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证号码 33018219870601XXXX
摘要:在生态文明社会建设过程中,植物在风景园林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风景园林施工中一定要合理选择植物,科学配置植物,以提高风景园林建设美观性和质量。因此,针对风景园林施工中植物选择及配置重要性,对植物的选择及配置应立足风景园林整体规划,以及新时期风景园林所着重的人文感和居民需求多样性,做好植物选择及配置工作。
关键词:风景园林;植物选择;植物配置
前言:一个文化的特征是由市民素质和环境、基础设施等多种因素决定的。植物和植物的配置和选择对于城市园林的表现优异程度非常重要,类似雕塑、建筑物等,都是城市文化的重大构成部分,可以间接地成为这个城市的标志或者反映出这个城市的历史等,没一种、每一个角落的植物都会带给人不同的感受,风景园林中的植物更是可以体现出当地的植物文明。中国的历史是世界文明的,所以在风景园林的建设中,也可以采用中国传统的文化,让植物充分人文化、人格化,创造出环境的传统文化意境美。
1植物选择和配置的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各行各业中绿色生态理念的不断渗透,风景园林施工理念在新形势下也发生了相应转变,“绿色、生态、环保”成为其施工过程中的核心理念。相对一般性观赏园林,风景园林最为明显的不同便体现在植物选择与配置上。为达到园林绿化建设基本要求,风景园林必须引入绿色植物,而基于风景园林的性质,其在植物的选择上往往比较重视天然的、不经雕琢与修饰的植物。为促进风景园林施工有效性价值的充分发挥,就要求风景园林的植物选择与配置必须是合理的,不仅需要立足风景园林一般要求,还需考虑到园林景观的协调性与美观性,只有如此才能为人们营造一个更加自然、美观的园林空间。这方面的发展,在今后的一个很长的时期都会是一个重点,真正的构成人与社会的和谐,地球很脆弱,我们一定要肩负起保护他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够造福于子孙后代。
2风景园林建设中植物选择的原则
2.1适宜性原则
在风景园林建设过程中,植物的选择是非常关键的部分。植物只有在适宜的环境下才能健康生长,因此园林工作者必须全面考虑植物的特点以及风景园林所在区域的环境、气候、土壤、水文地质和人文环境等,进而保障所选择的植物能够适应当地的环境。除此之外,还要结合设计要求和所能够实现的目标来选择园林植物,且要在不违背植物生长规律的前提下进行选择,一定要杜绝盲目开展选择工作,遵循适宜性原则来选择适宜的植物。例如,对于北方地区来说,应选择耐寒性强的植物,而耐寒性植物对土质要求不高,适宜在北方园林中进行种植;对于南方地区来说,一般会选择耐热性强的植物,耐热性植物对水的需求非常大,而且对区域地质要求也较高,而南方地区正适合这些植物的生长。所以,一定要坚持适宜性原则开展风景园林的建设,从而保障风景园林建设工作的良好开展。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风景园林建设过程中,由于当地盐含量较高且干旱缺水,时常会有强风天气,因此,需选择具有较强耐盐能力、抗旱耐涝性强、易繁殖、抗风性强等特点的植物,只有这样才能保障东南沿海地区风景园林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通常该地区可选择木榄、红海榄、无瓣海桑等红树植物,也可以选择乔木银叶树、海檬果等半红树植,还可以选择乔木、草本植物等。这些植物都有着耐盐力强、抗旱耐涝力强、易繁殖等优势,而且具备较高的观赏价值。
2.2植物多样性原则
多样性原则也是园林工程建设过程中必须要遵守的,但是多样性的原则必须要建立在园林特色的基础上,所以搭配植物必须要突出园林的特色,提高园林设计美感的同时,提高园林的生态功能。路边景观也是园林的一部分,街道旁边的植物选择不但考虑到实用性,更要长远考虑,为了整体美观,易于打理,就要考虑耐久性和群落性的特点,可以减少噪音对人们的影响,保证空间气候稳定;园林内的植物多为小而精的欣赏类植物,就需要依据区域范围的特点实施配置,此外,考虑到人们游玩的需要,四季的搭配也要体现节奏感,不能使植物搭配过于单调,在设计主要欣赏花和叶的植物时,一定要错开季节,从而使人们在不同的季节欣赏到不同的风景。
