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研究 袁刚

发表时间:2020/8/5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0期   作者:袁刚
[导读] 摘要:装配式建筑主要分为混凝土结构装配式、钢结构装配式和木结构装配式三种形式。
        遵义高原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贵州遵义  563000
        摘要:装配式建筑主要分为混凝土结构装配式、钢结构装配式和木结构装配式三种形式。它是以“六化一体”为基本特征的建造方式,即具有设计标准化、生产模式化、施工配装化、装修一体化、管理信息化和应用智能化的生产特点。与传统建造方式相比,装配式建筑的生产效率较高,建筑质量更有保障,资源更加节约、能耗减少,绿色生产,噪声污染小等优点。2019年3月央视报道称根据住建部发布的相关方案,2020年我国装配式建筑要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15%以上。无论是从国家政策、还是纵观全球建筑行业的发展路径与趋势,都凸显了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必然性与迫切性。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项目管理;模式
        引言
        2016年9月,国务院提出“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为重点推进地区,常住人口超过300万的其他城市为积极推进地区,其余城市为鼓励推进地区,因地制宜发展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和现代木结构等装配式建筑”。2017年3月,住建部明确,“到2020年,培育50个以上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200个以上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500个以上装配式建筑示范工程,建设30个以上装配式建筑科技创新基地,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并从编制发展规划、健全标准体系、完善技术体系、提高设计能力、增强产业配套能力、推行工程总承包、推进建筑全装修、促进绿色发展、提高工程质量安全、培育产业队伍等十个方面对行业提出了要求。
        1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影响因素
        ①设计管理方面的影响。在装配式建筑的设计中,设计人员应该保证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建立一套完整的建筑设计标准,并严格遵循,以免为后期工程的实施埋藏隐患。若在装配式建筑工程的设计阶段,忽视对设计环节的管理,也将会导致施工图纸与技术交底相矛盾的问题产生,影响整个装配式建筑的顺利施工。②受现场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节点连接问题、施工组织管理和预置件选择三个方面。③受管理人员意识的影响。管理人员在整个施工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是建筑施工管理活动中的行为主体,肩负着把控施工进度、保证工程质量和提升施工效率的责任。目前装配式建筑在整个建筑行业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但却缺乏相应专业的管理人才,现有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还达不到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的标准,再具体实施中,经常出现由于管理者水平较低而导致的矛盾,从而影响装配式建筑在社会上的认可。管理人员一定要摆正自己的态度,提升自己职业素养。
        2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模式
        2.1材料及机械管理
        从施工材料准备情况看,装配式结构现场用到的材料有些区别于现浇结构,例如用到高强度灌浆料、高强度钢绞线、镀锌钢承板、配筋钢承板、预制PC墙板及楼面板等,设备有重型塔吊、重型起重机等;进场材料更加多样化,把控挑战更大。第一步必须是选定合格的优质供应商,这是材料的第一步保障。当总包内部采购单位采购完毕施工材料之后,运输单位运抵到施工现场,此时总包相关负责人对材料实物与随材料进场的质量证明材料进行检查,并核对所有检验信息、批次及质量证明文件必须一致,对资料进行备案。核对无问题后报监理复检,根据需要见证取样送检以及平行检测,所有检测均合格后方可投入工程实体中使用。装配式结构由于构件起吊重量更大,所以起重设备抵达现场后就必须要求监理单位对其安全性进行见检验,重点检查规格、吨位、检验合格证及有效期、车辆铭牌的一致性,是否满足施工方案要求等,开展验收和报备。


        2.2多方位开展项目科技创新
        一是结合未来化建筑特征(如清华大学第四代建筑体系),加快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针对装配式建筑部件生产、结构连接、装饰装修、景观协调等,形成专业化顾问团队,解决当前与设施协调效果不佳、环境融入程度不足等问题,从满足公众需求的角度出发,通过结构创新,进行系统多样化研究和个性化发展;二是加强基础技术研究。由于构件生产粗放,材料和产品性能、构件节点连接等各项基础性技术研究深度不足,且各大结构体系减震、保温等问题仍未有效解决,直接影响装配式建筑的推广实施,相关技术性难题仍需进行攻关;三是组织进行全面综合创新,在大框架内寻求差异化发展,与专业化公司、科研院所形成技术创新联盟,多方面改善子系统之间的协调问题,提出系统解决方案,建立建筑与结构技术、节能及新能源利用技术、生态环保技术等协同创新型技术体系。
        2.3全力推动智慧化建设发展
        智慧化建设管理在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拥有巨大的应用前景。一是促进装配式建筑与绿色工业化技术融合,采用标准化设计,工业化生产,节能化建造,辅以绿色技术创新完善配套化建设。加大装配式建筑与配套设施和周边自然人文环境的协调程度和友好程度。二是促进装配式建筑与信息化技术融合。以BIM技术为重要平台工具,将建筑设计、生产、建设、运维、拆除等进行全专业一体化模型设计,精细化模拟和优化施工方案,减劳减废,提质增效。迭代开发平台功能,集成串联各大管理板块,实现项目精益化、系统化管理,从管理上节约成本。三是促进装配式建筑与新一代数字化技术融合。运用大数据云平台、人工智能、点云扫描等技术,从建设前期研发、构件生产、建设、结构运维等方面,参数化解析结构构件信息,形成数据库,建立完整的建筑信息供应链,扩大建筑数据应用辐射区域,助推装配式建筑结构形式多样化发展,实现全员化共享、全链条数控、全过程分析和整体智慧化管理。
        2.4人力资源合理配置
        以某物流园为例,项目规模12万m2,预制柱单重25t、单段预制梁重约11t,拼接吊装需要用到大型履带吊,还会涉及到其他工种在场地内部的同时施工,所以如果想要对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安全水平加以合理保障,在合理划分作业界面的同时,针对目前的劳动力资源进行科学分配,对进场人员进行严格把关,尤其高空作业人员、大型起吊设备操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体检合格。现场预制构件班组,一定选用经验较为丰富、工人相对稳定、流动性小的班组,这样容易保证现场预制构件的质量稳定,同时生产效率较高。岗位培训、技术交底也必须不间断进行,防止新进人员不懂就上岗,也防止熟练工人麻痹懈怠。还应当结合工程的每一道工序,对流水施工阶段的劳动力情况加以科学分析。施工企业在现场所成立的项目,应当每个月都在项目所在地,结合目前已有环境情况对下个月的劳动力配置计划进行有针对性的编制,另外每个月的劳动计划还应当与旬劳动力计划保持一致。在项目实际进行过程中,对进出场流动工人进行登记把关,进行实名制管理,对于一些特殊岗位以及特种施工人员来说,还必须持有上岗证,定期检查,安排经验丰富的带班人员,落实三级自检人员配置。
        结语
        从装配式建筑的目前发展趋势可以看出,装配式建筑在建筑行业中的突出地位,对整个行业的发展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但在具体实施中,仍存在许多问题,我们要重视对建筑工程的管理,创新管理模式,培养专业人才,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加强各部门之间的配合,在完善装配式建筑管理的同时,也将促进整个建筑行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军.探析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的影响因素与对策[J].价值工程,2020,39(6):59-61.
        [2]李唯馨,王卫东,李振霞.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的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J].绿色环保建材,2020(2):194,197.
        [3]袁斐.浅析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的影响因素与对策[J].建材与装饰,2020(6):188-18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