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工艺美术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一些思考

发表时间:2020/8/11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0期   作者:管福林
[导读] 摘要:工艺美术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包含课程实训、校外实习、毕业设计等部分,只有将各部分联系在一起,进行系统性、整体性设计,明确各实践环节在工艺美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与作用,才能促使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与理论教学环节共同构建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达到培养具有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人才的目标。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广东省广州市  510000
        摘要:工艺美术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包含课程实训、校外实习、毕业设计等部分,只有将各部分联系在一起,进行系统性、整体性设计,明确各实践环节在工艺美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与作用,才能促使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与理论教学环节共同构建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达到培养具有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工艺美术;教学;实施创新;教
        引言
        工艺美术专业的实践教学是培养与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途径和重要保障。在艺术设计专业学习阶段,《中国工艺美术史》(简称工艺美术)属于基础理论课程,这门课程对我国工艺美术史风格演变、发展脉络进行一个基本介绍,鉴赏一些优秀的作品,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不断培养其认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分析设计理念有效提高学生思考研究能力,拓展设计思路,巩固专业思想,让学生能够更深入理解传统文化,丰富其民族自豪感。但是随着社会对艺术设计需求人才不断转型,工艺美术教改成为必然趋势;在新时代下,跨学科理念成为课程教改的重要思想。
        1传统工艺美术专业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课程设置不合理。传统工艺美术专业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其课程涉及面广,除了基础的设计学和美学课程外,还涉及陶瓷、玻璃、漆器、染织、雕刻等不同的方向。课程设置上只注重知识面的广,而没有注重某一方向的精,这就导致了学生各个方向都懂一点,但是每个方向都不精通的尴尬状况。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好像什么都懂,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不够精通专业技能而无法胜任工作。面面俱到的课程设置,最终会导致学生课程负担较大,难以就某一方向进行深入的学习。因此,对于部分课程可以设置为选修课,不仅减轻了教学压力,又可以让对这些课程感兴趣的学生进行课程学习。其次是实训基地建设不足。传统工艺美术专业实训是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环节。由于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因此大多数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不足,难以满足实训教学的需要。高职院校由于办学条件、教学投入的不足,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难以通过学校单方面建设。因此,学校可考虑申请教育部的资金支持或者与企业合作建设专门为企业培养定向人才的实训基地。
        2对工艺美术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策略
        2.1开设与图形设计相关配套课程
        在高校艺术设计课堂教学开设如美术、中国工艺美术史等配套课程,也可以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赏析”等选修课,激发学生对传统艺术的探究兴趣,注重对学生传统艺术的培养。赏析的内容可以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生肖文化、中国传统象征图形符号、祥瑞图形与文化等方面展开。加强对传统艺术的介绍,并注重创设周边艺术环境,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学习环境,也可以定期邀请艺术家走进高校课堂,亲身讲授艺术,以保障图形设计的教学质量。图形设计的后续课程需要合理制定,图形设计的能力可以直接运用到具体的设计实践中去,如广告设计、包装设计、插画设计都需要大量图形来表达信息、塑造画面。在后期的实践课程中,将图形设计的创作手法延伸到其中,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需要授课教师的正确引导,注意课程之间的紧密衔接关系。
        2.2建立传统工艺美术专业课程教学模式
        现阶段,企业更注重学生的个人能力,项目化教学模式能使学生在项目实践中,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在将来的工作中,符合企业的需求。对于工艺美术专业而言,其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项目化教学能够有效地结合工艺美术专业的这一特点,有效发挥项目教学的优势。

就学生的实践能力而言,项目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运用学习的理论知识和传统工艺技艺解决实际项目问题。通过项目的参与,学生能够有效地锻炼自身动手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从而提升其实践创新能力。就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言,项目化课程教学更具互动性,改变了以往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在互相协作过程中,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探讨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2.3在教学课题中探索创新图形元素
        图形元素的提取与塑造是基础造型的重要一环,是工艺美术元素再创造的关键,是图形设计课程教学的重点内容,在教学计划课时安排上,应加大训练力度,充分挖掘和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引导学生在元素提取和选择过程中,应注意其主题性与拓展性,防止漫无目的、随意拼凑。首先授课教师要对传统工艺文化有全面的分析和认识,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课堂教学中对工艺美术元素的归纳和分类要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从提取元素到图形塑造是一个系统化的艺术实践过程,第一步为提炼、变异、打散、转换;第二步为概括、修饰、重构、拓展,这两个部分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需要学生在教学课题实践中加深认识和理解。提炼概括是工艺美术元素再创造的起点,很多传统装饰图形结构繁复、形式老旧,不符合现代审美的需要,不能直接沿用,需要用现代审美的眼光进行二次抽象。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入手去进行创作:一是寻找传统图形元素中最有特点的部分,将其提取出来,加以简化提炼。二是采用传统图形的整体造型,用现代审美的眼光和表现方式将其重新加工描绘。三是将经典的元素形象进行分解重构,以新的形式进行表现。
        2.4理论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产生兴趣
        教学时不但要掌握理论,还必须要高度重视实践,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讲授“青铜器”相关知识时,教师要适当讲授青铜器产生的历史背景、青铜器制作材料、工艺及装饰纹样等,引导学生从哪些角度去认识,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对青铜器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教师还应该合理利用多媒体展示出整个青铜器制作过程,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动手实践的效果。为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教师还可为学生安排一些作业。比如运用所学相关知识,结合学生自身现代审美观,设计出现代版的青铜器作品。通过设计草图,也可以采用3D效果图,同时要配套上相应文案说明,包含产品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造型及功能等。通过作品设计就能够让学生非常灵活掌握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去了解传统作品特征,把握时代脉搏,为将来设计实践奠定基础。
        结语
        总之,随着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深入,这门课程已经担负着培养学生美术修养及审美判断等各种核心素养。因此,相关教师必须要树立跨学科教学意识,寻找各学科与这门课程的结合点,更新教法,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培养艺术修养,不断培养学生的工艺美术素养。
        参考文献:
        [1]陈静.美的历程——《中国工艺美术史》教学初探[J].赤峰学院学报,2012(18).
        [2]尚刚.中国工艺美术史的史料和史学[J].艺术生活,2019(1).
        [3]黄建福.“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探究式教学探析[J].大众科技,2018(5).
        [4]侯妍文.《中国工艺美术史》在应用型大学艺术设计专业中的课程教学思考[J].工业设计,2017(5).
        [5]张晓青.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教学方法探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7(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