2.3综合效益原则
一般情况下,风景园林建设是公益性的,其并不能产生利润,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必须要考虑成本,因此,在风景园林建设过程中,还必须要遵守综合效益的原则,通过预测投入的成本,来预估施工成本,并尽可能避免使用珍稀物种,而选择经济成本比较低的植物。植物选择针对实际而定,栽培为主,尽量少进行大量购买,减少投入成本,提高园林效果,植物成长后,养护管理也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最后还要考虑植被成长后期的情况,比如植物后期的养护及美化成本等。
3风景园林施工中植物的合理选择和配置
3.1规则配置
规则配置中主要包含了交替、对称、列植、分层等配置方法。其主要表现在:第一,对称配置施工中,需要确定一条中心轴线,并以该轴线作为中心,在轴线两侧的植被配置完全相同,主要是营造出园林主题之美,也就是主题的一种陪衬;第二,列植配置是将相同大小、类型的植物根据特殊株距排列的形式种植,株距小的树木可以起屏障作用;第三,交替配置是通过不同类型树木进行排列种植,并满足一定的规律性。
3.2植物选择和配置方法
3.2.1石岸砌筑型配置方法
通过采用单一石岸砌筑来分割水路空间,这是当今风景园林中施工常用的手段,但石岸两侧却是不同的自然条件,想要进一步加强两侧植物的协调性,必须要考虑植被的特性。通常情况下,靠水的岸边风较大,这就需要考虑抗风强的植被,如柳树等;如果石岸对面是海水,则需要同时考虑抗风、抗盐碱性,如苦楝等。为了能够提高层次感,可以将植被搭配分为3层:上层可以选择榕树、白千层等植被衬托;中层采用夹竹桃、苦槛蓝等进行过渡;下层采用文殊兰、膨蟆菊、天门冬等植被点缀。在石岸对面(水一侧),由于会受到河水影响,因此,需要选择耐潮湿、耐寒、耐贫瘠的植被,可以在上层选择银叶树、秋茄等;中层选择白骨壤等植被。
3.2.2季节性过渡配置
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必须要注重植被配置的过渡性,并且要保障植被过渡的足够自然,这就需要保障植被的季节性过渡,保障四季的植被间存在一定作用关系。由于大部分植被都具备春季发芽、夏季盛放、秋季结果、冬季休眠的自然规律,因此,可以在不同季节营造出不同景观。春季通过樱花、桃花来点缀景色;夏季采用荷花来彰显夏季特色;秋天种植梧桐表现秋意;冬天种植雪松来展现生命力。同时在这些植被配置中,必须要以群体种植为主,并且要注意植株间隔。其中,樱花、桃花等植被间隔在2.5m左右、梧桐和雪松距离在3m以上。
3.2.3以植被特性配置来突出园林特点
如今的风景园林都更加注重不同分区的设计形式,即利用不同分区的特点进行设计,这样可展现出不同分区的不同特色。例如某园林主要以竹子为主,这就要求施工选择同类竹子来提高景色的整体性;如果分区土地资源较大,也可以采用多种竹子,这样能够提高层次感和观赏性。在植物群体配置中,需要让彼此之间能够轻微重叠,即通过高矮的形式呈现出层次感;在植被排列过程中,需要贯彻基数的配置原则,并且植物数量不宜过多。
4结束语
总的来说,风景园林中植物的选择和安放非常重要,要配合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树木的生长习性和样式,突出每种植物的特点,合理选择种植密度,配合居民的生活需要,最大限度地实现风景园林建立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宋玲芳.风景园林植物选择和配置方式的探究[J].花卉,2016,(10):111-112.
[2]刘爱玲.风景园林植物选择和配置方式[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10):78-80.
[3]覃经燕.风景园林植物选择和配置方式探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16):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