效率和有效益。“有效果”主要是指信息技术的应用达到目标的程度,即如果信息技术的应用确实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就说它“有效果”,“有效率”是指在达到同样效果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是否节省了课堂教学的时间,“有效益”则主要体现在社会效益方面,即通过教师恰当有效地在课堂中利用信息技术,通过信息技术建立的现代化的校园环境,让学生生活在与信息社会生产环境与方式相一致的教育方式和校园环境当中,可以有利于学生的社会化成长,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满足社会的要求,从长远的发展来看,“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有效性”追求的是效果、效率和效益三者的有机结合,但是在某些情境中,效果、效率和效益可能不能同时达到,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最重要的方面,最终在三者之间获得平衡。研究旨在探讨如何构建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有效性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关注的是信息技术应用的“效果”,即促进学习者发展的方面。学习者发展的指向可以从素质教育发展、多元智能发展、新课改教学发展、高阶能力发展等几个视角来考察,其中高阶能力是适应信息时代和个人发展需求所偏重的能力,主要包括创新、问题求解、决策、批判性思维、信息素养、团队协作、兼容、获取隐性知识、自我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十大能力,这些能力以高阶思维为核心,符合知识时代的显著特征对人才素质结构变化提出的新要求。因此将本文中的“有效”界定为:信息技术的应用确实能够促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
2 活动理论
(1)活动理论的基本内容
活动理论是以“活动”为逻辑起点和中心范畴,来研究和解释人类心理的心理学理论,是分析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种活动的描述性理论。活动理论中分析的基本单位是活动,活动系统包括的要素有主体、工具、客体、分工、共同体和规则,在这些要素进行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生产、交流、消耗和分配四个子系统。
(2)基于活动理论的教学系统
活动理论将活动本身作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分析和理解人类活动的一般性概念框架,为我们重新解释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杨开城教授提出根据活动理论来考察教学系统,教学系统可以看作是一个具有特定目的的人类活动系统,教学系统是一个师生之间有组织的共同活动的序列,学习活动是为达到特定学习目标而进行的师生行为的总和,构成学习活动的主要成分包括:学习目标、活动任务、交互过程、学习成果、学习资源和工具、活动规则。
3 高阶思维能力发展与高阶学习
(1)高阶学习的意义与特性
高阶学习是指学习者运用高阶能力,特别是高阶思维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从本质上来说,高阶学习和有意义的学习是同义语,只有学习者能在恰当的条件支持下,开展高阶学习,才能真正发展高阶能力、高阶思维和高阶知识,高阶学习是发展高阶思维能力的平台或路径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是否有价值,关键要看其是否能支持学习者的高阶学习。本研究将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界定为信息技术确实能够促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那么在教学实践中,要考察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是否得到发展,就要看是否发生了高阶学习,因此高阶学习所表现出来的特性可以作为考察的主要内容。高阶学习主要包含主动的、意图的、建构的、真实的和合作的五个相互联系的特性高阶学习强调提供能使学习者感到需要、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负责、有主人翁感和积极参与的学习活动。
(2)评价指标体系理论模型的构建
活动理论的概念框架和高阶学习的五大特性为评价模型的构建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从活动理论的视角看教学系统,可以确立从哪些方面来考察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效果,这些方面是否融合并体现出高阶学习的各种特性,则是具体要考察的内容。
4 教学实践中高阶学习的外显特征
(1)学习目标的设计体现对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习目标不仅包括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同时体现了对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具体目标的描述:具体有培养提出问题、推断假设、设计实验、分析推理、阐述原理、归纳总结的能力,培养收集信息、合理利用信息资源与工具的能力,培养分享与合作的能力等。
(2)合理的信息化资源和工具支持活动任务的完成
为学生提供了课件、动画、专题网站、虚拟实验平台、数据分析软件等丰富的资源和易用的学习工具来支持活动任务的完成;将没有条件实现的实验变为演示,存在危险的实验利用虚拟实验平台进行;利用多媒体工具软件使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更加快速高效;利用交流工具和平台进行交流合作、评价反思。
(3)明确合作学习的规则和成果评价的规则
教师在学习活动中作为指导者,帮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合理地进行角色分配,明确小组成员的职责权利范围,督促小组成员完成自己的任务,并与其他成员协商、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对学习成果的评价有较为详细的标准和说明。
(4)物化的学习成果
有探究计划书、实验方案、实验结果记录表格、实验报告等具体的学习成果,说明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发展了计划、设计、实验、阐述等高阶思维能力。
5 结语
本研究构建指标体系的思路是从理论探讨到模型构建,再到具体评价量规的设计。量规的开发采用了定性研究的方法,但是量规的有效性需要在后期的实践应用中运用定量的分析来加以验证,因此本研究后续工作的重点在于走进课堂开展实证研究,运用该量规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及课堂教学实践情况进行评价,并采用课堂观察、问卷调查、师生访谈等方式获取相关数据,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反思,对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模型和评价量规进行进一步的修改与完善。
参考文献:
[1]侯腾霈. 信息技术应用有效性的评价指标体系[J].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8, 000(006):P.260-260.
[2]单新梅.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信息化课堂有效教学评价研究[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8, No.190(07):70-72.
[3]蒋立兵. 信息技术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有效性研究[D].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