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智能化线损管控

发表时间:2020/8/12   来源:《电力设备》2020年第10期   作者:付献岭
[导读] 摘要:线损率是评估电网结构、运行及管理水平的重要评价指标,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降损,不仅会造成电能浪费,还有可能威胁到电网运行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国网邯郸市肥乡区供电公司  河北邯郸  057550)
        摘要:线损率是评估电网结构、运行及管理水平的重要评价指标,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降损,不仅会造成电能浪费,还有可能威胁到电网运行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传统抄表只能看到每个月线损率的波动,导致线损管理中出现的问题难以被发现,线损对电网的监控与指导作用不明显。目前实时线损可以直观看到线路和台区每天线损率的波动,同期线损可以展现每月供、售电量情况,可以及时发现线损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加强线损管理对电网的监控与指导作用。
        关键词:大数据;线损;智能化
        基于电力大数据的配网同期线损通过对各专业系统数据资源的实时融合,对配网进行分区、分压、分元件和分台区模型设定,通过各类模型的计算、分析,查找出线损异常的原因并及时处理,从而提高配网线损的精益化管理。
        1线损产生原因及管理现状
        1.1技术线损
        配网技术线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配电网结构不合理。比如因线路导线截面积不符合设计要求,可能会导致线路超负荷运行的情况,增大线路损耗。二是变压器和电缆等元件在运行中的自身损耗。三是大功率设备的推广应用。大功率设备对无功补偿要求较高,随着生产生活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大功率设备接入线路使用,配网的无功补偿设备不足以满足实际需要,导致电能损耗增加。
        1.2管理线损
        配网管理线损主要以下原因:一方面部分用户存在窃电或违规用电等情况,导致电能损失。另一方面,抄表人员对于采集失败的用户智能表存在估抄、漏抄、错抄等情况,或电能计量装置更换后,旧表表底数据上传管理系统滞后,导致阶段性统计误差,从而形成了线损偏差。
        2大数据分压线损管控
        通过光纤、GPRS无线通讯技术采集记录变电站、线路关口和高低压用户的表码、电流、电压等运行数据,实现从110千伏、35千伏、10千伏、0.4千伏电压等级的分压统计。通过分析各电压等级的损失占比,确定电网的薄弱环节主要在中低压配网,在电网升级改造和大修技改中进行重点倾斜,改变过去盲目投资和投资见效慢的建设理念。大数据实现台区线损管控用户集抄全覆盖后,能够实现高低压用户的同步抄表,减少人为波动,保证线损统计数据的准确。能够实现配变台区、低压用户的表码自动抄取,线损自动计算。真正做到“线损超标有行动、计量故障有追补”的管控效果。
        3大数据推进小指标过程管控
        线损管理由部门层面下沉到基层班组,促进了公司基础管理的提升。利用SG186、用电采集、一体化等信息系统,对分线、分台区可算率、电量不平衡率、电压合格率、站用电等线损小指标实行全过程管控,实现数据自动采集,问题分层剖析的降损精益化管理。通过用电采集系统,线损小指标统计时限由原来的“月统计”缩短为“日统计”,工作人员可随时获取用户的用电数据,及时发现电压异常、窃电、计量故障等问题。通过线损小指标管控,及时找出配电网的薄弱环节,通过数据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形成“全方位、无死角”的降损管理模式。线损指标体系由线损率指标和线损管理小指标组成,线损率指标直接反映线损管理的水平,而对线损小指标的调控是保障线损率降低的最直接途径。线损指标实行分电压等级控制管理,包括网损(输变电)、配电线路线损、低压线损等三个部分组成。线损小指标包括变电站母线电量不平衡率、变电站用电率等指标。通过电压合格率、母线平衡、站用电的数据自动统计。

实现分元件线损管控,利用日监测电压情况,及时发现过电压、低电压台区,采用增加变压器布点,减少供电半径等措施进行解决。通过分析母线电量平衡、台区三相不平衡率变化能够及时发现计量回路故障和台区负荷分配是否合理。
        4基于大数据的线损在线监测
        配网同期线损实现方式。基于大数据的配网同期线损集合6大源端系统实时数据,即从调度数据采集与监视监控系统(即SCADA系统)获取电网拓扑关系,从电能量采集系统获取分区、分压关口电量数据;从运检设备运维精益管理系统(即PMS2.0系统)获取公变档案参数,从地理信息系统(即GIS系统)获取公变及高压用户线变关系;从营销SG186系统获取高压用户线变关系、户台对应关系,从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获取公专变及低压用户的电量数据。各大源端系统实时数据先行推送至海量数据平台,同期系统利用WEB接口、数据中心等渠道完成对海量数据的转换与抽取,再根据系统前台配置的关口计算模型,即可实现分区、分压、分线、分台的日线损与月线损计算,同时提供明细数据穿透功能,便于线损异常原因分析。配网同期线损监测分析管控。基于大数据的配网同期线损加强了数据采集、档案数据的应用统一,打通了线损系统与海量数据平台的文件相互传输和信息共享,实现了线损采集数据与档案数据的相互匹配,提高了线损数据的真实性与精确度。因数据量大、实时性要求高、供售电量关联强,该系统可实时监测分析并筛选异常数据,及时发现“四分”线损异常情况,并根据异动情况的程度评价评级。同时可对线损异常进行深化监测分析,确定具体异常线路或台区,实现问题精准定位,建立省、市、县、供电所四层联动闭环处理机制,加强了各专业、部门协同联动与责任落实,促进线损异常的及时分析与整改,以点带面,促进配网线损管理水平提升。
        5大数据智能化线损管控实效
        一是基础管理得到提升。通过推进各信息系统大数据的有效融合,借助全方位线损信息化管控优化、提升电网结构,实现电网的经济、高效运行。通过前期摸排,公司多年来基础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得到快速整改,基础建设得到进一步夯实。目前,用电采集覆盖率达到100%,日均采集成功率达到99.99%,计量在线监测率达到100%。通过固化抄表例日,摸清了公司月度线损的真实情况,为年度线损计划指标的下达和日常线损管理提供了数据支撑。二是线损管控能力得到提升。利用大数据,开展分线、分台区治理提高上线率和推广自动抄表,提高了基础数据的同步性和真实性,减少了人为因素造成的线损波动,大大减轻了基层人员工作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减员增效。通过分析采集数据将线损管控周期由“月度”缩短到“日”。当线路、台区线损波动时,通过筛选用户的功率、电流、电压等异常数据来查找故障点。在中低压配网改造上,优先安排线损高、电压质量差的台区进行。通过增加变压器布点,杜绝采用只更换大容量变压器的传统模式,事实证明,采用“密布点”的方式改造后,台区线损降幅达到40%,供电能力、电压质量和可靠性得到明显提升。目前,公司的10千伏配电线路实时线损率全部低于7%,线路同期线损率全部低于5.5%,台区实时线损率达标率达到90%以上,台区同期线损率达到97%以上。高损和异常高损台区数量占比由4%下降到0.5%以下,中低压配网的电网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供电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周丹杰.智能用电大数据分析的台区线损管理探讨[J].电力系统装备,2019,000(013):229-230.
        [2]张旭婷.智能用电大数据下谈台区线损管理[J].新商务周刊,2019,000(008):285-286.
        [3]卢雪峰,臧翠青,施赛超.探析智能用电大数据分析的台区线损管理[J].决策探索:中,2018,No.585(07):97-98.
        [4]徐飞,刘文烨,凌松,等.依托大数据的配网线损管理[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9,558(09):44-4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