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疝和腹股沟疝鉴别

发表时间:2020/8/6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15期   作者:文玉永
[导读] 许多人知道腹股沟疝,但不了解股疝,其实股疝是腹股沟疝的其中一种
        许多人知道腹股沟疝,但不了解股疝,其实股疝是腹股沟疝的其中一种,但两者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1]。正确的认识和诊断股疝和腹股沟疝,对临床疾病的诊治有较大的意义,有助于使病患脱离疾病的痛苦,基于此,本文从下面几个反方面阐述一下两者的区别。
1、股疝概述
1.1什么是股疝?
        在解剖位置上,股管位于腹股沟韧带的下方。股管的下口是一个卵圆窝,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下方。当一些组织经过股环和股管自卵圆窝突出时所形成的疝便叫做股疝。多发生于四十岁以上的女性病患和老人,嵌顿率较高。
1.2为什么会发生股疝?
        腹壁强度降低,主要原因有先天的发育不良、腹壁薄弱等。腹腔压力升高,常引起腹腔压力增高的情况有慢性咳嗽、妊娠以及便秘等。
1.3怎么知道自己得了股疝?
        当病患的腹股沟韧带下方出现肿块,可以恢复或部分恢复,伴有轻度的坠胀感时可怀疑股疝,临床病人以肠梗阻症状就诊,经诊断后确诊为股疝。
1.4怎么治疗股疝?
        股疝病患极易出现嵌顿的情况,嵌顿组织出现血运障碍时,若不及时处理容易导致疝内容物坏死,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症状,可能会威胁病患的生命健康。因此,当病患出现股疝时,应立即进行手术治疗,如传统的疝修补手术或者是无张力疝修补手术等[2]。
2、腹股沟疝概述
2.1什么是腹股沟疝?
        腹腔内的脏器通过缺损空隙经腹股沟管向体表突出形成的疝叫做腹股沟疝。依据疝内容物突出的途径的不同可将其分为腹股沟直疝和腹股沟斜疝。斜疝可经深环突出,并且能够进入病患的阴囊,临床病例中较常见,男性患病的概率高于女性病患的概率。直疝多见于中老年人,疝囊的突出位置变为腹股沟三角区,疝内容物不进入病患的阴囊。临床病例中直疝的发病概率小于斜疝的发病概率,发病人群主要以老年人群为主。
2.2造成腹股沟疝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造成腹股沟疝出现的因素可以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
        (一)先天性因素。病患的腹股沟解剖异常,这种情况好发于孕妇和婴幼儿,主要是由于腹膜鞘突不完全闭锁或者闭锁不完全,当腹内压突然升高,导致腹股沟疝发生。
        (二)后天性因素。主要有肌肉萎缩、腹壁薄弱以及肌肉缺损两种情况。随着人们年龄的增加,机体的肌肉出现萎缩,腹壁组织变弱,同时便秘、咳喘等疾病所导致的腹痛和排尿困难均会造成病患腹腔压力增加,极易导致腹股沟疝的发生。
2.3腹股沟疝的临床表现?
        (一)可复性疝:在病患站立、劳作、运动、剧烈的咳嗽或者小儿啼哭时出现,平卧或用手压时可自行回纳、消失。一般病患没有特殊不适,仅存在轻微的局部胀痛或牵涉痛。随着疾病的发展,疝内容物可逐渐增大影响正常劳动,平卧时可自行消失,用手轻轻挤推可回纳腹腔内,疝内容物为小肠时,可听到强烈的肠鸣声。(二)滑动性斜疝:疝块较大而不能完全回纳。疝内容物出现黏连。除了平卧时包块不能完全自行回纳之外,还伴有消化不良、便秘等其他症状。

(三)嵌顿性疝:平卧时疝块突然增大,有明显疼痛。不能回纳,有明显的触痛。疝内容物为大网膜时,症状较轻,可同时伴有明显的阵发性腹部绞痛、恶心、呕吐、便秘、腹胀症状,严重时危及生命。
2.4如何治疗腹股沟疝?
        手术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手段。易复性疝可进行择期手术治疗,难复性疝则应限制在短期内手术,嵌顿性疝和绞窄性疝必须采取急诊手术治疗,以免造成严重的后果[3]。常用的手术方式有传统组织对组织张力缝合修补以及无张力疝修补技术,目前国际公认的是无张力疝修补技术,包括开放术式和腹腔镜术式。
3、鉴别方法
3.1依据病变与耻骨结节的关系和是否压迫股静脉。
        临床判断是否压迫股静脉主要看三个方面。第一点,股静脉位于疝囊一旁时,股静脉是椭圆形。第二点,疝囊的解剖位置在股静脉短径轴线的上方。第三点,疝囊一侧股静脉的直径与对侧股静脉直径相比小三分之一。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如果把股静脉受压与耻骨结节外侧作为限定条件时,股疝均符合条件,而腹股沟疝不满足这些标准。除此之外,股疝的疝囊均位于耻骨结节的外侧,腹股沟疝的疝囊均位于耻骨结节的内侧,腹股沟疝病患股静脉受压的情况更多。因此,若病患突出的疝囊在耻骨结节的外侧,并且股静脉存在受压的情况,便可考虑病患存在股疝,反之为腹股沟疝。
3.2冠状位CT重建图像
        冠状位可以很清楚的显示腹股沟韧带的位置。通过观察冠状位的连续图像可以看见疝囊的突出位置,当突出的疝囊位于腹股沟韧带的后方,可诊断为股疝,反之当突出位置位于腹股沟韧带的前方时,诊断为腹股沟疝。
3.3CT平扫及多平面重组(MPR)图像
3.3.1疝颈与腹股沟韧带
        腹外斜肌下缘卷曲增厚形成腹股沟韧带,股环的前界位于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之间。临床诊断中CT轴位像不容易辨认这条韧带,而MPR图像可以清晰的显示韧带位置。结合冠状位及矢状位图像,能够较准确的确定腹股沟韧带和疝颈的位置关系。
3.3.2疝囊与影像股三角
        在影像股三角CT冠状位检查中,腹股沟韧带在上界,股长收肌在内侧界,股静脉在外侧界.正常只见脂肪及少许淋巴结,股管位于影像股三角内,因此股疝发生时CT冠状位重组像可见疝囊充填其中,腹股沟疝无此症像。
3.3.3疝囊与股静脉
        股疝发生时经常压迫股静脉,疝囊较小时受压可不明显,疝囊较大时压迫明显。
3.3.4疝囊与耻骨结节
        CT轴位像上股疝疝囊多位于耻骨结节外侧,较大的疝囊可经皮下伸展到达耻骨结节内缘。腹股沟疝疝囊大多可伸展到耻骨结节内缘,较小疝囊可局限在耻骨结节的外侧位置。
【参考文献】
[1]朱止平,窦文广,岳军艳,王娟,吴清武,陈杰,梁长华.成人腹股沟斜疝与直疝和股疝的多排螺旋CT检查影像学特征[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8,17(11):1127-1133.
[2]苏宝威,李旭慧,白明辉,刘海潮.腹腔镜经腹膜前疝修补术治疗老年人股疝[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9,17(6):112-114.
[3]任少勋,党涛平,王晓东.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与开放无张力腹股沟疝术治疗腹股沟疝价值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20,49(4):426-42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