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环境意识的培养研究

发表时间:2020/8/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月第9期   作者:马丽娜
[导读] 社会迅速发展背景下,人们提升了对环境的重视
        摘要:社会迅速发展背景下,人们提升了对环境的重视。环境保护成为了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教学改革下,基于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历史课程的改革,初中历史教学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对学生环境意识的培养,这样也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历史;环境意识;教学培养
        1 初中历史教学渗透环境教育的意义
        1.1 有助于学生环境价值观的养成
        初中是基础教育的关键阶段,也是培养合格公民的关键时期。环境素质是合格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初中阶段进行环境教育不仅要系统传授相关的科学知识,还要重视环境教育中情感因素的培养,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态度与价值观,养成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德准则。
        1.2 有助于拓宽学生理解历史问題的思维角度
        历史是一门联系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综合性人文学科,它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具有综合性和广博性。人类历史的发展,既有人类社会、人类文明的演进发展,也应包括人与自然关系发展演进的历史。如果从人与自然的角度重新审视历史,不仅能拓宽传统历史教学的研宄领域,丰富了理解历史、解释历史的视野,还能使得历史学习变得生动有
        1.3 有助于更好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环境问题,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把“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写入党章,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构想。环境污染问题依然常见诸报端,虽然政府采取多项措施严厉整治环境问题,却还是时常发生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利益的现象,这归根到底是因为环境意识的缺失。生态环境问题的整治,不仅需要政府的管理、社会的支持,更需要通过教育转变民众的价值观念,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2 初中历史教学中环境意识的培养策略
        2.1 加强教师环境意识,深刻钻研历史教材
        一方面,教师要多阅读一些与环境问题、环境教育等相关的专业书籍或者报刊杂志,了解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目前存在哪些环境问题,如海洋污染、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通过阅读一些环境教育的书籍,深化自身的环境知识体系和结构,学习一些环境意识培养的方法,增强一些环境教育的理论。另一方面,历史教师也要多学习一些环保技能,多学习一些与环境意识培养相关的理论讲座或者实践技巧,以便在日常教学中传授给学生。另外,环境问题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结果,所以环境问题的解决必须运用多种技术来综合治理,这就进一步决定了环境教育的综合性。环境教育涉及生物、地理、化学、政治、历史等多学科知识,因此,历史教师应充分把握住这一点,发现历史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点,增强学科之间的联系。

比如,在课堂上合理运用历史地图,在加强学生时空观念的同时,使学生了解到不同地区人口增长及分布问题,水资源分布、地区冲突等,进而增强学生对人与自然只有和谐相处才能实现永续发展的深刻理解。再如,讲授核武器发明和使用时,便可与化学、政治等学科联系在一起,核武器杀伤力巨大,且里面包含着很多对人体有害的放射性元素,对人类威胁极大。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必须合理利用,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才是时代主题。
        2.2 组织课外实践教学,深化学生感知倾
        课堂教学是学生进行历史学习的主要方式,是最基本的组织形式,但并不是唯一的教学方式,还有在课外或校外展开的各种活动。认识来源于实践,经过实践得到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再回到实践中去。课堂教学是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实践教学是对课堂教学的拓展延伸,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不可能把所有历史知识传授给学生,我们学习历史是为了在解决现实问题时提供经验和教训,“环境知识变为环境意识需要一个转化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实践,实践才使人的客观达到统一。环境意识的形成有赖于课外实践,不是简简单单通过在历史课堂中对学生渗透环境教育就能完成。进行课外实践教学可以丰富环境教育教学内容,便于把课堂传授的知识与实际环境状况结合起来,身临其境感知环境问题,有助于学生树立对环境问题的忧患意识和提高解决环境问题的主动性。
        2.3 结合现实问题,拓宽学生思维
        历史的学习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也在于让学生在历史中汲取智慧,透过现象看本质,在文明传承中勇于革新,不断进步。在日常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所学内容与现实情况结合在一起。环境意识的培养方面亦是如此,教师应结合具体的环境教学内容,联系现实生活当中出现的环境问题或者环境保护措施,使学生在知识与现实的联系中掌握所学,并能及时运用。比如,当教师讲授《第一次工业革命》时,工业革命在推动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同时,由于原料利用问题,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虽然现在的伦敦经过长时间的环境治理,生态环境已经得到了较好的的改善,但这并不能抹掉伦敦当时的环境给人们带来的极大痛苦。告诫学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大自然“用之不觉,失之难存”,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环境保护上,我们都要从长远考虑,从整体考虑。
        3 结束语
        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固步自封,需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深入挖掘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环境保护的学习资料。在环境意识培养中,教师要以历史的眼光看待这些问题,让学生既关注现在还要从长期的发展考虑,提升人类生存的危机感,这样才能够更为有效地提升学生保护环境的历史责任感。
        参考文献:
        [1]梁丽哲. 环境史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渗透策略[J]. 新西部, 2018, 000(005):153,156.
        [2]翟顺强. 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情境教学探究[J].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9, 000(011):214-214.
        [3]宋丽君. 浅谈生态史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r——以宋代农业发展为例[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 002(021):34-3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